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演王熙凤,把邓婕、刘晓庆放在一起看,差别就出来了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深受观众的喜爱,很多的读者在读著作的时候,都会陷入曹雪芹铸造的繁华的梦境中,久久不能自拔。

处于对这部文学作品的喜爱,影视界、戏曲界、舞台界多次进行改编,将故事搬到舞台上。

而这其中最具传播性的当属影视界。

1987年,第一部《红楼梦》一经播出轰动国内,剧中的演员也一夜爆红。

此版本在某瓣的评分更是高达9.7分,这样的评分堪称神作。

1989年,一部6集,片长仅有160分钟的《红楼梦》上映,评分也达到了8.0。

87版扮演王熙凤的演员是新人邓婕,而89版扮演者则是当红女星刘晓庆。

然而,近30余年过去了,邓婕版的王熙凤则被称之为“经典”,而刘晓庆版的却无人问津,甚至都无人所知。

那么 ,为什么身经百战,更是影后的刘晓庆,会输给当时新人的邓婕?

接下来,小编就从3个方面分析一下具体也原因。

01、外形区别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态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是原著中对王熙凤的描述。

外形上看,她时尚似仙子;性格上评价,她不拘小节、八面玲珑。

当初87版剧组在海选的时候,邓婕并不是扮演王熙凤的最佳人选。

为了追求和原著高度吻合的演员,导演甚至放弃了演技,这是可以培养的,可以调教的,但必须外形像。

当时的邓婕是四川当地的一名小演员,名气并不大。

她去试镜的时候,只看外形第一时间就被否定了。

原因是她的个头太小了,皮肤也很黑,整个人看上去更像是个丫鬟。

可邓婕却恳请导演一定要给她一次机会,人总是在被否定反弹意识更强。

得到试镜的机会后,她化妆师开始给她化妆,这一化妆简直就是两个人,面对机器时,更是让在场的人大吃一惊。

当时她的妆容和服装都是尤三姐的行头,尤三姐的模样风流标致,自带一种万人不及的风情体态,不愿身陷污泥的她,后期性格变得极为泼辣,让贾珍一家人不敢轻视她。

试戏过程中,邓婕需要将前期尤小妹的风情万种饰演出来,同是也需要将后期角色的霸道、怒气展现出来。

这一试,制片人看过试戏视频后,到觉得她有也演王熙凤的潜质。

就这样,邓婕和一众的候选人进入了培训当中,可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出演王熙凤。

当时和邓婕争角色的人可以不少,有上海娇嫩女孩乐韵,还有云南歌舞团的台柱子周月

论身材、论身高、论经验,不知要比她好多少。

说实话,当时的邓婕很没有信心,可她就告诉自己“机会就摆在面前,无论如何都要拿到”

那段时间,她除了反反复复的研究原著外,对于课堂上老师交表演技巧,更是在休息时间对这院子里的石头,树木练习。

功夫不负苦心人,有或许是老天眷顾。

乐韵在拍戏临近结束的时候,主动放弃了竞争。

最终,导演拍板定了邓婕出演王熙凤,而最有力的竞争者周月演了尤小妹。

当时没有人看好她,觉得她一定扛不起大旗,最终肯定会被换掉。

但最终她却成为了全剧里最亮眼的角色。

出场时,还没有见人便听见了她豪迈的笑声,她头上佩戴金丝雕刻的八宝珠簪,盘髻着朝阳五凤钗身穿一身你明艳的黄色长裙,光彩夺目,站在人群中绝对是最显眼的一个,这也反映了她希望时刻被注视的性格。

在剧中,她一对柳叶吊楣,上挑的丹凤眼,嘴巴更是似樱桃,身形灵巧,嘴皮子更是喋喋不休,一颦一笑犹如就是“王熙凤”。

而反观刘晓庆,由于89版离原版很近,无论剧情是否新颖都会遭到“排斥”。

据说,当时的导演处于对收视率的考虑,特意请了当时当红女星刘晓庆扮演王熙凤。

而且这个版本选的演员都是红极一时的演员,几乎是各个剧派的名角都邀请来了。

开拍前,刘晓庆甚至直言到“我一定会比她演得好”。

有的时候,自信并能不能给人带来成就。

单从刘晓庆的长相来看,当时她属于是胶原蛋白的幼态脸,五官也属于是大体量的,面部的留白很少,再加上化妆师并没有刻意的去强调吊楣、丹凤眼等,王熙凤的外形特点,这就让刘晓庆版的王熙凤,从外形上看就不足以让观众信服。

美是很美,但却没有原本惊艳,甚至有好几个造型都很土气、不知道的人以为王熙凤已经是步入中年的大妈。

在外形上刘晓庆的攻击性和跋扈劲,稍微欠缺了一点。

还有就是刘晓庆的年龄当时已经30多岁了,即便是有演技在,但多多少少也是缺少角色20岁左右的神情的。

只能说,她没有在最好的时机遇上这个角色。

02、丰富的演技经验“毁”了刘晓庆

刘晓庆的演技不好?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但是不得否认的是,刘晓庆在出演王熙凤的时候,已经踏入演艺圈10余年,拍摄的影视作品更是数不胜数,角色也都是经典。

1976年,在南海长城》中第一次担任主角,搭档王心刚饰演甜女,从此跃上荧幕。

1979年, 在影视作品《小花》中饰演何翠姑,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很多观众提到这部作品仍然津津乐道。

而且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部作品的主角是刘晓庆,但其实这部作品的女主角是陈数。

同年,因在瞧这一家子》饰演的书店营业员张岚,获得百花最佳配角奖。

1987年,在《芙蓉镇》中 饰演朴实善良、热情大方的卖米豆腐的小贩胡玉音,获得最佳女主角的称号。

她绝对是80年代,家喻户晓的女演员,要说她一点演技没有绝对没人信。

熟能生巧这个成语,若放在工人或者技术工身上,只要秉承着这个原则下功夫,那绝对是优秀员工。

但是放在演员这个职业上,多半会坏事。

刘晓庆之所以在后期被质疑演技,绝大多数的原因是因为她演得太套路了。

由于经验丰富,她表演的节奏感很好,对剧情的敏感度也很高,什么时候笑、什么时候哭,她心中早有打算。

意料之中的事,就会让观众对剧情和人物失去耐心,故事大致地走向观众已经知道,

若是连人物的行为都可以估摸出个大概,观众会觉得这个剧组和这个演员没有诚意。

因此,刘晓庆版的王熙凤,缺少了一点惊喜感。

可能是她为了突出角色的深谋远虑、心狠手辣的感觉,她将原先自己演过的狠角色不自觉地代入到了王熙凤的身上。

她的一举一动既可以看见《垂帘听政》里实际统治者慈禧的影子,也可以看见《原野》里强悍、刚烈的金子的影子。

这样的显现就是相同的角色饰演太多,演员下意识的就会演出相似的感觉。

还有就是原版邓婕饰演的王熙凤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有先入为主的关系,才会导致很多人觉得刘晓庆演的不如原版。

人都有个攀比之心,当时大红大紫的刘晓庆心中当然不服,带着想要压对方一头的心态演戏,心有杂念,又怎么演好戏,怎么成为经典呢?

从新翻看二者的表演,刘晓庆版的王熙凤,真的没有看原版的灵动、惊艳。

不过,二者也都有出彩的片段。

比如,89版中,王熙凤前一秒还拉着尤二姐到贾母的面前,为自己赢得了一个贤妻的名声,后一秒就气不打一处来的登门宁国府,闹的是鸡犬不宁。

踏入宁国府后,她更是揪着贾蓉的耳朵拖了一路,无视对方的求饶。见到尤氏后,她所有怒气全部爆发,就像是头上冒火一样,卷起袖子,大步子走到对方面前,粗鲁地抓起对方的衣领,咬牙切齿的一顿大骂,更是为了散去心中怒火,赏了两个巴掌给对方。

最后,更是上演一出苦肉计,在尤氏米面前哭诉自己的艰辛和不易,将自己塑造成一位满是辛酸泪的大门户的管家。

但凭着一小段,刘晓庆就将角色的飞扬跋扈、能说能演,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更是不择手段的性格演绎得淋漓尽致。

让观众看着也很过瘾,酣畅淋漓。

在调教院里的小丫头时,她先是慢条细理的将袖子有条例的卷起来,然后不拘小节的翘着二郎腿,整个人将身子压低,眼神透露出锋利,瞬间给人一种压迫感。

那架势,那做派,刘晓庆将角色粗糙、刁钻一面,体现了出来。

但毕竟凤姐是一位从小身处贵门的大小姐,以她高傲的性格,是不屑对下人大声呵斥的。

还有就是她接见刘姥姥时,虽然耐着性子听完了对方的诉苦,但是表面上很是傲慢和假客气。

刘晓庆版的王熙凤更多是表面的精明,观众们可以从她生活中走姿、嗑瓜子的仪态、看人的神态中,看出人物一定精明算计。

但邓婕版的王熙凤,是那种从表面看不出什么,心思藏得很深,很难从她的神情中猜出她的想法,但关键的时刻的狠辣和才能,时时刻刻都刷新别人对她的认知。

原著的描写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剧中有一幕是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全程到导演给的都是近景。

就看二人在交谈时,王熙凤悠闲得意的半躺在摇椅上,一只手拖着下巴,眼神时不时地看向贾瑞,全程没有一个对余的动作,目的只有一个调戏对方。

她散发的个人魅力,让观众相信贾瑞是之所以死心塌地的对她,就是因为被她的美色所吸引。

为了逗老太君开心,她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妙语解颐,瞬间让老太太哈哈大笑。

对于晴雯十分不满,但又碍于她是老太君钦定给贾宝玉妾人,表面上客客气气,暗地里却挤眉弄眼、满脸的嫌弃。

自己的丈夫在娶妾时,醋意大发,气势汹汹地就跑到尤府给了老二一个大嘴巴,泼辣十足。

当然在对待自己的女儿时,她遮掩锋芒,尽显一副慈母样。

她在接管宁国府后,严格执行,随时抽查,发现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一定会严惩。

每日早上都会亲自点名,逮到下人迟到,她表面上满不在意,用最轻柔的口气,命人将她拖出去挨板子。

这招就叫杀鸡给猴看,在府里人面前先树立起找自己的威严。

03、87版剧组严谨的态度

一个作品的成功,除了演员的出色表演外,还少不了幕后工作人员的付出。

从导演组、编剧组、道具组、美术组、服装组统统都 要到位,只要是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无法成就经典。

1979年,已经48岁的王导受央视的派遣到英国电视台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他发现外国将我国和很多的名著和世界的名著都拍成了影视剧,于是他要将著作拍成影视作品的种子,开始慢慢发芽,静等时机成熟。

回国后,他将自己的想法向央视的上级回报,得到了大力支持。

随后,文学作品影视化的机会提上日程,并且得到了央视和中国影视制作中心的投资。

为了尊重原著和不辜负大众的期待,选择了周等人作为主要的编剧,

但同时,还请了王昆仑等近20余位红学专家和文学大家做顾问,一起研究剧本的改编和设计。

编剧团队成立后,于1983年初开始写剧,一直到6个月后,第一版的剧本初步成型,三个月后,编辑们又创作出了第二版本。

最终,在3年后的终于定稿,剧本的创作总耗时2年多。

这样潜心研究的剧本,也为87版《红楼梦》惊艳全国,成为荧幕上一部无法超越的经奠定基石。

整个选角的过程,王导就花费了2年的时间,并且为了给观众新鲜感,拒绝当红明星。

面对王导要全部选用新人的做法,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对此,他的回答是“一切遵循神似,从原著出发”。

1983年,王导力排众议,选择在报纸上发布剧组照片演员的消息,为得就是找和原著相似的演员。

最终,主创团队153人集合完毕。

王导看挑选角色只看外形,不在乎演技,

为此,他先后组织了两次培训班,教表演经验差的演员如何演戏,还给女演员们培养书法、抚琴、诗歌,注重内在的提升。

据说,当时在第一期培训的时候,仅仅40天就花费了9万,要知道当时可是80年代,这可不是一笔小费用。

剧组的所有的人在工作时都很投入,很认真。

也正是有剧组这种匠人的精神,每个演员才会无比的贴合原著,每个靠角色才会成为经典,才过去几十年观众们仍然念念不忘。

除了选角,剧组在拍摄的选择上,也是颇费功夫。

剧组前前后后真材实料的搭设了大观园、宁国府、荣国府,以及大大小小的街道,为得就是将原著古风古调的韵味体现出来,给演员和观众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剧中的配乐也是经典。

1984年,央视著名音乐编辑找到王立平,想邀请他为本剧创作歌曲。

他也是丝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因为他是一名红粉。

为了创作出符合影视作品的歌曲,他主动的找到了王导,二人讨论歌曲的基调。

历时四年,他创作出了13首歌曲,最耳熟能详的当属《葬花吟》。

在接受采访时,王立平表示“我创作的时间,就没过过一天的好日子”

那段时间,他总是时刻保持着“备战”的状态,一旦有灵感或听见有什么好的旋律,马上从兜里掏出纸笔开始记录。

单单一首《葬花吟》,就花费了近2年的时间。

人物多、歌曲多、服装更多。

据传,当时的衣服数量已经接近3000套了。

根据网友不完整统计,林黛玉有40多套衣服,薛宝钗有30多套衣服,而大管家王熙凤更是高达70多套。

剧中所用的“葬服”“素服”更是超过了700多套。

平心而论,之后的那部作品能到达到这样的规模?

反观分析89版筹备的过程。

刘晓庆在拍摄的同时,还接拍了《春桃》剧组的邀请。

早上的时候,她需要装扮成遭遇大灾,落魄的春桃,下午的时候又要迅速调整,扮演贵里贵气的凤姐。

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个极限的,在这样的状态下她无法百分百的对待角色,这也就导致演出效果不好。

89版的筹备工作也很紧张,匆匆忙忙的定稿、急急忙忙的拍摄,而且主演定的是刘晓庆,虽然和她搭档的演员,也都是照着她地位的水平线找的。

这也难怪,票房不高,口碑不佳。

总结

以上就是小编对两个版本的分析,一时的成败无法论英雄,二位演员的表演也是各有千秋,双方都各有支持者。

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先入为主,如果是刘晓庆的版本先播出,可能大家就会拿邓婕和她比,前者总是会对后者造成压力。

标注:原创不易,抄袭、洗稿必将深究。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48小时与我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