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隐入尘烟》心里很难受

昨天在网上把电影《隐入尘烟》看了。

之前,网上有多位朋友大力推荐这部电影。推荐的言辞既很唯美,也颇有哲理。而看过影片之后,我也深以这些推荐言辞为然。

但我有一种很难受、很压抑的感受,这种感受还很突出、强烈,则是朋友推荐的言辞没有言及的。

我问自己:为什么?是我的感受很特殊吗?

这部影片,应该说真善美的元素是俱全的,也是各元素浓郁而有特色的。

影片只有女主角是一位演员,其他全部都是从没演过电影的“素人”。基本上是生活中是什么身份,影片中就是什么角色。所以,演出来的人物和故事就“天然无雕饰”,有一种“土得掉渣”的极其真实。而那唯一的一位女演员,我看她的表演,与其说是在演,不如说她是在极力要让自己褪尽一切表演色彩而全须全尾的返璞归真。说她表演的成功,就是说她还原生活真实的毕肖。

最真切的,是影片把一部故事情节片,硬生生地拍成了一部人物纪实片。这应该是影片编导演有意为之的一种艺术境界的追求。

而这样一种真,真到了什么程度?真到了似乎只是在照录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的自自然然,而没有任何艺术加工诸如拔高升华之类的人为矫揉造作。这样的实录生活式的真,在此前反映农民生活且声名大噪的影片中并不多见。笔者目前还没想到自己此前看过有可类比的同题材电影。

有位朋友认为这部影片与《活着》有一比。我以为,所能比的,应该是在达到的一种认知感受境界方面,而不是在艺术样式风貌方面。

影片之善,我以为,主要体现在男女主角的性格特色及其彰显方面。

男女主角性格的根本之善,也即是其显著特色,是他们虽都有亲人,却处于被亲情冷落乃至嫌弃的孤苦境遇中,而他们却对他人对生活对社会,一言以蔽之:无怨无艾。而且,绝无向他人向生活向社会非分索取的丝毫意向。

男主角马有铁无偿供血,曹贵英疼他不已。他们都有不肯,却并无怨艾,也绝不索取。他们讲起自己曾遭受的冷落乃至嫌弃甚至打骂,也看不到任何情绪化的表达,倒像是在讲与自己不相干的别人的经历。马有铁讲到自己曾被胖揍一顿时,居然还笑了起来。到最后,马有铁处理“后事”,连曾借过别人的十个鸡蛋也都记得要还上……

他们的善良,就是那种绝无与外有任何伤害的善良。尽管遭遇了许多的不公不善,他们的善良也毫不折损,反而光大。马有铁善待燕子,放生毛驴等等情节,都无一例外地满漫银幕地大写着一个美轮美奂的“善”字。

是了,这“善”便是影片的美了。

朋友都说,男女主角的爱,虽不言爱,却境界臻于至爱。

而细味之,二人相爱之所以至美,根本还是在于一个善字。

这种善之爱,爱之善,是他们互相从对方那里获得的,更多的是一种亲情,是亲人之间互相关爱体贴的亲情,而不是通常人们理解和欣赏的你侬我侬燕语呢喃之爱。这样的亲情,正是善,是他们各自过去生活中稀缺的。唯其有善而臻至美,简陋的土屋,贫困的场景,居然也有了一种原生态之美。

也正是如此,当生活开始向他们露出甜美的笑容时,当他们的亲情将展开更美好的生活画卷时,突如其来的,影片却让曹桂英夭折了。

曹桂英突然夭折在等马有铁回家、给马有铁送饭的典型的表达亲情的场景中,是象征着对他们来说特别宝贵稀缺的亲情的终结永失的。这也是影片让马有铁之所以表现出来心如死灰而给自己办“后事”的根本由来。

影片留有一个悬念:马有铁到底死了没有?

这个问题,要反过来问:没有了亲情,马有铁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吗?

可是,影片为什么要如此残酷:两个这么可怜的人,好不容易可以亲情互暖了,生活也开始暖意融融了,却硬生生地要给他们绝情地来了个阴阳隔绝?!

为什么就不肯给他们一点圆满?

难道人间、人生的宿命就是不圆满甚至残酷的缺损或永失吗?

我忽然明白,这部影片为什么令我这么难受、这么压抑了。

唉,长太息兮,哀民生之多艰啊!

插图截屏自网传影片画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