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里的价值观|放大了贫穷落后的文艺作品,更凸显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

暑期已经结束,但暑期档电影留给人们的惊叹还在持续。而且谁也没有想到,收割人们惊叹最多的,竟然是一部上映时不被看好的小众文艺片,它就是《隐入尘烟》。我们来看看它的战绩,在电影院上映近两个月、视频网站上线近一个月,票房收入轨迹线是先抑后扬,并于9月2日超越市面上的多部商业类型大片,成为当日票房冠军。9月3日这部电影的单日票房更是达到1437万元的高点,相比其在7月8日上映首日的票房34万元,简直就是云泥之别。到该片全国下映时,票房已经超过1亿人民币。

一般来说,电影开始转入网播,并被大量二创视频剧透之后,票房走势必然是向下的,甚至连这部电影的官方短视频账号,也被初期的不利给打击得毫无信心,早早就停止了更新,然而《隐入尘烟》的走势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据浙江的一名影院经理告诉记者,《隐入尘烟》票房开始“逆袭”的时候,包括他们自己在内,绝大多数影院都已从硬盘库里删除了这部电影,最终他不得不临时四处去“借盘”。

现在网上对于这部剧各种看法不少,有一种比较有代表性,认为在故事题材上,《隐入尘烟》和之前火爆的短视频《二舅》爆红逻辑有相似之处,都是讲述“很苦很善良”的乡土故事,从而激发了网友的共情,但同时也有不少网友表示:这类以“苦难叙事”的作品有刻意“贩卖苦难”的嫌疑,原因是中国还有生活这么穷、日子这么苦的农村吗?

另外还有一点也是网友争论比较大的,就是电影中的一些细节。不少网友说,在看过《隐入尘烟》之后,对于影片中村民们表现出来的冷漠印象深刻。网友还举了多个例子,比如马有铁和曹贵英盖房子,从挖泥砖到编殿子,再到建造整个房子,从始至终没有一个村民帮忙。

还有曹贵英失足落水那一段,除了老王跑去施救,其他人都只是站在岸上冷眼观看,表情也没有一丝的焦急和紧张等等。为何这些细节会引发网友们的关注?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来看待和解读这些细节呢?对此,湖北省社科院农经所副研究员王金华在《热点里的价值观》发表观点:

为什么网友会关注到这样一些细节,而且印象深刻?我个人觉得:根本在于这部分网友,他们亲眼看到的农村现实生活状况和电影里展现的情况不一样,存在巨大的反差。他们通过到农村去实地旅游,所到之处,所见之景,怎么看都比城里差不到哪里去,正是由于这种时空穿越的错位让他们觉得不太符合现实。

然而但凡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农村地区生活过一段时间,或者像我们父辈这个年纪,长期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生活的人,对这样的场景一定不陌生。在这部电影设定的年代即2010年的前后,一些农村还没有通公路,甚至连一条像样的柏油路都没有,有的人家还住着70、80年代建的土坯房,喝的是“当家塘”里的水,农民看不起病、子女上不起学等等。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电影里反映的那种世态炎凉,对人性的漠视等,虽然在农村中并不普遍,但并不代表这不存在。

其实说起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尤其是十八大以后,我国又相继提出和实施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现如今,农村地区面貌焕然一新,道路通畅、饮水安全、景色秀美、业态多样、民风淳朴,城乡互动更加频繁,农村居民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升。而电影《隐入尘烟》反映的只不过是当年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农村社会面貌,它并非是今天此时此刻我们广大农村地区的真实写照。

最后有一点让我感慨的是,现在的观众观影不再是局限于单纯被电影情节所感染,情节之外他们更加关注从细节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中,去试图捋清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或者去找出其中的问题所在,对现实、对人性给予了更多的思考,这恰恰说明时代在进步,我国观众的观影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编辑:余飞 编审:杨康 柳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