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的唯一一次战略性失误

如果细看甄嬛误穿纯元旧衣这场戏,会发现甄嬛的许多行为特别反常,跟她之前有很大不同。


第一,甄嬛发现封妃的吉服有如此明显的破坏,而且在如此即将去面见皇后皇帝的紧急档口发生这种事情,甄嬛竟然没有丝毫起疑。



要知道,甄嬛以前可是见微知著、明察秋毫的人,她连药里有微微的酸味都能留意到,从而意识到有人要害她。


然而,甄嬛一反常态,看到吉服损坏后的第一反应是:“册封用的吉服形同御赐,怎可有一丝损坏?等下若被发现,岂非是欺君大罪?!”



发现没,甄嬛的关注点在吉服本身,她丧失了之前的冷静,她着急了,害怕因为吉服问题被问责。


第二,内务府姜总管的回答有明显的问题,先是说拿线缝补破损的吉服时间来不及,说最快也要三两天才能送回,紧接着他就立刻向甄嬛献策:“娘娘有个办法或许能够救急。”就提到了皇后送来的那件旧衣服,并非常有引导性地说:“眼下也只有那件能抵得过了”。



就姜总管这话术,如此刻意,按理说是不可能逃过甄嬛明察秋毫的判断力的,她逻辑那么严谨,一眼就看出让曹琴默对自己的算计,故意让她跳惊鸿舞为华妃念《楼东赋》做铺垫。


而甄嬛更加反常的操作是,流朱一听姜总管说抵得过,就急不可待地说:“既然能抵得过,那还不快去!”甄嬛不仅没有阻拦,反而直接穿上了这件姜总管拿来的衣服。



一向谨慎小心的甄嬛为什么没有严谨地核实一下这件事衣服的出处,以及是否真的如姜总管所说的“抵得过”呢?


第一个原因是,皇后的误导,让甄嬛认为吉服是可以替用相抵的。


这要追溯到甄嬛封莞嫔的时候,皇后向太后汇报工作时曾当着甄嬛的面特意强调:“……只是莞贵人册封当日的吉服,来不及赶制,臣妾便让礼部拿敬妃封嫔时的吉服改制了。”



太后听罢给皇后的评价是:“事从权宜,又不失礼数,皇后,你做得很好。”



因为有这个经历,所以聪明的甄嬛就默认,事从权宜,可以穿皇后当年的衣服相抵。


由此可见皇后对甄嬛的算计是从甄嬛进宫的时候就开始了,她一直用心地在铺垫、埋伏笔、误导甄嬛。皇后娘娘,这是下了好大的一盘棋啊。


第二,因为甄嬛是真的着急了,看看浣碧是怎么说的:“小主,不能再耽搁了,要是误了时辰的话,皇上和皇后更要怪罪。”



细看这场戏,就会发现,碎玉轩里的人,包括甄嬛在内,都急了。


那么,为什么一向沉稳从容的甄嬛都会急了呢?


因为就差这一步之遥,甄嬛就荣耀封妃。


她已经行完了册封礼,就差去拜见皇后和皇帝了,拜见行礼完成,她就是莞妃了。



每次看到这场戏里甄嬛的表现,都让我想起那个说法:


美国西部淘金热的时候,如果你想从淘金者身上赚钱,你只要告诉淘金者说这个工具有利于你下河淘金子,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就买下。


人在欲望面前的自我把控力是非常差的。皇后就是利用了甄嬛这一心理,即便吉服这个陷阱布置的如此漏洞百出、如此刻意,但甄嬛还是上当了。


其实,甄嬛这个阶段能被皇后算计到,完全也是因为她自己犯了严重的战略性失误。


皇后的这个陷阱就是守株待兔,她就是在每个节点上都布置好了,等着甄嬛自己走入了这个无法走出的暗巷。


接下来,我们就一层层细细地捋一下甄嬛的这次战略性失误。


首先,甄嬛在误穿纯元旧衣时呈现出的那种急迫,是因为甄嬛的战略节奏出现了问题。


搞垮华妃这件事,甄嬛感受到一种“顺势而为”的舒服的感觉:她策反曹琴默,里应外合设计华妃,并巧妙地借力于皇帝,不仅搞垮了华妃,她还把欢宜香的真相告诉华妃,直接促成了华妃的自杀。


这等左右逢源的感觉,这等算计和布局的成就感,给了甄嬛一种优越感。


说白了,甄嬛就是飘了。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她答应端妃给温宜换个母亲,让端妃抚养。这侧面反映出的是甄嬛的那种自认为充满掌控的得势之感。


这种得势之感,让甄嬛的战略节奏开始冒进。


赤壁之战中曹操之所以战败就是因为自以为实力强劲,进军太急,从而忽视了休整,导致了最终的惨败。


甄嬛亦是如此,她的父亲是搞垮年家的功臣,而她又在皇帝面前这么有存在感,如今华妃这个劲敌已经被消灭,甄嬛和甄家就差临门一脚,成为继华妃之后的后宫新势力。


于是,「封妃」就成了甄嬛在该阶段的一个职场战略目标,这是后宫官方承认她和甄家作为后宫新势力的标志。


其实,当一个人有“如日中天”的感觉之时,也是出现问题的开始。


人在顺风顺水的时候,非常容易高估自己的实力,会认为自己获取成功就像是探囊取物般容易,从而对潜在的风险和问题视而不见。


正是因为这样,一味向前冲的甄嬛,很容易就把自己的弱点露出来了,给了皇后算计她的机会。


“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操之过急,永远是战略布局的大忌。


其次,甄嬛对战略势头的盲目乐观。


的确,甄嬛很有战略思维,从一入宫就懂得布局、进退,但是她的两个认知局限导致她对上位者的认知和了解非常片面,以致于她对皇后的暗害浑然不觉,并在自我感觉良好中惹怒了皇帝却不自知,从而导致她对战略势头有了误判。


在甄嬛误穿纯元旧衣事件发生前,皇帝就拿着钱名世的诗集来试探过甄嬛,问她对此时如何看待。


甄嬛的回答句句都是雷:


“既然时过境迁,皇上又何必要追究,只将这些诗作销毁便是了,至于藏诗之人如果再重罚,反倒让人觉得皇上抓住此事不放,弄得人心惴惴,倒不如风流云散也就罢了。”



从甄嬛的这番说辞中能看出她和甄远道对此时的看法是很一致的,都希望皇帝不要严惩,不要用酷政。


同样地,之前甄嬛也劝谏过皇帝重新审理安比槐运送军火一案,对比那时候甄嬛劝谏的方式、语气和姿态,如今的甄嬛变了很多,她不再小心翼翼、不再考虑皇帝的感受,反而变得直接、甚至有些说教。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很简单,因为甄嬛的得意和盲目自信。扳倒华妃的过程,让甄嬛认定她已经握住了皇上的心。



上一篇我已经写过,甄嬛和皇帝在政治谋略上天壤之别。上次汪景琪之事让皇帝意识到甄嬛和他之间有了异心,有了政治上的分歧。


那么,这次皇帝拿钱名世的诗来试探甄嬛,甄嬛的回答让皇帝感觉到了一种感情和政治见解上的双重冒犯。


尤其是那句“皇上抓着此事不放,弄得人心惴惴不安”,这话直接暴露的是甄嬛对皇帝的某种负面评价,而且在皇帝看来,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说教。


皇帝虽然对甄嬛说:“说得不错,朕再想想。”



但是,皇帝心里非常地不爽,感觉到了一种空前的冒犯,有个细节陈建斌刻画地非常好,皇帝坐在轿子里,整张脸冷峻严肃,他手里紧紧捏着那本钱名世诗集。



这时的皇帝心里有了决断,杀心已起:


“她甄嬛有什么居高临下的资格?!你如今这高度都是我给你捧上来的?!“


我能把你捧起来,也能亲手把你推下去!


于是,甄嬛穿着纯元旧衣出现的时候,皇帝愤怒之余,还不忘明确一件事:“莞妃?虽然行过册封礼,但还没听你的教导,算不得礼成。”



行了册封礼你以为你就是妃子了?只要朕不同意,你就什么都不是。


这么梳理完,就会发现,对甄嬛来说,这一遭滑铁卢是真的突如其来、复杂到难以消化。这不亚于是一个晴天霹雳,在她最得意最充满希望感的时候,给她一记当头棒喝。


而且,皇后还用这种极为阴毒的方式,让甄嬛在这个时机下得知了自己和纯元长相相像的真相。


这不是双重打击,是N重打击,让甄嬛怀疑爱情、怀疑自我、更令她对皇帝的怨恨更深、对人性的期待等等全都破碎和颠覆……


这次的战略失误对甄嬛的打击太痛了,从这之后,甄嬛再也没有出现过战略层面的问题。


大多数人都只喜欢看甄嬛黑化回宫大杀四方的部分,甚至很多人都不喜欢她在甘露寺的那段日子。


其实,如果你真的看懂了甄嬛的这次战略性失误,就会喜欢上看甄嬛在甘露寺的那段戏。因为那是她一点点疗伤、一点点自我治愈、一点点重生,在人生最低最狼狈之处孤独地忍耐、无助地收拾内心、坚韧地重建自我的那个过程。


私以为,这些比她大杀四方更励志,更能看到一个人内在的那种强者力量。


另外,我特意写甄嬛这一次战略性失误也是因为我自己曾经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当年创业时期,就是犯了冒进的错误,急切地想要趁着大好势头做出更多的成绩,结果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不仅时间金钱精力都付诸东流,还差点搞崩了心态,调整了很久才走出来。


过去这些年,我发现我所有的压力和焦虑都来自于我太想要了,太急切了,特别想要在某个当下就取得傲人的成绩,得到光彩炫目的结果,想要被肯定、被认可,然后意气风发地向前走。


可是,事实上,很少有事情是这样的,这世上的绝大多数事情都需要我们稳扎稳打、锲而不舍,在时光中等待,在孤独中挫磨。更多时候,人们都是在沉寂和无人问津的时候做成一些事情的。


云在青天水在瓶,每一人每一件事都有自己的节奏,我们不用慌张,也无需迫切,就耐心地做好手里的事情,期待的目的终究会抵达。我们共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