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多少个七年?出生就能决定命运吗》


出生就能决定命运吗?


为了验证这个说法,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他从1964年开始,对14个来自不同阶级的孩子进行了长达56年的跟拍。


拍摄对象包括4个女孩,10个男孩。其中5个来自上流阶层,2个来自中产阶层,4个工人阶层,1个出身农村,2个来自孤儿院。


图一


首次记录是从这些孩子们7岁时开始的,以每隔七年为一个周期,一直到他们63岁,经历九个周期。


导演通过镜头记录,让我们看见14种真实、平凡而又独特的人生。同时他也做出了自己的预判:


“每个孩子的出生将决定他们的未来!”


当然,这样的观点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他们后来的命运究竟如何?他们的人生又能给我们带来什启示?


01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梦想


纪录片是从孩子们七岁时开始的,三个上层阶级的男孩,从一开始就让人印象深刻,在观众心里,他们已然是精英三兄弟。


七岁时的精英三兄弟

从小读《泰务时报》、《金融时报》、《观察家》的精英三兄弟,目标不是牛津就是剑桥的三英学院,他们的家人早早已经为他们规划好了路径。具体到中学读什么学校,长大要做什么。


来自中层阶级的尼尔说:“我不想上大学,因为我又不想当老师”。


尼尔的父母是老师,尼尔在七岁时就对老师这个职业有了偏见。


布鲁斯想到非洲当传教士救济穷人。这也贯穿了他的一生,他是14个孩子中唯一一个读私立寄宿学校的。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纪律和规则感。


贫民窟的尼克长大想当驯马师赚钱,保罗想当警察。


而女孩们谈及梦想,就是天生的妥协派。来自普通家庭的3个女孩的梦想,仅仅就是有一个漂亮的房子。


男孩和女孩天生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是不一样的,男生更加激进,而女生更加柔和。


贵族女孩苏西则是说,自己长大后可能去她们家的其余的两座庄园生活。


7岁的童年,当精英三兄弟在教室里上课的时候,贫民保罗、托尼他们则自由地在玩耍,打闹。


贵族女苏西在严格的跳着古典芭蕾舞时,贫民三姐妹则在随着音乐自由地摇摆身体。

7岁贵族女苏西

当中下层的孩子吃饭发出声音的时候,处于上流社会的儿童却被严格的要求吃饭要保持安静,听到铃声之后才可以说话。


他们的童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造就它们所形成的不同世界观和思想观。


你很难想象这么小的孩子已经对阶级,金钱,人种,有了自己的看法。上流社会的代表,高富帅三人在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阶级和财富的认识。


安德鲁7岁已经有自己投资的股票。他们日常的课外阅读不是动漫,而是《金融时报》、《泰务时报》。


面对人种问题,精英三兄弟和贵族小姐苏西直接表示他们的生活中根本接触不到有色人种。


上层的孩子和中下层孩子一对比,显示出他们的冷漠和理智。


其中就有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画面。14岁的苏西亲眼看到自己的猎狗咬死一只兔子,导演组问她会不会心疼兔子?她的回答是,我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的。


21岁的约翰考入牛津大学, 牛津大学有一个比赛。要求每个人都要养一只猎狗,每年秋季,学校会举办一次捕猎比赛。弱肉强食,这也许就是真正的现实吧。


我们看到这十四个孩子,越是上层的孩子越是务实,好像早早已经知道社会的残酷,没有幻想,而是理智的对待。


而中下层的孩子好像还不清楚社会的残酷和运行规律,梦想是当宇航员想当明星之类的。


可以看得出,生活环境与家庭教育对儿童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小小的他们已经明白了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阶级。


在英国贫民区的公立学校,每30个人中,只有三个人可以获得升学机会。其实大部分人在15岁就要上综合学校,类似我们现在的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直接进入底层的工作岗位。


到14岁的他们,好像每个人都延续着他们原本的阶层生活轨迹。


上层社会的xxx就进入了顶尖私立高中,尼克如愿当了马厂工人,平民三姐妹果然进入了综合学校,贵族小姐苏西如期到了他的新庄园。


难道阶层真的不能改变吗?


14岁以前,中下层的孩子看起来更加自由快乐,看电视没有约束,没有学习压力。


精英阶层的孩子明显受到更多的约束,除了学校里的课程,还要学习钢琴,舞蹈、乐器,连吃饭都不能发出声音。


难道自由自在玩耍的童年真的对孩子是最好的吗?


我们来看看人生的第一个赛点,21岁的他们。


02不同的教育,不同的人生


精英三少约翰如期考入牛津大学,安德鲁斯考入剑桥三医学院,查尔斯考入杜伦大学。精英教育的孩子好像依旧顺风顺水。


贫民三姐妹在读完综合学校后,分别做着银行打字员,旅行社打字员,图书馆管理员这些工作。


贫民林恩和杰西,更是在19岁就已经结婚了。他们已经没有小时候的天真,已经开始直面现实生活。


让大家最惊异的是,贵族小姐苏西。


她16岁辍学去了巴黎,读了秘书学校,在21岁这一期,她手里拿着烟,满脸的冷漠。看到后面我才知道,14岁时,苏西的父母离婚了,对她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1岁的“小猴子”托尼也没有那么多的羁傲不训,他离开了马场,准备开始新的工作。


贫民尼克在21岁时,让人眼前一亮,他逆袭的人生就此开始。


他从农村一路考入牛津大学,后面去美国当了大学教授,这也是14个孩子中唯一完成阶层跨越的。


21岁考入牛津大学的尼克,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自信有气场,侃侃而谈,目标明确,意气风发。


21岁尼克

帮助尼克彻底翻盘的,是他从未停止过的求学上进。从尼克身上,我们仿佛看到,只有教育才可以拉平人与人之间的阶层。


保罗和西蒙依旧在底层打着零工,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


重点来看一下尼尔。他从7岁活泼可爱到21岁的工地搬砖。每天浑浑噩噩。为了温饱求生存。


要知道他的父母可是老师,在英国是中产阶级,在这期间,父母也并未离异或者破产。


21岁这期。他讲了很多和他父母的关系问题,我们一起来听听。


曾在七岁时他就说过,他不想上大学,因为他不想当老师,那时就已经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给他带来的困扰很大。


尼尔说:“我很难找到动力,他们让我相信上帝,他们总是先考虑别人,再考虑自己,已经到了神经质的地步,这也影响到了我,别人打你右脸,他们会让你伸出左脸。


父母没教我生活的原则,这也是他们最大的问题。让我自己去面对这个世界,他们却对此浑然不知,哪怕我跟他们讨论,我在学校遇到的问题,父母也根本不懂问题的本质。


他们对我期望很高,希望我当教授或者银行经理,这都是室内的工作,需要用到读写的技能,但他们从未挖掘我个性的另一面。


有多少父母会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呢,如果他们想让我回去跟他们继续生活,前提是,他们让我以成年人的身份在家生活,并尊重我的生活!”


21岁尼尔

他还说道:“在七岁时,我生活的世界很美好。一切是温暖的。不必要规划未来,不必要担心交朋友的事儿,因为一切父母都已经为我设想好了。


他们不知道该给孩子设立什么样的障碍, 让他们适应外面的世界,这可能是我成长过程中的错误,当面对世界时,我还没有准备。”


尼尔这段话,让我想到,这世上有多少父母,在孩子童年的时候为他们设立了乌托邦,但却没有告诉孩子,社会的残酷。


又有多少父母,给孩子的童年没有约束,没有目标,但长大后却换来的是他们的迷茫和失落。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不是父母眼下的财富,或是你认为的快乐教育,能给孩子一生的保障,而是有规划的教育和学历,才是孩子人生的兜底。


03不同的态度,不同的人生


富家千金没有了21岁时候的叛逆, 28岁的她更多的是满足,生了三个孩子和丈夫富足美满,三个孩子都顺利考上了大学。


晚年的苏西依旧优雅,骨子里透出的贵族气质伴随她一生。


28岁苏西

精英三少中的约翰迎娶了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婚礼盛大而美好,婚后夫妻两人相近如宾,婚后,约翰和太太一直为保加利亚的慈善奔走,晚年生活安逸富足。


布鲁斯是14个孩子里最像神的,也是最伟大的,他七岁的梦想就是去非洲传教,这也贯穿了他的一生。


他在孟加拉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上课,给贫困地区孩子们学习的权利。


在采访中他说过一句让人记忆深刻的话“是知识给了我们选择!”


28岁布鲁斯

尼尔跌宕起伏的一生,是让所有人揪心的。21岁的他开始流浪生活,四处为家,靠救济金从小鲜肉活成了邋遢大叔。


直到老年,他还像现在的躺平青年一样认为“我不想负任何责任,所以我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不想工作,有基本的吃喝,饿不死我就行!”


看尼尔的这一生,浑浑噩噩的把自己的才华和青春浪费掉,最后来一句,“这都怨我的父母。”


尼尔最终患上了精神病,失业后也不愿让父母知道,一个中产就这样没落成了底层。


贫民三姐妹中,杰西19岁就结婚,直到28岁,他说坚决不要孩子,要专注于工作,她结婚离婚,又再结婚再离婚,晚年带着三个孩子,一直靠救济金生活。


林荫是三个姐妹中唯一一个19岁结婚的而没有离婚的,她有三个女儿。但是因为身体不好,她不到50岁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苏珊是三个姐妹中结婚最晚的,她24岁结婚,但在二女儿刚出生的时候就离婚了,自己一人独自抚养孩子。


直到40岁,随着孩子的长大,中晚年她在大学已经工作快20年了,工作也很让她满意,还收获了新的爱情,生活也过得多姿多彩。


值得关注的是,整部纪录片,苏珊一直在强调她是一个乐观的人。


乐观的苏珊

也正因为她有这样乐观的心态,哪怕她也同样遭遇了贫穷、离婚与单亲的苦难,但很少看到她抱怨,她很珍惜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光,同时也积极寻找机会提升自己。


它虽没有上过大学,但是通过努力,它找到了大学管理员的工作,孩子成年后,她又重拾舞台剧和唱歌的爱好。


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自信乐观的性格,让她平凡的人生闪烁着耀眼的光彩。


就此,我们也看到,面对事业的瓶颈和感情挫折,有的人在自怨自爱中消沉没落,而有的人学会了靠自己站起来向前走。


故事讲到这儿,14个孩子的人生仍在继续。纵观他们的一生,你是否还认为,出身决定了一切呢?


《人生七年》

当然不是。成功的那些孩子们确实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而这些条件只是让他们得到更好教育,在通往成功的过程中,他们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教育比物质的影响更为深远,而健全的人格是面对苦难最好的解药。


任何的成功与失败,从来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诸事万物都有迹可循。而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从别人的故事中寻找自己的人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