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9《国乐的侧脸》今日开播!问古探今,传世而歌

9月8日-12日

每晚20:00档

CCTV-9纪录频道

播出《国乐的侧脸》

有人说,中国古代音乐史就是一部无声的音乐史。从《流水》《离骚》,到《霓裳羽衣曲》《春江花月夜》,再到被称为礼乐文化代表的“八音之首”编钟……

很多在当下依然令人耳熟能详的名篇,我们已经无法完全追溯或者复原它昔日的旋律。

然而,这并不影响一代代的中国人传承它们、创新它们、发展它们。

《国乐的侧脸》宣传片

为满足广大观众对国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9月8日-9月12日,每晚20点,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打造的系列纪录片《国乐的侧脸》将和观众见面。

借着对现象级古韵古曲的挖掘、梳理和探究,作品将通过描摹国乐的“千面侧脸”,勾勒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气韵风华,也借由当代音乐家和乐人们的精彩演绎,带领观众看见国乐在新时代“活起来”的多样可能,进而激发更多人亲近国乐、复兴国潮的热情。

一次跨越千年的文明漫行

从国乐的“千面侧脸”中

感知丰富的历史表情

中华文明五千年究竟于何时何处发轫?文明的长河又是如何流淌的?这些问题,事关“何以中国”“何以不朽”。近年来,持续推进中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着源源不绝的独特力量。

作为一部以国乐为主题的音乐文化纪录片,《国乐的侧脸》找到了一个解码中华文明的独特切口。作品聚焦国乐的历史进程,对流传至今的经典国乐进行挖掘,梳理那些产生过巨大影响的音乐文化现象,并从历史、文化、科普、人文、情感等多角度来展现国乐之美,既回溯中华文明在音乐领域的伟大创造,彰显其跨越时空的永恒之美和非凡厚度,也在一定层面上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华文明的探索提供指引。

虽以音乐为绳,但《国乐的侧脸》又远不止于音乐,而是力图向今天的我们呈现历史的不同侧面。围绕每期主题,国乐与国潮、国乐与思潮、国乐与匠人、国乐与历史、国乐与时代等话题,都将在片中得到深入浅出的拆解式阐释。

值得一提的是,《国乐的侧脸》除辗转四川、江苏、陕西、湖北、北京、上海、浙江、湖南等多地拍摄外,还将探访的触角伸向了日本、美国等海外地区,让国乐在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多重文化坐标系中,展示不朽的风姿和深远的影响。

一部高度浓缩的国乐大典

聚焦中华名曲

叩问其背后悠远又活泼的世界

中华名曲,不胜枚举。《国乐的侧脸》从浩如烟海的国乐中精心选择了最有代表性、最具知名度、最富影响力的乐器及作品,通过《知音》《和鸣》《霓裳》《离骚》《春江》五集内容,对中华文明几千年来音乐领域的瑰宝进行一次高度浓缩的呈现。

借助《流水》和《广陵散》两首古琴代表性名曲,第一集《知音》旨在追寻在漫长的岁月中,琴乐、琴人和琴道之间深不可测又妙不可言的精神共振。

第二集《和鸣》从曾侯乙墓及叶家山墓地出土的编钟入手,解读乐器本身及它蕴藏的历史信息与音乐奥秘,深入分析它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八音之首”。

沿着《霓裳羽衣曲》从兴盛到衰落,继而由唐代宫廷流传至民间的流变轨迹,第三集《霓裳》将带领观众一路叩问。本集也试图通过海内外音乐学者、民间乐人和民族音乐学家的多种视角,表现唐代乐舞大曲的斑斓色彩以及千年以来的传承改变。

以屈原为题材的古曲《离骚》,无论文章或乐句,楚声和楚韵,都是千百年来无数人身体力行的经历,更是绵延不息的生命本身。第四集《离骚》将从“民间遗存”的角度,来呈现遥远的楚声在当代依旧鲜活的风貌,由此来切切追问古乐今声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千多年前,初唐诗人张若虚用文字描绘过“春江”的永恒之美;百年前,民族音乐团体“大同乐会”借着辉映千年的文字和意境,开创了国乐的新声。今天,乐曲《春江花月夜》仍然不断演绎着新的传奇。第五集《春江》中,《春江》将犹如绵延不绝的一江春水,向人们次第呈现时空中的相逢,以不朽的旋律,奏响整个民族心灵感受的和弦。

一场高手云集的视听盛宴

从国乐大师到民间乐人

共同奏响 “青春国潮”

当前,我们正进入国潮涌动、自信回归的新时代。在各大音乐平台上,国风音乐的播放总量持续攀高,仅2020-2021年度,爆款(播放破亿)国风音乐的数量就达到了51首,比第一年度环比上涨34%。

如何更好地让传统国乐折射出时代的光芒?某种程度上,《国乐的侧脸》将以走进历史纵深、走向大众生活、走出国际视野的文化高度,帮助观众梳理传承的脉络,倾听音乐的流变,丰富思考的维度,进而更加确定国乐的创新发展之路将何去何从。

即将等待大家的,是一场令人大开眼界的视听盛宴:从川派古琴的“激浪奔雷”、“八音和鸣”的古韵交响,到散落在各地的音乐遗存,曲项琵琶、鸡鸣腔、《蜀宫夜宴》《月宫调》,再到多国音乐人共同奏响的“丝路音乐”,以及国乐和数码音乐、现代光影的奇妙碰撞……《国乐的侧脸》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多元呈现国乐在传承和发展中的各种探索。

《国乐的侧脸》从“人”的故事出发,讲述国乐如何活在当下。他们中,有考古专家、音乐教授、高校乐团、世界级演奏家,也有斫琴师、说书人、打倡人、民间乐社、乡村教师、皮影戏表演者……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的音乐人生,却指向了同一个“古乐今声”的主题。

从听觉之美,到视觉之美,再到心灵震撼之美,国乐之美不只是中华之美的呈现,更是中华之美的承载和解答。可以期待的是,《国乐的侧脸》将在层层递进的科普传递、知识讲解、人文共鸣、情感调动中,让国乐成为观众了解中华文明的一座桥梁,更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向前壮大送上一份新的憧憬。

温情的关怀 温馨的述说

李幼平

一般情景下,现代社会呈现在世人面前的经典音乐,大都在舞台之上,大都是艺术家娴熟的表演与感染力极强的音乐音响。这些直面观众听众的音乐作品,一旦映入眼帘、传入心间,无疑将开始自己独特艺术生命的美妙历程。但是,您关注过艺术家从后台侧幕走上台前的过程么?您关注过艺术家表演的乐曲或演奏的乐器所走过的心路及具有的生命么?您关怀过哪些过往于您的眼前,不经意间将经典国乐融入自己生活、生产、甚至生命的文化传承者与艺术追梦人么?《国乐的侧脸》精选《知音》《和鸣》《霓裳》《离骚》《春江》等五个众所周知的典型案例,以游目流观、散点透视的方式,寻访院团高校与更多民间基层的艺术(研究)实践者,对话台前幕后山间里坊传播经典绽放精彩的文化传承人,记录经典国乐知名与更多不知名艺术(文化)追寻者的心路历程,用温情的关怀与温馨的述说,描绘国乐的侧脸、鲜活国乐的生命与形象。

脸的关怀是温情。四年磨一片、五集越千年。电视纪录片《国乐的侧脸》从2018年选题立项、开始素材选择及拍摄工作,大数据时代留下了纪录片曾经使用的名称——《国乐的侧面》。从《国乐的侧面》到《国乐的侧脸》虽然一字之别,但蕴含的不同情感却跃然纸上。从“面”到“脸”,显然多了血肉、见了表情、有了内涵、乃至思想。被观察、被记录者,是有血有肉的思想者、思考者;观察者、记录者,也是带着思考在追问、带着思想在追寻。

五集纪录片既有高山流水千古知音的人间佳话,也有八音克谐金石和鸣的远古遗音;既有虚无缥缈舞姿婆娑的霓裳仙曲,更有正道直行发愤抒情的屈赋离骚,还有脍炙人口流传海内外的春江花月。这些世代流传、千年咏叹的国乐经典,自古至今尤其是当代社会,无论是艺术大师的舞台呈现,还是民间传承人、基层工作者的发掘整理,侧脸旁观,感动、感慨的既是他们自己、也是观察者记录者,既是身居其中的局内者、也有远观近看的局外人,当然也包括屏幕前的媒体观众。

侧的视角显匠心。横看成岭侧成峰、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生长在一个经典的国度、生活在国乐的海洋,对于舞台上绽放精彩、传承经典的艺术家致以崇敬、报以掌声,大多习以为常。但《国乐的侧脸》旁观于侧、游目于情,以旁观解析经典的厚度,用游目透视精彩的追求。

《知音》源自伯牙子期琴台相遇的人间佳话,以琴声描绘高山流水、以琴曲传承文人精神。《国乐的侧脸》固然需要介绍《高山》《流水》千古知音的历史,也当然会涉及琴曲的风格、特殊的指法,但聚焦着墨更多的是弹琴人、传承者、斫琴家、修琴人对话山水风情、对话伯牙子期、对话“枯木龙吟”等遗存名琴的历程心路。

侧脸述说现温馨。游目于情、流观于心,侧成峰的线条既是脸的立体一面,侧成峰的轮廓更是观察者——包括观众的认识发现、情感共鸣。电视片用画面将观众带到国乐经典的山水人文、历史自然环境之中,用旁白展开记录者与被记录者以及观众之间的心灵对话与思想交流。

八音克谐天地和鸣,中华礼乐文明尚合和的精神何以见之于器、传承以物?当观众“正脸”惊叹于静立博物馆展柜之中的曾侯乙编钟这一绝世精品、人类文明杰出创造的时候,《国乐的侧脸》则以《和鸣》点题,记录编钟的发现、研究,讲述“一钟双音”的伟大发明,阐述“和而不同”的哲学蕴涵,对话大国工匠的精雕细琢。用不经意的语言、貌似日常的画面,游目经典流传的文化轨迹,流观精彩绽放的生命历程。

温情的关怀,温馨的述说。《国乐的侧脸》赋予经典鲜活的生命,使经典与人、与自然,与人的思考、与大自然教导,合和克谐、国泰民安。

李幼平

修订于2022年9月8日

《国乐的侧脸》首播之时

来源:CCTV纪录微信公号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