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再做中国人了!”:那些被视为廉价劳动力的美国华裔


今年5月,华纳影业官宣正式筹备《摘金奇缘》(Crazy Rich Asians)衍生电影


影片将聚焦嘉玛·陈饰演的Astrid Young Teo和岑勇康饰演的Charlie Wu。



在原著中,Charlie是Astrid的初恋,两人曾订婚,而后因女方父母的反对被拆散。


Astrid发现丈夫出轨并离婚后,两人再次在Nick和Rachel的订婚派对上相遇。


他们重逢的镜头也是《摘金奇缘》经典片段之一。



01

官宣的消息一出,大家在充满期待的同时,也将思绪重新拉回到2018年——


摘金奇缘》上映后,北美票房超过1.7亿,成为十年来最卖座的浪漫喜剧。


在几乎全是西方面孔的好莱坞中,《摘金奇缘》是自1993年以来,第一部由大制片厂出品、主演阵容全部为亚裔演员的电影,可以说意义非凡。



一位华裔记者Kimberly Yam在社交媒体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文字简短,却戳中了很多人的内心。


“你8岁了。


三年级的同班同学点了中餐外卖,送餐员正好是你的爸爸。你很高兴能在学校里见到他,因为他是你的英雄,但显然其他孩子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嘲笑你的爸爸,还模仿他的口音。


那一刻,你不想再做中国人了。”



“你9岁了。


你参加了芭蕾舞夏令营。有人告诉你另外一个女孩很讨厌你,觉得你的眼睛“形状丑陋”,你觉得很受伤但找不到语言去形容,你开始讨厌你的亚洲面孔。


那一刻,你不想再做中国人了。”





“你16岁了。




万圣节,班上2个同学打扮成了“亚洲游客”,他们把眼皮贴在一起,脖子上挂着相机,摆剪刀手。你感到不舒服。但当老师问你是否感觉被冒犯时,你说“没有”。因为你不希望大家认为你开不起玩笑。




那一刻,你不想再做中国人了。”







“你17岁了。




你在大学里认识了其他亚裔,他们拥有你从未有过的自豪感。一个男孩子问你, 为什么你不会说家乡话?为什么你最喜欢的食物是烤奶酪而不是小笼包?


你说你的家人不是这样生活的。但是你知道,是你主动抗拒了自己的文化,你拒绝说中文,你说妈妈做的中餐很“恶心”。


从那时起,你想要赶快找回曾经讨厌的一切。第一次,你想成为中国人。”







“你20岁了。




你已经花了好几年学习自己的文化,你在身上纹了自己的姓氏,那个汉字的烙印将永远都在。你不会再让任何人让你有多年前被低看的感觉。




你喜欢做中国人。”







“你25岁了。




你在电影院看到一部全亚裔演员的电影。不知道为什么,你无法停止哭泣。你从来没有看到过一部有这样演员阵容的好莱坞电影。每个人都很漂亮。




你很高兴,你是个中国人。”





Yam的帖子发布后引发了巨大的热议。


无数海外华裔/亚裔在她的故事中,看到了曾经或者现在的自己。


后续接受采访时Yam再次表示,亚裔在美国缺乏流行文化的代表,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她们与自己的文化始终保持距离。


当屏幕上什么都没有,一提到自己的种族你唯一能想到的是这些种族主义经历时,你很难不对自己感觉糟糕。”



《摘金奇缘》的成功,在于它打破了西方对亚裔/华裔“陈腐”的标签。


长久以来,亚裔群体在美国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甚至被戏称为“Model Minority模范少数族裔” —— 因为亚裔一直是“低调、卖力、提供廉价劳动力”


作为美国主流文化的代表之一,好莱坞就是很好的体现。


虽然美国的亚裔人口已经超过2400万人,占美国总人口的7%,但我们很少能在好莱坞电影中看到亚裔主演。


很长一段时间里,亚裔演员就像是这个名利场的边缘人物。


在剧集中担任配角,提供一些边角笑料,又或是在某些小成本的作品中出现,服务于特定的收视人群。


荧屏形象也常被刻意丑化。


凭借《神盾局特工》收获颇高人气的华裔演员汪可盈就曾讲述,在好莱坞众多的试镜经历中,她被要求表现得像书呆子,或者说话带点口音



如果说好莱坞存在肤色歧视,那么曾经的亚裔群体,可能处于鄙视链的最底端。


庆幸的是,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亚洲面孔出现在大荧幕上,越来越多优秀的亚裔演员、导演以及他们的作品被大众所认可


这些令人欣喜的成就和改变,可以说是一代又一代亚裔电影人坚持不懈与主流偏见相抗争,所争取来的荣誉


02

最近,纪录片《追光万里》正式在全国影院公映。


电影的讲述者是华裔女演员卢燕


她也是《摘金奇缘》中奶奶的扮演者,优雅端庄的形象给许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身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卢燕凭借精湛的演技,在好莱坞取得了彼时华人女演员能取得的最大突破


美国前总统里根称她为“好莱坞的中国明珠”;奥斯卡影帝马龙·白兰度钦点她和自己演对手戏;意大利电影大师贝托鲁奇更是称赞她的表演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不仅如此,她还凭借着自身影响力,先后帮助李安、张艺谋等进军好莱坞,自掏钱包为中国电影搭建国际资源。



作为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的第一位华人评委卢燕经历了华人在好莱坞的命运沉浮,也见证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历程


她说,“只要我的努力能有助于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国,把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传播到世界,我就得到了最大的慰藉。”


更可贵的是,虽然今年已经96岁,卢燕仍对表演充满着热情,活跃在一线,参演多部国内外的影视作品和舞台剧。


《追光万里》这部纪录片,便是从卢燕的视角出发,串联起几位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早期电影人在海内外打拼的经历



这其中就包括了黄柳霜 ——


百年前,第一位成功走进好莱坞,为种族问题勇敢抗争的华裔女演员。



1905年,黄柳霜出生于洛杉矶唐人街,是地道移民美国的第三代华裔


那时正值好莱坞电影的起步阶段,剧组经常会在唐人街或附近的街道进行拍摄。这使得年幼的黄柳霜在上下学路上经常进出片场,也由此对电影产生了兴趣。


她常会驻足观察,一些片场的人给她起了个外号“CCC”—— The Curious Chinese Child(好奇的中国小孩)


13岁那年,经父亲朋友的介绍,黄柳霜正式开始了她的电影生涯。


(《追光万里》剧照)


1920年,黄柳霜出演了好莱坞第一部利用彩色技术拍摄的电影《海逝》 ,出演一位被美国人抛弃的中国女子莲花。


戏份不多,但是她用心钻研,无论表情、动作还是角色整体塑造,都做到了极致。


影片上映后,黄柳霜声名鹊起。


(电影《海逝》中的黄柳霜)


虽然实力被公认,但得到的并不是与之相符的待遇。


黄柳霜能接到的角色,全都是按西方人观念塑造的“中国娃娃”形象


要么是傻乎乎自我奉献的“蝴蝶女”,要么是美艳诱人而危险的“龙女”。


比如在电影《巴格达窃贼》中,黄柳霜扮演了一个阴险的蒙古女奴;在电影《旧金山》中,出演一位华人妓女。



对于好莱坞丑化中国人的行为,黄柳霜感到厌烦和不满:


“为什么银幕上的中国人总是恶人?


嗜血、阴险、蛇蝎心肠,不是在抢劫、诈骗,就是杀人放火!


我们不是这样的民族,中国的文明要比西方长远的多。”


出于这种不满,黄柳霜决定远走欧洲


在英国三年,她拍摄了《唐人街繁华梦》等五部电影,照片和海报挂满了英国的各大电影院,还获邀参加王室宴会;


她的写真集被刊登在法国著名杂志《名利场》,英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报纸都刊登了关于她的大量报道。


可以说,在欧洲,黄柳霜造成了轰动的“东方效应”



1930年,黄柳霜受邀再次回到好莱坞,但情况依旧没有好转。


1937年,赛珍珠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大地》宣布开拍。


《大地》出版后获得了巨大反响,甚至改变了当时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黄柳霜积极参与女主阿兰的选角,希望能出演这位正直善良、勤劳勇敢的中国农村妇女。


按理说,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中国故事,由华裔女演员出镜再合适不过。


但由于好莱坞固有的文化偏见,黄柳霜在试镜两次后仍被拒绝。片方最终选择了奥地利女演员路易丝·赖纳。


片方给到黄柳霜的理由是:“因为你太‘中国’,观众不会接受由中国人出演主角的电影,哪怕电影讲述的是中国。


(电影《大地》剧照)


黄柳霜终于明白,好莱坞对华人的歧视根深蒂固,改变他们的看法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于是她选择回到中国。


黄柳霜回国九个月,前往北京、南京、天津等多地游历,认识了很多国内的文艺家 ,还跟随梅兰芳学习了京剧。


她带了一名摄影师为这次访华做记录,并将视频片段寄回美国,希望通过这次的访华之旅,强调她的民族形象。



也是这次寻根之旅,让黄柳霜更加心怀故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柳霜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多次号召华裔为祖国募款。


1942年,黄柳霜出演了反日宣传电影《缅甸炸弹》和《重庆来的夫人》,并把两部电影的片酬全部捐赠给了中国联合救济会。


虽然生活在美国排华最严重的年代,从新闻报道到文学影视都充满了种族偏见和丑化,黄柳霜从未向种族歧视低头妥协


她会大胆地站出来,用实际行动表达:这是错误的,社会不应该是这样。



1960年,好莱坞星光大道落成。


黄柳霜成为首位在星光大道上留下星星的华裔演员,并与玛丽莲·梦露等三位不同种族和文化的女星一起成为好莱坞银铸四淑女眺望台的雕塑人物。



(《追光万里》剧照)

03

除了卢燕和黄柳霜,《追光万里》还记录了多位中国电影先驱的故事 ——


第一位中国纪录片制片人,黎民伟:


他跟着孙中山去前线拍摄,后人能看到的孙中山本人的动态影像镜头,大多是由黎民伟拍摄的;


他扛着摄像机多次记录战乱,给后世留下珍贵的民族记忆,唤醒爱国之心,也开创了中国纪录片先河。



第一位在国际获奖的中国电影导演,蔡楚生:


他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奠基人,用电影记录人们在时代下的悲欢;


他也是中国史上最卖座的导演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前,国内共拍摄了1300余部故事片,最卖座的四部,其中三部都是蔡楚生的作品。



第一位让中国通过功夫走向世界的巨星,李小龙:


他是第一个把武术带入电影的人,让西方人的字典里有了“功夫”二字;通过充满阳刚之气的角色,改变国际影坛对中国人形象的固有认知。


(《追光万里》剧照)


......


百年来,千千万万海外华裔通过艰苦奋斗闯出自己的一片天,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地位也在逐渐上升。


除了与种族偏见勇敢抗衡后,我们更应该学会自立自强用实力去赢得尊重


就如同这些优秀的中国电影人


虽然身处不同时代和社会背景,他们用电影表达着自己的理念和社会责任,建立民族自信,赢得了世界的认可。


1870年,英国摄影师迈布里奇将连续的骑马图像绘制在一块玻璃圆盘的边缘,随着玻璃的旋转,将影像投射出去,看上去就像是马在奔跑。


这也被称为人类史上第一段“电影”



相信大家都对这一充满历史意义的影像并不陌生。


但没有人知道或在意过,马背上坐着的黑人是谁,他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很多时候,我们只记得历史性时刻,却逐渐淡忘了创造那些时刻和成就的人


就好像黄柳霜、黎民伟、蔡楚生等电影先驱。他们开放求新、敢为人先的精神,百年后依然值得被我们所铭记与学习。


《追光万里》,他们的热忱与坚守,正是中国电影的“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