导演陈剑莹:“学霸”拍电影,“去拍”很重要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张 振 冀昱樵】27岁的青年导演陈剑莹17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谈及此次北京电影节上的收获时表示,论坛上的许多青年电影人都已经有长篇作品,他们分享的心路历程对自己挺有帮助。

今年5月,陈剑莹凭借《海边升起一座悬崖》获得第75届戛纳电影节短片金棕榈奖,被问到如何让中国电影更多地出现在国际影展上时,陈剑莹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出答案:“《海边》为啥能去戛纳,(因为)它讨论的是这个时代下所有人都能共情的感受。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很多事情人们无力掌控的时候,或者曾经追求的东西离开了的时候,个人存在的价值和真正应该抓住的东西是什么?这可能是当下许多人在思考的问题——中国故事,但同时又是有关全人类共同命运的话题,也许就能够激发全球观众的共鸣。”

学生时代的陈剑莹是个“学霸”,后来选择前往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对于这个选择,陈剑莹表示,“学霸”经历磨炼了自己的韧劲儿,这种品质也适用于拍电影。经常在希望和绝望中反复徘徊,项目落地之前的“拉扯”对自己的心理和创作热情是种折磨,而且创作本身也需要经历自我推翻,这种状态下就需要韧劲儿。“选择学电影是因为从小就喜欢电影,有些人会觉得我学习这么好,去做电影是不是可惜了?我觉得一点也不可惜,因为学习的过程也培养了我在拍电影时能够运用的一些能力和看待事物的方式。”

作为电影圈前辈,陈剑莹给新人的建议很简单:“去拍”。她表示,经验很重要,现在回看自己曾经的作品,也感觉“不咋地”,“但拍一次就失败一次,失败一次就攒一次经验,如果你一直等万事俱备的完美时刻,就会失去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机会。有想要表达的东西,就用手头所有的资源去执行。你的基础可能没有别人好,但如果你一直努力,经验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就会超越别人。”

作为初次参加北影节的新人,陈剑莹表示,希望未来北影节可以让大家看到更丰富的片子,给国内的青年创作者提供更多机会——正如他们正在做的那样,“我的成长道路上真的有很多前辈给予帮助,所以对青年创作者来讲,有一个能够跟前辈对话的平台非常重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