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芳芳背后的定海神针,张正甫先生的逝世让香港电视界丧失灵魂

文︱吴历山

张正甫先生追思会于9月15日在乡村俱乐部以私人聚会的形式举行。在两位女儿和好友的精心操办下,气氛庄重而自然。现场有来宾献花,有张先生遗物(附上女儿的说明)展示,有一段“亲爱的爸爸”短片播放和5位亲人、朋友、学生简短发言,最后才是芳芳感人的致词。现场不乏眼泪和笑声,展现出张正甫丰盛不凡的人生。

人称“电视界教父”的张正甫在传媒界立下丰功伟绩,德高望重,他的离世令业界友心无不悲伤。但相信最悲伤的莫过于其家人──芳芳、凯琹、雅琹,希望他们能尽快从阴影中走出来。

我与张正甫相识相交40多年,两家三代人颇为熟络,是为世交,而正甫兄与我更是知己挚友,由于彼此志向和爱好一致,常常深谈畅聊无话不说。

正甫兄风趣健谈,但为人老成持重。我们经常会就时事、传媒工作以及人生哲理向他请教,正甫兄睿智豁达,对事物的见解精准而独到,往往能令人脑洞大开。

芳芳说张正甫是她生命中的定海神针,此言不假。过往,众人知他们情投意合相濡以沫,却少人知道正甫在芳芳事业、学业、人生乃至健康、生活、家庭等各方面一直是她坚如磐石的定海神针。

在他们共同走过的40多年漫长岁月里,无论顺境逆境,他们始终风雨同舟不离不弃。尤其在芳芳人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刻,如芳芳获奖无数演艺事业屡创顶峰时,却为达成“医生梦”决定再度求学,修读美国“儿童心理学硕士”课程,抑或是芳芳为了保护儿童免受性骚扰,决定克服重重困难创立“护苗基金”的慈善事业,张正甫始终给予百分百的鼓励和支持。有人说他俩一动一静、性格迥异,但正因创意连篇与稳如泰山的优势互补,才缔造出如此光华灿烂的传奇人生!

近30年,芳芳的耳疾日益加重,尤其是修读长达4年半硕士课程阶段,耳疾成了她学习、工作的重大障碍。2010年当她获得排名首位“香港最可信赖人士奖”,我作为家庭医生接受无线电视访问时,读出芳芳早年给我的信,信中写道:“昨天是我多年来最开心的一天,因为有整整一个小时没有耳鸣。”事实上,耳鸣有时比耳聋更难对付和治疗,芳芳也试过各种办法,包括西医、中医、针灸、气功、助听器,但是都作用不大。外人无法想象,24小时不停地耳鸣对她的体力、集中力、意志力带来何等的打击,尤其是身处嘈杂的环境,她说有时令她几乎倒下,出席一次公众场合,往往要休息好几天才能够恢复过来。

对这一切,张正甫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比如有些场合,他会送芳芳先行离场,自己却留下直至散场,以示对主人家的尊重;请朋友到家里聚会聚餐,正甫兄例必忙前忙后张罗一切,生怕增加芳芳的负担。多年来,除了长篇大论需要文字沟通,张正甫刻意勤学手语和唇语,虽然学得不很地道,但加上只有他们自己懂的眼神、表情,他俩早已打破了一切隔膜与障碍“一切尽在不言中”。难怪永远如此的合拍无间,妇唱夫随。

正甫兄对太太和孩子疼爱有加,他不止一次对我说:“为了他们,我必须保持健康和好心态。”他说到做到,日常生活相当自律节制,长期坚持“相对高强度”的体育运动,每天早上打网球后再驾车去深水湾下海游泳,几十年如一日,除此之外,他热中于教育和慈善事业,即使退休后直至晚年仍然一直担任大学传播系硕士课程和带硕士工作,以及担任帮助重病儿童实现理想的“梦想成真基金”创会董事和董事。相信,这与他八十高龄能保持良好心态、健硕体魄和敏捷思路不无关联。只可惜,至今医学对胰腺癌仍然防不胜防,而且发现时大多已是晚期,只能叹一句“天意难违”。

话说回来,男人活到80多岁已经远远超出了平均寿命,能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地与世长辞,更是张正甫的福份。

追思会结束,在会场门口遇见其小女雅琹,我问:“听说妳每天还在哭?”答:“是的,但哭不一定是悲伤,有时是幸福的眼泪。”

这是一场多么温馨的追思会。

原文2022年9月22日刊于《信报》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