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艺节专刊|传承优秀文化唱响时代赞歌 群星奖在陕西结出累累硕果



3年前,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原创作品群舞《毛乌素沙漠的女人们》不但成功入围决赛,最终还为陕西捧回了第十八届群星奖。今年,同样是来自榆林市神木市文化馆的这支团队,凭借表演唱《歌从黄河岸边边来》进入音乐类第十九届群星奖获奖公示名单。与此同时,由陕西省子长市文化馆、子长市文化艺术培训中心演出的陕北道情《一条棉被》,不但让陕北道情在40年后重新以独立的曲艺形式呈现在大型舞台之上,也顺利进入本届曲艺类作品群星奖获奖公示名单,更让国家级非遗项目再现新活力。这两件作品的获奖,让陕西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实现了近年来的新突破。

第十三届艺术节期间,陕西共有9个作品(团队)先后在群星奖决赛舞台上亮相,入围决赛数量为近年来陕西最多的一次,位居全国第二。陕西群文工作者借助中国艺术节这一平台,汇报了新时代陕西群众文艺创作的喜人成就,展现出陕西群众文化新风采,提升了陕西群众文化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呈现近年来全省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 表演唱《歌从黄河岸边边来》


扎根人民,用火热的作品唱响时代赞歌

“共产党给黄河岸边缠上金玉带,乡村振兴给玉带上面缀七彩……”表演唱《歌从黄河岸边边来》用草原游牧文化和黄土文化融合而成的神木酒曲这一音乐样式,展现“沿黄公路顺河开,咱把酒曲唱起来”带给群众的幸福生活和新的精神风貌,讴歌脱贫攻坚历史伟业、乡村振兴时代辉煌,热情礼赞党的政策,抒发百姓情怀。

“表演唱《歌从黄河岸边边来》坚持主题有深度、词曲接地气、表现有活力、作品有情怀、传承有特色的创作理念。作品词曲皆从群众中来、从生活中来,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神木市文化馆馆长刘香妮表示,《歌从黄河岸边边来》紧扣时代主旋律,用神木人民“脱贫致富过小康,乡村振兴迎辉煌”的时代新画卷折射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主题。

在群星奖决赛舞台上,如同陕西文化给人的厚重感一样,来自陕西的多部作品表达了贴近百姓生活的时代主题,折射着广大群文工作者扎根人民、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的创作态度。

▲ 小品《我的未来不是梦》

▲ 小品《书摊变奏曲》

“这路呀,是走出来的,日子是过出来的,幸福的生活是干出来的!”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创排演出的小品《我的未来不是梦》中,表演者的肺腑之言道出了在奋进新时代的道路上,每一个平凡的追梦人身上闪烁的辛勤付出、艰苦奋斗的美德。《我的未来不是梦》聚焦身边的快递员、送餐员,将平凡的故事用戏剧的形式搬上舞台。因为梦想火热,有勇气去做“追梦人”,小人物同样可以成为励志的榜样,这也是时代进步与社会开放的巍然气象。由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创排演出的小品《书摊变奏曲》同样讲述的是小人物的故事,却具有宏大的思想内核。《书摊变奏曲》立足于日新月异、快节奏的当代生活实际,围绕几个小人物在书摊前荒诞曲折又可笑的故事,倡导人们沉下心来、弘扬“尊重书籍就是尊重知识”的文化传统,这既是文化传承,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韩城市文化馆、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编创演出的舞蹈《行鼓行》选取国家级非遗项目“韩城行鼓”的核心元素进行全新编创,用舞蹈大写意的方式,将行鼓粗犷、豪放、洒脱、热烈的特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行鼓表演中的道具花杆巧妙化用为“船”,“船”与“鼓”结合,展示出黄河汉子击鼓行船,激流勇进、势不可挡的英雄气概,映照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品格。


精益求精,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创作精品

▲ 陕北道情《一条棉被》

“娘啊娘,你独守破窑房,没米没面被子也没一床,这条棉被是刘志丹来相送,今天把它留给我的娘……”舞台上,陕北道情《一条棉被》表达了红军将领谢子长坚定的革命理想和真挚的为民情怀,再现了百姓对红军的衷心拥护与爱戴,在群星奖的决赛舞台上赢得评委和观众的青睐。

作品曲本由陕西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化馆副馆长王茵,子长市文化馆副馆长张琴携手创作,由国家一级编剧、知名曲艺家曹伯植和延安市文化艺术中心创作研究部部长曹彬根据唱词内容逐字逐句反复推敲,揣摩人物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为音乐进行了全新的编曲,赋予陕北道情崭新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

▲ 陕北说书《路遥著书》

此外,陕北说书亦是百姓喜闻乐见的独特艺术形式。作为路遥的家乡,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榆林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榆林市文化馆高度重视陕北说书《路遥著书》的创作和排练,《路遥著书》用陕北说书来传承、弘扬路遥精神,极具亲切感和感染力。

▲ 广场舞《欢庆秧歌》

▲ 合唱《唱支山歌给党听》《五指山的掠影》

广场舞《欢庆秧歌》与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及西安市铁一中学合唱团带来的群众合唱的创排同样富有诚意。根据广场舞群众普及性的特点,由陕西省文化馆与延安市安塞区文化文物馆组成的主创团队多次来到延安进行实地采风学习,加入群众队伍当中,精心挑选每一位参演人员,演员涵盖老中青以及少年儿童,既体现广场舞的广泛群众性,增强作品效果,又表现了新时代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为了唱好《唱支山歌给党听》和《五指山的掠影》,酷暑之下,西安市铁一中学合唱团的师生克服困难,坚持排练。为了避免空调噪声的影响,保证合唱声音效果,大家在关闭空调的情况下,继续反复练习,全身心投入其中。

▲ 舞蹈《致富果》

“为了让舞蹈《致富果》更具时代感、烟火气、人情味,更接地气、更具感染力,早在2019年10月,我们就组织编创人员深入果园、农户进行实地采风,不断提升作品内涵。”志丹县文化艺术培训中心主任杨明瑞表示,今年8月,为让苹果的美、苹果的甜、果农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舞台上,来自延安市文化艺术中心、延安市志丹县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延安市延川县陕北道情研究中心的演职人员再度深入一线,到洛川县实地采风,通过看、听、劳、问等方式,体验果园生活,感悟劳作过程,以提升作品质量与表演水平。

▲ 舞蹈《行鼓行》

群舞《行鼓行》的所有演员从今年3月开始坚持每天进行5公里体能拉练,4月至8月不间断在排练厅反复打磨动作,不断完善细节,只为讲好黄河故事,在全国舞台上讲好陕西故事。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全力支持舞蹈排练工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进展情况,解决工作和排练间的矛盾,让大家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训练和演出。


常态练兵,不断增强为人民创作能力


“泪目了!军民鱼水情值得传承、发扬!”“开场的《翻身道情》大家觉得亲切不?”“多年没听到陕北道情了,今天听到,太亲切了,还没听够啊!”这是9月2日演出时,陕北道情《一条棉被》的主创人员与陕西群文工作者及全国观众,借助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在直播期间进行的讨论。

为切实提升陕西群文干部创编演能力,加强业务学习,拓展艺术视野,8月17日,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关于做好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及线上观摩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省文化馆要以本届群星奖决赛为契机,组织各级文化(群艺)馆登录国家公共文化云,线上观摩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并组织业务干部开展作品观摩研讨。

在陕西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此次群星奖决赛不仅是9个演出团队的事情,还是全体群文工作者难得的观摩学习的机会,更是在交流中不断提高、更好地为人民创作、助力并带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大事。

陕西类似的学习平台和学习活动贯穿全年。以群星奖为例,陕西的群星奖备战工作从2020年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就已开启,通过陕西省群星奖的评选和演出,激发了群众文艺创作的新动能,营造了争先创作优秀作品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陕西通过完善机制、创新服务、培训人才、作品研讨等,举办了“群星风采”第六届群文系统干部技能大赛、庆祝建党100周年群众广场舞展演、群众合唱技法提高班、“群众艺校”普及群艺培训等各类培训活动,让广场舞、非遗技艺的培训及成果展示活动走进各地景区,既让培训接地气,又能深入到广大市民和游客中,充分调动了各地积极参与群众文艺创作的积极性,夯实群文创作根基,展示全省群文系统培训工作的显著成效。

诸如表演唱《歌从黄河岸边边来》、舞蹈《致富果》《行鼓行》《欢庆秧歌》、小品《我的未来不是梦》《书摊变奏曲》、陕北道情《一条棉被》、陕北说书《路遥著书》等一批从火热的生活中走出的优秀作品正在通过各类演出活动回馈百姓,并将进一步激发全省群众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和普及推广。

近日,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陕西省文化馆承办的全省“三区”群众文艺创作(戏剧、曲艺)提升班在延安市子长市举办。“培训旨在培养和扶持新人新作,进一步激励陕西省‘三区’广大群众文艺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时尚,努力创作推出一批具有政治高度、思想深度、精神厚度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同时积极备战2023年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凝神聚力发扬陕西精神、讲好陕西故事。”陕西省文化馆副馆长王茵说。


文化润心,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重要指示要求,按照中央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覆盖,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同时,陕西着力打造好服务链,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为目标,推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社会化、数字化、特色化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让公共文化更好赋能美好生活。

2022年春节期间,西安市高陵区春节线下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受到影响,迫切需要通过创新文化活动实现文化甘露滋润心田的目标,“高陵家晩”就是文化创新活动的典型体现。此项活动以家庭为单元,通过一个个“小家”来展现国家“大家”的精神风貌,用家庭艺术的集结,展示弘扬传统、和谐互助、向善向美、孝亲睦邻、正己守道等主题,让家庭艺术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充分融合,满足人民群众文化享受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统一。

2022年5月至10月,在西安美术学院和鄠邑区委、区政府的共同支持下,第四届“关中忙罢艺术节”在石井街道的蔡家坡等村举办。艺术工作者借助农业文明的传统民间节庆——忙前节、忙罢节,突出传统乡村社会所倡导的“乡约”“乡礼”“乡俗”“乡庆”,塑造了乡村生活新美学,提升了当地干部群众对自身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景,重新定义乡村文化精神生活,激发了村民的主体能动,为乡村发展带来思想意识上的巨变,作出了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鄠邑探索”。

10年来,陕西依托陕西省群众文化节、陕西省艺术节、陕西省阅读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广泛开展惠民演出、全民阅读、“村晚”“心连心”演出、大众歌咏、书画摄影创作等文化活动。2021年,陕西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达到1.4次,服务效能不断增强,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今年以来,以陕西省图书馆新馆、西安市新城区“两馆一中心”为代表的现代化公共文化场馆陆续建成开放。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有公共图书馆118个、文化馆119个,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34个。107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成文化馆分馆1296个、图书馆分馆1458个。文化新空间、新场景接连涌现,全省已建成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609个。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提升人民文化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之举,对于增强人民的文化认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陕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开启了新的征程。”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陕西将进一步紧紧围绕打造好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链,努力构建布局均衡、设施完善、供给多元、服务高效、协同共进的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本文图片由各演出单位提供)


2022年9月15日《中国文化报》

第9版—D8版刊发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专刊

其中第B01版刊发


《传承优秀文化唱响时代赞歌 群星奖在陕西结出累累硕果》

↓ ↓ ↓ ↓ ↓ ↓ ↓ ↓ ↓

220915whb10bywhb10bc.jpg

责编:陈晓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