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便当是世界第一》:当饭盒成为父亲与女儿之间共有的世界

《爸爸的便当是世界第一》是一部相当平凡却余味无穷的电影,影片情节也很简单,女主角小绿的父母,在她中学三年级的时候离婚了,小绿跟着爸爸(大津先生)一起生活,直到高一时爸爸发现小绿营养不良,而决定开始帮女儿准备便当、补充营养,在这过程中,意外开启亲子之间透过料理产生的对话与连结。

单亲父母得要一人分饰多角

婚姻走到尽头,伴侣双方无法再继续一起生活,然而,婚姻关系中所留下来的孩子,却无法如离婚那样结束彼此的亲子关系,孩子不得不选择与其中一方同住。

以往谈到共亲职,就是父母双方能共同参与养育子女的事务,离婚后想要维持共亲职,需要父、母都能开放这样的可能性,让不同住的一方还能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 遗憾的是,许多在离婚时已经反目成仇的伴侣,很难建立一起做父母的共识。

电影中,小绿的父母看起来像是和平分手,却没有共亲职的计划,以往两人可以分工合作的生活状态,也就不再出现。 单亲又同住的一方,得要兼顾接送、伙食、生活杂物、打扫清洁、上班赚钱等等,每一样都得耗费时间体力处理。

做便当这件事,除了照顾健康或喂饱孩子之外,似乎也是一种用心的展现。男性做便当,不管在日本,还是我们国家,都不那么普遍,小绿父亲愿意投入,或许隐含着想证明,独自一人也能把小绿照顾好。

否则,看着他在夜里,一边查食谱、一边练习切菜,还是觉得很不可思议。 毕竟,不管是妈妈或是爸爸,若是不熟悉料理之事,极有可能因为困难半途而废,我的佩服之意油然而生。

用心就能找到与孩子连接的入口

每到了午餐时间,同学们陪着小绿打开饭盒的时刻,就像开奖一样,时而惊吓、时而惊喜。 从只有饭和面、配菜总是烤焦的咖啡色,口味不是太咸就是难吃,到便当盒精心挑选换成粉红色、也搭配上色彩丰富的蔬菜、品尝起来也令人赞叹地好吃。

这使得小绿从嫌恶不想打开饭盒,到后来饭菜通通吃光,还会称赞爸爸:“很好吃、谢谢招待!” 我想,她充分地感受到爸爸透过一道道充满变化的菜色,表达了他想照顾自己的心思。

当父母和青少年有距离感时,有些父母会像大津先生一开始那样,用自己的想象来做便当,既用错方法、做出来的料理口味和卖相都不佳,很难受到孩子的肯定。 很多时候,父母的反应就是:“我这么忙,还帮你准备便当,不知道感谢,还嫌东嫌西的。” 除了觉得自己自讨没趣,也容易对孩子不领情感到生气,就不做了。

然而,是孩子不懂感恩吗? 就像小绿很直接地跟爸爸说:“如果真的要做,就好好地做。” 有时候,是大人虽然想展现自己的好意,却没有真正的用心。 而大津先生把女儿的话听进去了。 开始询问同事的意见,了解女儿的喜好,站在青少女的立场思考,怎么样的便当,才是好好地做,并且重复练习。

是啊,做父母就是这样,重复又重复地,找到与孩子的需求接上线的入口。 不论是孩子喜欢吃的菜色、喜欢聊的话题、喜欢看的影片,煮得不好吃就修正,聊不上几句,就换个句型说法,慢慢地,当孩子确实感受到你不敷衍,也不是指责或讲道理,而是真心想要与她/他靠近时,就会软化下来,接受这一份关注。

就像被女儿肯定之后的大津先生,忍不住雀跃地在沙发上搓揉着报纸,开心之情溢于言表,我觉得那就是一种来自孩子的回馈,给予父母的礼物,一种照顾孩子而被感受到之后的满足感。

后来小绿因为承诺男友要手作便当,编了谎言说同学是爸爸的粉丝,从青少女口中得来不易的崇拜,使得爸爸立刻收下了女儿灌的迷汤,为那不存在的粉丝多准备第二个便当。想想,父母也真的好单纯、好容易满足啊。

当饭盒成为父亲与女儿之间的共有的世界

交了男朋友的小绿,开始晚归,面对一边准备晚餐一边等门的父亲,丢下一句:“爸爸,你很烦呀!”我想,面对担心自己又碎念的父亲,内心却舍不得与男友分开的矛盾,小绿不耐烦的语气,或许是想掩饰那不知如何自处的愧疚感吧。

大津先生丝毫没有想过,这个便当可能是给男友吃的,直到自己在办公室中,向同事叨叨着女儿怎么开始对便当要求很多? 透过便当传递而来的讯息,女同事提醒着,青春期的女儿可能有男友了。 然而大津先生并没有对小绿的欺瞒咄咄逼人,反而在询问过后,展现愿意等候、想理解小绿的态度 。

许多时候,父母面对孩子开始有话藏在心里,和小时候什么话都藏不住的直白对照,难免感觉失落,想要抗拒不承认。 然而,青春期就是一个转大人的过程,如果没有秘密,亲子之间就好像没有界线而无法分离。

因此,若想要孩子能好好地独立,慢慢离开父母身边,给予孩子一处内心的私密空间,或许也是另一种爱的展现,此时便当反而成为两人能互相交流的共有空间。

在饭盒里放上小纸条,成为父女的默契,传达着当面说不出口的关心、问候与感谢,温暖着彼此。 而饭盒里扎扎实实的料理,填饱肚子的同时,也像是代替父亲在这空间中的一种稳定存在,疗愈着小绿失恋、失落的时刻。

平凡的日常能细细刻画爱的样貌

电影结局前,小绿上大学了,开学第一天,她帮爸爸手做了便当。 这让大津先生又惊又喜,毕竟,为女儿亲手做便当,并没有期待孩子也要用一样的方式回馈。 但如果孩子感受到了,就像是小绿的行动,正在诉说着,自己认同了父亲照顾的方式,不但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爱,也想这样爱父亲。

亲子日常,在这样细微的生活里,像是墨汁滴入水中那样,慢慢地晕染开来。 付出照顾的一方,并不完全只是劳苦,而能够照顾所爱之人,感受到自己能够支持着孩子成长,或许是大津先生能够在三年中不间断做便当的动力来源吧。

现今许多父母都担忧自己能给孩子的资源不够,没能参与不同才艺、无法满足孩子物质的欲望,但其实,真正能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却是这些超越物质,每一个日常里,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的细腻关注。

此外,有些父母照顾孩子之后,往往希望得到孩子的回馈,像是体谅自己的劳苦、或者是帮忙分担家务。 若孩子没有具体行动,就觉得失望,反而容易使亲子陷入拉扯。 父母觉得自己做牛做马没人懂,孩子也觉得委屈,为什么一定要做些什么才表示自己领受了父母的爱。

毕竟,想喝奶、渴望陪伴、需要有人回应这些需求,并不是孩子故意找碴才产生出来的,或许父母们在养儿育女的最初,得要想想自己是否愿意承受这些负荷。 而孩子表达爱的方式,有时也不尽然是父母期待的样貌,毕竟,爱的流动,常在无形之中产生,或许亲子双方都值得细细在生活中体会。

至于爸爸的便当,为什么是世界第一呢? 因为,那是一份专属于自己的便当,专属于亲子之间的爱。 我觉得亲子之间,若能找到一方天地,不一定是便当,也可以是一种运动、某种兴趣、特定的对话方式,作为彼此交流的空间,承载父母的爱,也滋养孩子的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