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让观众回归剧场是长期任务

近来,德国剧场观众流失的问题在行业内外引发热议,相关报道不时见诸媒体。随着德国防疫政策放松,剧场运营趋于正常,但观众数量并未如演出界所期待的那样恢复、反弹甚至“报复式增长”。事实上,观众流失不仅是德国,也是整个欧洲演出市场面临的普遍现象,让观众回归剧场是一项长期任务。

观众流失问题严重

德国是欧洲演出市场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剧院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获得政府公共财政支持的剧院约140家,私人剧院约200家,另有约600家流动剧团。2018/2019年演出季,德国各类剧院的演出、艺术节、音乐会等活动共有观众约3500万人次(全国总人口为8322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德国剧场观众出现较为严重的流失现象。2020年6月疫情期间,柏林剧团从其剧场的700个座位中搬走了500个,以便观众保持1.5米的社交距离。那既是剧院执行政府防疫规定的不得已行动,也表达了剧团对当时演出市场的失望和对今后恢复正常演出的期待。

根据德国剧院协会2022年7月公布的数据,与2018/2019年演出季相比,2020/2021年演出季观众人数下降达86%。2022年上半年,随着防疫政策的放松,剧院的可售票数量已与疫情前基本持平,而观众人数并没有明显回升。

重视首演一向是德国剧场演出的传统:名人出席、媒体争相报道、票价高于平时演出且一票难求、仪式感很强。然而,很多剧院现如今首演票房十分惨淡。2022年4月25日,知名戏剧导演克里斯多夫·吕平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其在汉堡塔利亚剧院首演的话剧《胸与卵》(改编自日本作家川上未映子的同名作品)内容好、团队强,但是预售票房不佳,这是他第一次遭遇滑铁卢,伤心至极。尽管该文的发布又为当晚的首演引来了600多名观众,依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像柏林戏剧节这样有名的文化活动,尽管2022年首演基本满座,其他场次也未能逃脱票房不好的命运,而往年演出票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就已售罄。

观众的流失显然会给剧院带来经济损失,尤其是对那些以票房为生的中小型剧院而言。如柏林库达姆剧院今年除了《东方快车谋杀案》,绝大部分演出的观众人数都远低于预期,剧院运营几乎陷入困境。主要依靠政府公共资金的剧院,只有20%的运营成本由票房支撑,疫情期间,这类剧院通过短时工作制来降低成本,其他支出均由公共财政负担。即便如此,这类剧院最终也难免受到影响,除了观众减少造成的票房损失外,各级公共财政资金因为疫情影响而削减,给剧院的拨款也相应减少。

《法兰克福汇报》的文章将观众流失的状况形容为“一个幽灵”:“一个幽灵在剧场里游荡,它不是哈姆雷特父亲的幽灵,也不是易卜生剧中过去的幽灵,而是未来的幽灵。”

观众为何不愿再进剧场

德国媒体认为,对疫情的担忧是阻碍观众走进剧场的首要因素。有些演出场次因为剧团演职人员感染病毒而取消或推迟,使演出方和观众都产生了畏惧心理。除了担忧疫情,《法兰克福汇报》还列举了几个降低观众进剧场意愿的相关原因,包括不愿意戴着口罩看演出、由于在家隔离过久而戒除了“戏瘾”等。

经济状况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俄乌冲突的价格传导效应、疫情叠加造成的经济通胀,使得德国民众普遍捂紧了钱袋子,文化消费意愿下降。这一点在德国东部更为明显,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剧院负责人认为,该州地处德国东部,本来就不如西部地区富裕,当地人喜欢自驾游,随着汽油等物品价格的上升,很多人不愿意再花钱看演出,还有一部分观众是退休人员,他们也拿不出更多钱来进行文化消费。

此外,预售票制度逐渐弱化,观众组织对剧场票房的支撑作用不断下降。早期,一些观众组织通过购买预售票等方式助推了票房销售。如成立于1890年的柏林自由大众舞台协会就是一个非营利性观众组织,协会以优惠价格集体购买预售票,让会员承受得起,并且在会员之间公平地分配座位,尽管剧院一度对给协会打折不太情愿,但长期以来协会确实为剧院售票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在吕贝克成立的奥托·卡斯滕博士协会是一个商业性的观众组织,高峰时曾为当地700万人次买过票,可惜于2012年破产。不来梅剧院协会1950年有会员1.2万人,因需求量大而不能保证会员都有票,但到2021年,其只剩下会员1000人,被迫解散。目前,柏林有4家独立的观众组织,1959年发展高峰时他们购买过600万张票,占该市剧院总票房的30%,而2019年这一比例只有4.3%。

观众回归是一项长期任务

实际上,疫情发生前,德国就存在戏剧观众流失的趋势,疫情加剧了这一问题。对此,业内专家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解决戏剧内容和演出模式结构性僵化问题。希尔德斯海姆大学文化政策研究所2020年发布的报告称,只有1/3的观众对剧院经典剧目感兴趣,这些观众包括女性、老年人、高学历者、大城市居民。目前,多数经典保留剧目及其制作模式给人以古板、缺乏时代感的印象,必须提高戏剧对新一代观众的吸引力,并开展跨文化的观众群拓展。

其次,强化戏剧演出的“事件营销”。由于预售票制的逐渐弱化,剧院演出营销要突出事件化、活动化特征。与德国相比,英国、荷兰等国政府对剧院等文化机构补贴较少,其市场化服务意识更强。德国一些剧院借鉴经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包括演出前发邮件告知餐饮和停车信息、提供免费节目单等,有的甚至在中场休息时赠送饮料。专家还强调,为维护剧院声誉,演出不能轻易取消,哪怕临时替换演员或进行即兴表演。

此外,引入社区教育理念,做好艺术教育。在拓展新观众方面,可以引入社区教育的概念。慕尼黑室内剧院相关人士认为,要把观众拓展工作作为今后5年到10年的主要任务,社区教育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在策划和组织活动时,宜采取直接交流的互动模式,如开展一对一教学、做游戏等;详细解读进剧院的“行为密码”,不要让首次接触剧院的人们被新规矩吓退;剧院应坚持每天开放,而且要搞好开放日活动。

当然,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德国剧院协会会长布罗斯达2022年初曾表示,后疫情时代剧院的前景令人担忧,剧院不能“躺平”,不要以为观众会自动归来,让观众回归是一项艰巨任务,剧院要在社会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柏林戏剧节负责人布登霍尔茨认为,唱衰戏剧的言论早已有之,但戏剧具有广泛的社会关联性,相信其一定能摆脱疫情影响、渡过难关,同时戏剧行业也必须从自身改革,想方设法吸引年轻观众。


2022年9月21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德国:让观众回归剧场是长期任务

↓ ↓ ↓ ↓ ↓ ↓ ↓ ↓ ↓

责编:陈晓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