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偷欢赎回一个琴键,一场刺激的交易,新婚美人意外遇到真爱

#头条创作挑战赛#

今天要说的这部电影,当我在找资源时只能找到迅雷的时,我就意识到它不简单。

这说明它要么版权要求严格,要么尺度较大。对于一部老电影来说,当然是因为后者。

事实证明这个电影的剧情确实挺刺激的。作为一部经典的女性电影,它的评价却非常两极分化。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还诞生了一位当时仅12岁的奥奖最佳女配角,扮演女主女儿的安娜·帕奎因。这也是影坛一个神话了。


这部电影就是由简·坎皮恩执导,霍利·亨特、哈威·凯特尔、山姆·尼尔等主演的《钢琴课》。


故事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叶,女主艾达是一名英国人,有一个未婚生育(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生的,影片没有交代)的孩子。她从小就热爱钢琴,6岁时,她决定再也不说话,只靠钢琴和手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她的父亲将她嫁给了一个远在新西兰的农场主。于是,她和女儿漂洋过海,费尽周折,来到那时还很荒凉和原始的新西兰找新丈夫。

二人带着许多行李,在狂风大浪中抵达了新西兰。负责运输行李的船员将行李搬下来就扔下她们离开了。新丈夫迟迟未出现,母女俩只能在海边过了一夜。


第二天,她的丈夫斯图尔特来了,还带来一群土著人帮忙运输行李。由于和土著人语言不通,他还带了一名负责沟通的朋友,英国白人贝恩斯。


她们的行李太多,到达新家的道路又崎岖且满是泥泞,斯图尔特就下令放弃了艾达的钢琴。艾达通过手语让女儿传达自己必须要带走钢琴的想法,争辩无果,只得将钢琴抛弃在海滩上离开了。


手语



斯图尔特和艾达冒着大雨在外面拍了张结婚照就算结了婚。但是艾达心不在焉,脾气暴躁,一心只想找回自己的钢琴。


转天,艾达带着女儿来到了那个可以和土著人沟通的英国人贝恩斯家,通过女儿表达了想让他带自己去海边找钢琴的想法。本恩斯起初并不同意,但是在艾达的坚持下他还是答应了。

到了海边,艾达迫不及待地弹起了钢琴,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她从天亮弹到天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一直听着她的钢琴声的贝恩斯深受触动。



回到家的艾达还是想念弹钢琴的感觉,她甚至在桌子上刻下琴键,模拟弹奏。这一举动却让斯图尔特怀疑她不仅哑,还有些精神问题。

贝恩斯找到斯图尔特,他想用自己手上的80亩地换那架钢琴。身为一名精于算计的商人,斯图尔特迫不及待地答应了。贝恩斯还说,自己对钢琴一窍不通,希望艾达可以来他家做钢琴教师,斯图尔特也一口答应下来。

艾达知道这个消息很是暴躁,她拒绝了做钢琴教师的请求。她说,钢琴是她的,她也不想教一个文盲弹钢琴。但是,在丈夫的逼迫下,她只好去给贝恩斯上课。

艾达问贝恩斯想学什么曲子,贝恩斯让她尽管弹就好,他不懂音乐,只喜欢听。

于是,艾达放下了戒备,弹起了自己喜欢的曲子。弹着弹着,贝恩斯忍不住亲吻了艾达的脖颈,让艾达惊慌失措。


他问艾达想要要回自己的钢琴吗,如果她在弹琴时允许他做一些行为,那么来这里一次她就可以要回一个琴键。热爱钢琴的艾达最终同意了这场交易。


每次来贝恩斯家,艾达都可以自由地弹奏自己喜欢的曲子。但是本恩斯每次都会提出不同的要求。

一开始是让她脱下外套,只穿内衬弹琴。后来让她掀起裙摆弹琴,再后来让艾达脱掉衣服。



随着要求的不断升级,艾达的条件也在不断加码,从来这里一次要回一根琴键,变为了一次要回五根琴键。

在一次殖民地教会举办的晚会上,本恩斯企图坐在艾达旁边,结果艾达刻意与斯图尔特秀起了恩爱,气走了贝恩斯。这让艾达很是得意。

一次,在本恩斯对艾达进行抚摸时,艾达的女儿偷看到了这一幕。她开始讨厌妈妈与贝恩斯见面。她还将母亲不让她跟着上课,有时候两个人还不弹琴的事告诉了斯图尔特,引起了斯图尔特的怀疑。


艾达再次来到贝恩斯家时,贝恩斯却说让她不必再来了,钢琴也归还给她。他说,和艾达在一起的日子总是让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嫖客,他不想这样继续下去了。他想要得到的是艾达的心,不想总用钢琴来威胁她。

艾达走后,想要来看看妻子如何给贝恩斯上课的斯图尔特看到了被抬走的钢琴,他以为贝恩斯是想要反悔,收回土地,才送回钢琴。他想要劝说,却被告知土地并不会被要回,这才安心离去。

晚上,艾达在家弹琴时无意中发现,一个琴键的内侧被贝恩斯画上了代表爱的图案,不禁有些动容。

转天,她将女儿独自留在家中,去了贝恩斯家。贝恩斯见到她很是诧异,但还是向她吐露了自己对她的深爱。

他说,艾达这次来如果没有带任何感情,就赶快离开吧。结果,艾达一下抱住了他,两个人情不自禁地发生了不可描述的事。


这一幕被悄悄跟过来的斯图尔特偷窥到了。第二天,艾达想要再次前往贝恩斯家和爱人相会,却被斯图尔特跟踪了。斯图尔特想在树林里强迫她,被艾达拼命反抗而以失败告终。


之后,斯图尔特请人钉死了家里的门窗,将艾达母女关在了家里。艾达没有做什么反抗。

但是每到夜里,艾达就会产生被抚摸的欲望。于是,她尝试触碰自己的丈夫。在挑逗一番后,她却拒绝了斯图尔特。


尽管什么也没发生,但是斯图尔特以为艾达开始对自己产生爱恋了,就让人拆了封锁门窗的木板。

谁知,他前脚刚出门,艾达就拆下了一个琴键,在侧面写下“亲爱的贝恩斯,我的心是你的”,让女儿带去贝恩斯家。


但是,女儿很反感母亲这样背德的行为。她将琴键带去给了继父斯图尔特。

斯图尔特看到后大发雷霆,他冲到家中,愤怒地用斧头砍下了艾达的一根手指。被砍下手指的艾达一声未吭,径直地走向树林中。



斯图尔特让女儿将切断的手指带给贝恩斯,告诉他如果再敢找她,就切断她其余的手指。

艾达被砍断手指后就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斯图尔特告诉她,这是她逼自己的,自己是爱她的。自己只是切断了她的翅膀,让她能安心和自己在一起。




当他看到艾达露出的大腿时,突发奇想,想要趁艾达没有意识时发生不可描述的事。这时,艾达醒了过来,斯图尔特放弃了。

他突然妥协了,带着猎枪找到贝恩斯,让他带着艾达离开这里,离开他的视线。


于是,斯图尔特和艾达乘船离开了新西兰。在船上,艾达突然命令船员将钢琴抛下海,说自己不想要钢琴了。贝恩斯本来不同意,但还是在艾达的执意要求下答应了。


钢琴被扔下海,固定钢琴的绳索也飞快下沉。艾达却突然将一只脚套入绳索,任由钢琴将自己拖入海底。

在水中下沉的过程中,艾达慢慢想通了,她想活下去。她脱掉了被绳索绑紧了的靴子,游了上去。


之后,艾达回到了英国,贝恩斯为她安装了金属的义指,让她可以继续弹琴。艾达也在学习发声,想要开口说话。就这样,她和贝恩斯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感想

不少影评人都说,这是一部纯粹的女性电影,我觉得这个评价非常正确。

艾达看似是处于语言情境中的劣势,处于被男性凝视的地位,但是我却从未感觉艾达是被命运推着走的弱势个体,反倒是觉得她始终是一个自主选择命运,散发着独立的光辉的女性形象。


电影中,里面的男性角色都只是围绕在她身边的客体,而非能够左右她甚至引领她的中心人物。我想,这也是一部真正的女性电影所必备的特点。并非要将男女完全对立才叫女性电影。


所以,看到有些人说这部电影表现的是一个女人逐渐找回或者确立自己的独立精神人格时,我是不赞同的。

无论是6岁起不再言语,通过交易换回钢琴,还是最后跳海重生,再次学习发音,一切都是由艾达自己在主导,她自始至终都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人格。


那这部电影在表达什么呢?下面来说说我的拙见。

钢琴是这部电影中很重要的意象,它的存在贯穿电影的始终,推动剧情的发展。关于钢琴象征着什么众说纷纭,我最倾向于戴锦华老师的看法,钢琴其实就是艾达的身体。


最初,艾达对钢琴的坚守不仅仅是一种热爱,更是一种无法摆脱的依赖,这种依赖已经成为一种束缚。她总是在抚摸自己,给予自己一种安全感,封锁自己的心门。

之后,在与贝恩斯的交易中,她一次次地赎回琴键,也在一次次地打开内心,逐渐接纳一个更完整的自己——一个有着爱与欲的女人。

最后,她摆脱钢琴,从海底获得重生,意味着她摆脱了对内心的束缚,摆脱了旧的自我,重塑了一个自由随性,爱恨随心的崭新个体。

还有两处也说明了钢琴就象征着艾达的身体。有一个场景是贝恩斯在艾达走后脱光衣服,用自己的衣服擦拭钢琴。这个场景表现了贝恩斯对艾达的渴望。

另一处是艾达拿出了一个钢琴键写出了对贝恩斯的爱,却因此被丈夫砍断了一根手指,前后呼应,也告诉观者钢琴就是艾达的身体。


电影中,艾达的女儿这一角色总是向着继父,违背母亲,遭到很多人厌恶。我个人认为她代表着艾达的喉舌,也代表着世俗。

艾达虽然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但是她在前期也始终受到语言和世俗的限制。这里的世俗,我认为是大众对于女性的一种刻板印象,认为女性不该有情欲,这种情欲是羞耻的。

后来,从她摆脱女儿独自奔赴贝恩森家表明心意,到后来开始重新学习发声,说明她已经逐渐解放自我,摆脱约束了。


这部电影并非要说女人有了爱情的滋润才是完整的,也并非像一些差评所说要靠出轨表现女性的觉醒与抗争。

我认为,她是要告诉女性正视自己的情与欲,挣脱自己给自己的,社会给自己的沉重枷锁,与自我和解,找到内心真正的自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