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第三代导演代表之一,却因拍摄《舞台姐妹》在特殊时期遭受批判,父母不堪凌辱,双双结束自己的生命

谢晋

  谢晋(1923年11月21日-2008年10月18日),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国家一级导演,中国第三代导演代表之一。

  1948年,谢晋毕业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系,后任大同、长江电影公司助理导演。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第五届、第六届执行副主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本文节选自《人民艺术家》杂志第201905期,内容有删改。

“如果把20世纪分成前后两半,要举出后半个50年中影响最大的一些中国文化人,那么,即使把名单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谢晋。”谢晋,经历了85年风雨人生,走过了60年艺术之路,度过了55年电影导演生涯,拍摄了36部电影。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现实,关注社会;他的镜头始终贴近中国的土壤,贴近人民的命运。他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作为毕生的艺术追求,用电影构建中华文化的摩天大厦,反映中国社会进步的脉络。

从20世纪50年代的《女篮5号》到60年代的《舞台姐妹》《红色娘子军》,从20世纪80年代的《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到90年代的《清凉寺钟声》《鸦片战争》,谢晋的电影创作始终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创新,成为“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的楷模。

艺术启蒙

1923年11月21日,谢晋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谢家塘镇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父谢佐清是上虞乡贤,父亲谢春溥是个会计师,母亲陈振美是当地大户人家的四小姐。谢晋的母亲喜欢看戏,乡中每有社戏演出,她从不缺席。幼年谢晋被母亲带到戏台前,这个变幻的舞台就是他的艺术启蒙。

8岁时,谢晋随父母迁居上海。上海的电影院每天都放好莱坞电影和各种国产电影,这让谢晋的母亲找到了新的消遣和娱乐方式。于是,母亲带着谢晋,一起看了《渔光曲》《姊妹花》《大路》《天伦》……在这一次次的观赏和想象中,谢晋的心中埋下了电影的种子。

1938 年,谢晋(后左)全家在香港合影

“孤岛”时期,爱国文化工作者以各种方式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不少救亡演出队走上街头,深入工厂和农村,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活报剧,表达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情。大大小小的电影制作公司几天就可以拍出一部电影,以宣传爱国抗敌思想。

这一非常时期的爱国民族文化运动和繁荣的电影景象,给谢晋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每天放学,他都要参加业余戏剧活动。在高中时代,他考入了电影训练班,并在老师们的建议下,作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抉择——去四川江安报考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投身艺术创作。

良师相伴

1941年夏天,谢晋在上海读完高中二年级,他决定去四川,报考从南京迁到那儿的戏剧学校,父亲不让儿子做“戏子”的忠告,没能动摇儿子的决心。谢晋在四川江安县城通过了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话剧科的入学考试,成为五年学制的话剧科招收的第二届学生。话剧科主任是留法博士焦菊隐,一位首次把《哈姆雷特》搬上中国舞台的人。同学榜上有凌官如、刘厚生、沈扬、张雁、石羽、吕恩、蔡骧、任德耀、崔小萍……他们日后都成了中国话剧事业的顶梁柱。只有凌子风和谢晋当上电影导演,成了话剧的“逃兵”。

1943年底,谢晋主动辍学,追随马彦祥、洪深、焦菊隐去重庆中国青年剧社工作,社长是张骏祥、马彦祥。重庆中国青年剧社演出不断,《少年游》《槿花之歌》《黄花岗》《鸡鸣早上天》《郁雷》……一出接一出。年轻的谢晋一会儿当剧务,一会儿做场记,有机会也粉墨登场。他亲历了洪深先生处理剧本和排戏中的气派,跟吴祖光先生学习了神奇的舞台调度。

年轻时的谢晋

焦菊隐先生排戏时,发现谢晋在后台说笑,焦先生立即大声喝止,并让他罚站。学贯中西的师长,训导学生的方式却十分传统,就差没有拿尺子打谢晋手板了。他认真严肃的治学态度,使谢晋深刻地感受到了艺术的神圣不容亵渎。

黄佐临先生是谢晋电影路上的又一位重要引路人。黄佐临先生充满幽默感的讲课,令谢晋痴迷。毕业前夕,谢晋收到黄佐临先生的信,邀他到其创办的上海文华电影公司工作,令谢晋激动万分。在当时,戏剧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进校友剧团演戏已是不错的工作,黄先生亲自向一名学生发出邀请,在当时同学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这是谢晋从艺道路的重要转折,他因此由戏剧舞台走向了水银灯下。

年轻时的谢晋

谢晋到上海从影后,仍不断跟师学艺。1958年,黄佐临先生拍摄滑稽戏《三毛学生意》时,谢晋就在现场观摩。因为同期录音,为避免笑出声来,黄先生叫过“开始”后马上跑开,跑不开的摄影师把舌头都咬破了。这些创作方式也深深地影响着谢晋。在拍摄电影《大李、小李和老李》时,谢晋也请来滑稽演员文彬彬、范哈哈、刘侠声,与电影演员一起拍戏,获得了极好的喜剧效果。

尽管日后谢晋也成了电影界的人物,但他对恩师始终心怀敬畏。遇上“南黄北焦”二位在场,他立刻回到当年剧专时求学的情景,乖乖地站一边去。

逐渐步入导演生涯

1948年,谢晋回到上海,大同电影公司邀请他拍摄影片,正式开始了他的电影导演生涯。他参与导演的第一部影片,是吴仞之根据法国戏剧家安纳托利·法朗士同名舞台剧改编的《哑妻》。此时,谢晋任副导演一职。

年轻时的谢晋

谢晋每天都按导演要求,跟着剧本和拍摄进程,准备好拍戏用的道具。他认认真真在水银灯下打板,做场记,跟导演学剪辑,仔细琢磨摄影棚与舞台空间不尽相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老师们很喜爱这个受过五年科班训练的青年,常叫他给演员说戏,有些场景便交由他执行导演。

1950年,在洪深和田汉的介绍下,谢晋进入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为期8个月的学习结业后,谢晋回到上海,被分配到由多家私营电影公司联合组成的长江影业公司。他被推选为工会主席和文教委员,在工作中广泛接触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新老职工,也为以后当导演打下了良好的人缘基础。

谢晋在《天云山传奇》拍摄现场

1954年,刚过而立之年的谢晋被提升为可以领军拍片的导演。他独立导演的第一部电影是戏曲片《蓝桥会》,讲述的是一个叫尾生的青年与一个叫蓝瑞莲的女人约在蓝桥下相会,遇到洪水暴发,尾生被大水冲走,蓝瑞莲也投河自尽的故事。在该片中,他以独有的方式展示了淮剧艺术的韵律与美感。接着他又与林农联合导演了故事片《一场风波》。

《舞台姐妹》遭受批判

从1953年拍《蓝桥会》到1965年拍《舞台姐妹》的这12年时间里,谢晋导演了10部影片,其中的《女篮5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深受观众喜爱。谢晋早期的作品,总是呈现着乐观明亮的情感色彩,与电影产生的时代氛围一致。这一阶段其影片的人物形象也是热情单纯的,叙事风格轻快流畅,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调。

充满激情、热爱生活的谢晋,其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生涯之坎坷,所经历的苦难之深,是常人所不可想象的。正是这巨大的生活苦难,使谢晋心中有一种悲剧的底色,也使他在后期拍摄的电影时,常常带有某种悲剧的色彩。然而生活中的一切苦难重负,没有压垮这个顶天立地的人,反而成为铸造他坚强性格中“悲壮”的“壮”之关键。对谢晋来说,生活中的悲,没有演化成未来的悲剧,而走上了由悲而产生的“悲壮”。

《舞台姐妹》剧照

1965年,谢晋接拍了一部反映旧社会越剧艺人悲惨命运的电影《舞台姐妹》。这是一部敢于张扬个性的佳作,充分彰显了谢晋的艺术造诣,却在那个特殊年代被批判为有资产阶级思想的毒草,造成了电影界“北有《早春二月》,南有《舞台姐妹》”的两大冤案之一。

谢晋本人因为这部电影被抄家隔离,遭受了200多场的批斗。他家里被反复查抄,连一条毯子都不放过,导致他的家人们晚上连一个能盖在身上的东西都没有。就连谢晋年迈的父母,也遭受牵连,被批斗羞辱。这让谢晋非常心痛,可他却被关在上影厂的牛棚里,没有办法顾及家人。

《红色娘子军》剧照

1968年春天,谢晋的父亲不堪凌辱,吞服安眠药自杀身亡,没有留下一言一语。第二年,谢晋的母亲也在绝望中从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当时,谢晋的妻子徐大雯正在永福路52号看门,谢晋也在接受批斗,只有一位好心的邻居帮忙用一床棉毯盖住了老人家的尸体。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