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我与电影有个约会

那年夏天

我与电影

有个约会

电影与夏天似乎总是

有着某种有趣的连接

关于夏天电影的记忆

有趣莫过于露天放映

操场、公园、江堤

无处不是观影胜地

而对超级影迷而言

跨越时空邂逅偶像

无疑是

那个夏天

最美的约会

01 “追捕”她四十年

上海影协会员、摄影师宋向阳

1970年代末,我还在北京上学。一天傍晚,我叔叔回来说有两张票拉我去看电影,名字不知道,只知道是部日本片。匆匆赶到电影院,电影开始了,片名《追捕》。

回家路上,我一直沉浸在电影里,之后很多天都仿佛陷入一种兴奋。那时中国已经多年没引进外国电影,这时突然出现了这样一部电影,无疑是打开了一扇窗——无论是宽银幕,还是跌宕起伏的剧情,以及演员的表演,都颠覆了我以前的认知,觉得怎么还有这么好看的电影!杜丘、真由美、矢村警长……个个成为一代人的偶像,高仓健、中野良子一下子进入了国人的心里。

多年以后《追捕》已成回忆,记不清看过多少次,每次都有种特殊的感觉。可以说这部电影树立了一个标杆,后来我们又陆续看到了很多其他的日本电影:《望乡》《生死恋》《绝唱》……认识了栗原小卷、山口百惠。

2014年炎夏的一天,我按约到花园饭店时,联系人告知我被拍摄者已经早早起来,化了淡妆,正在等我……

我架好了照相机,一会儿,一位端庄而有些年龄的女子站在我面前——她叫中野良子。相互问候后,我开始了拍摄,她很配合,每次快门声后会略微调整一下姿态,而我的眼前再一次浮现出《追捕》里的真由美。

拍摄结束之后,我告诉了她当年看电影的经历和感受,并告诉她当年有很多人把她视为心中的“恋人”。她听了很开心,脸上洋溢出笑容。我唱起了电影中的《杜丘之歌》“啦呀啦……”

告别的时候,我拥抱了她,并在她耳边说:“You are my lover,too!”

02 操场上的《红楼梦》

上海影协会员赵建中

我就读的莫干山中学位于莫干山镇,创办于1932年。当年镇上没有电影院,学校的大操场是镇上唯一的空旷、平整的场地,因此这里也就成了镇里唯一的露天电影院,一到夏天就热闹了。每次放电影,大家都会早早吃好晚饭,自带椅子、板凳、长条凳等,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学校操场。既是来看露天电影,也是一种纳凉的方式。

在我记忆中,观众最多、场面最大、情绪最高的一次放映是1978年夏天,放映的是由岑范导演,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越剧戏曲片《红楼梦》。虽不是新片,但因一段时期以来文艺作品的男女主人公大都是用“三突出”手法创作出来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故而《红楼梦》这样的佳丽汇聚、唱腔画面美轮美奂的电影一出现,人们的观影热情空前高涨。

电影《红楼梦》海报刚在小镇街头贴出,人们便奔走相告。到了放映那天,几乎全镇出动,操场的角落里都挤满了人。操场边杂草丛生,蚊子猖獗。我之前每次看电影,脚上手上总免不了带几个蚊子块回去,但这次是例外。这天看完电影,浑身居然找不到一个蚊子块!我想,或许是操场上人实在太多,蚊子都忙不过来了吧。

在我小时候,看电影本身就像是庆典,所以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看并不重要。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娱乐方式多样,看电影已是平常事。电影院的硬件和环境都越来越好,但不管怎样,对于曾经给一代人的童年、少年带来很多乐趣的露天电影,对我而言仍然有着深深的怀恋。

03 钻篱笆,看电影

上海影评学会会员张兆斌

在电影院和在露天看电影有啥不同?最显然的是,在影院看电影是种享受,特别夏天还可以吹空调说悄悄话;而看拉大幕的露天电影则有另一番乐趣,特别是那些年在静安公园看露天电影的情景,至今难以忘怀,其间的乐趣更是记忆犹新。

小时候住在常德路嘉禾里,弄堂和静安公园仅一篱笆之隔,篱笆有洞口,我们小孩一钻就进公园。当时的静安公园每月最后一个周末会放一场露天电影,夏季晚七点半开场,冬季则是晚六点。虽然每月只有一次,但对我这个小学生来讲是如此兴奋而又充满期盼。

第一次看公园露天电影,催着妈妈早点吃晚饭,刚放下饭碗,便踩着木拖板,穿件小背心,喊“阿毛、大头、小胖”几个伙伴拿着小凳子钻进公园。一路还猜是放打仗片还是儿童片!夕阳西下,草地上已坐满了观众,小孩子东奔西跑,嘴里嚷着:“怎么还不开场?还不开场?”我和小伙伴找不到中意的位子,干脆坐在第一排座位前面的地上。

不久,天色渐暗,忽然放映机声响起,一束光打在银幕上,出现了上海电影制片厂工农兵形象厂标。小孩们站起来拍手欢呼。“安静”“坐下”,大人们大声呵斥。“平原游击队”字幕一出现,又是一片呼喊声。影片中李向阳左右手双枪开火,看得我们一愣一愣。

看了20多分钟,我又转到银幕背面去,看能否看到李向阳,一看还真有,怀着好奇心喊小伙伴一起来看。就这样跑前跑后,电影很快结束了,情节也没记住多少,只知道李向阳打鬼子勇敢,会左右双手开枪。

电影散场了,回家路上大人们还沉浸在剧情中,摇着蒲扇边走边聊,而我们小孩早就一溜烟似的钻过篱笆洞到家了。

04 在汉江大堤看蒙古草原

中国影评学会理事童加勃

1970年代,我在湖北潜江的一个化肥厂工作了。一个夏天的晚上,厂里放露天电影。幕布挂在汉江大堤中部,我们坐在大堤上看。

放的是长影厂拍摄的《沙漠的春天》,讲蒙族女英雄娜仁花带领社员反击坏人,改造沙漠,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

电影中广阔的蒙古草原风光,豪放辽阔的蒙古歌曲,英姿飒爽的女主角,万马奔腾的壮阔景象,一下子吸引了工厂青年的目光。当主题歌《沙漠的春天》由女主角悠扬高亢地唱出,响彻大堤上下,更是激起大家的万般豪情。我们的背后是滔滔汉江,大堤上凉风习习迎面拂来,寂静的大堤回荡着电影歌声。汉江的壮阔与蒙古草原的壮阔相呼应,胜利改造沙漠的豪情与青年们为国家农业建设的拼搏深切共鸣!大家沉醉了,情不自禁地跟着电影吟唱主题歌。电影结束了,我们久久不能平静,激情地议论电影。

第二天上班时大家议论主题歌怎么唱,我说:“写信给长春电影制片厂要歌单吧。”大家纷纷赞同,我来执笔。大约半个月后,我们收到了长影厂的回信:一张油印的电影主题歌《沙漠的春天》歌单。

这一下子在厂里掀起了滔天大浪,大家纷纷复写传抄,文艺宣传队员们带头吹拉弹唱,一时间《沙漠的春天》在厂里到处传唱,后来又到县里演唱。

而我因为是搞来歌单的人,而一度成为厂里的大红人。我暗暗窃喜,心灵深处已与电影厂有了一份深入骨髓的情缘。

几十年来,看了数以千计的电影,但是这部电影却刻骨铭心,想来可能是看电影时的情景交融、心态共鸣吧。

文编/美编/ℂℍℰℕ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