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曾经最大爆款,停播冤吗?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这年头,谁还用电视机看电视啊?”


成长于电子产品全面智能化一代的孩子,可能难以理解“有线电视”的概念。

如今市面上的影像设备,大多都有点播功能,可以随时暂停、回看。


但倒回二十年,大家要掐着表,守着某一个固定的电视台,才能看到自己最想看的节目,错过了或许得等半夜的重播。


不能跳过广告,也不能倍速播放。


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功能,但会因为找到一档宝藏节目,为等待每周更新而上头,享受利用广告时间赶紧做完手头事的“匆忙感”。


没有过多的宣传渠道,也使得那时的综艺节目追求内容尽可能精彩而全面。


就拿如今扎堆的音乐综艺来看。


如果说《披荆斩棘的哥哥》在回忆经典,《中国好声音》在输送乐坛新势力,《中国说唱巅峰对决》在填补主流音乐类型的空缺……

那么在过去,再多的要求,只要有《同一首歌》就够了。

《同一首歌》的故事,要从22年前说起。


总导演孟欣是其中的灵魂人物。




他曾在1998年春节联欢晚会挑起大梁,因为竞争2000年春晚的总导演没有中标,所以把重心放在了打造一个以“怀旧”为主题的大型音乐节目上。


《同一首歌》南阳演唱会,孟欣导演与贫困生合影,图源:新浪娱乐


孟欣对这档节目有着极其精准的定位: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他特别钟爱的歌曲。我们选歌的原则是既有时代共性又有自身个性的经典老歌。

但是,怀旧绝不等同于复古。


虽然歌是老的,歌手是老面孔,但舞台、灯光、舞美乃至对老歌的重新配器、包装都是最前卫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现出‘怀旧’中的时尚意味。”


节目初创一年,带着符合各年龄段审美偏好的歌曲,走遍了全国,让电视节目真正意义上走进了观众的生活。

《同一首歌》火了,成了中央三套的固定档王牌节目。

中央电视台的戏曲音乐部,每天要接受五、六百封信,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听众的推荐歌单;


2002年栏目的广告招标,意向数额达到6560万元。

乘着时代腾飞的翅膀,孟欣也对这档节目有长远的打算——

《同一首歌》不能只是一个名字,而要成为中国音乐节目的知名品牌。



2002年,因为一封白血病患儿母亲的来信,节目组筹划了《同一首歌——有爱就有希望》的主题歌会,收集很多患者的故事,带动了全国上下的募捐活动;

2004年,贵州玉屏官宣要举办同一首歌主题演唱会,消息公开后被栏目组否认,后被证实是中介机构公司来“冒牌”。


但观众已经买了票,为了不让他们伤心,节目组索性在贵州真办了一场,并且由此开展了全国范围的监督工作。

官方为了一档音乐节目在全国范围内打假,在国内也算是史无前例。


《同一首歌》走进世界风筝都潍坊大型演唱会,图源CCTV.com


从2000年到2005年,《同一首歌》已然成为国民级节目。


但同时,争议也随之袭来,因过于商业化,明星演出费用和票价奇高,观众对节目的不满愈发强烈。


孟欣说,《同一首歌》是个“怪胎”。

因为属于电视台,却又按照市场化的模式进行商演,很多问题难以避免。


本来节目一开始只为好的主题而开展,不收门票;


之后有赞助商加入进来,就不自觉地变成了商演,所以明星也开始要价。

“实际上我们80%的钱全是用在请明星上了,如果一直这样恶性循环下去,节目的名誉也会受到影响。”

蔡国庆参加《时光音乐会》时回忆《同一首歌》


除此以外,节目选曲也引发争议。


台湾音乐人林哲志曾公开质疑,为什么歌手能凭一首歌反复上电视好几年,为了节省制作成本只出单曲、不出专辑。

在他看来,这是不尊重音乐的表现。

在那个年代,一线歌手的出场费最高能达到20万。


于是也有人因为看到老牌歌手复出翻红,后悔自己退出乐坛太早,没抓住机会。

种种争议之下,节目创办第六年,《同一首歌》决定转型——


公益化演出,明星无出场费,除去部分为了安全考量而卖票的场次,大多数演出不要门票。

还效仿好莱坞,试图做成包括音像制店、主题公园等衍生产品的文化产业。

但转型不易,节目组一度面临着种种考验:

商业元素的敏感,对侵权的无解纠葛,对新兴运营模式的试错……

混乱之中,节目停播又复播数次。


直到2010年正式停播,把辉煌、争议,和尚未实现的目标,都留在了历史舞台上。

多年过去,对于观众来说,曾经的争议或许早都难以记起,能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那些因为宝贵的机会,齐聚一堂的歌手们。

那时主持人、演员,都能来节目里唱两句。


民歌、情歌、英文歌自然切换,对音乐的享受没有界限。

艺人们没有华丽的礼服、笔挺的西装,穿着帽衫、毛衣和休闲裤就能上台。

人们愿意相信,他们只为音乐而来,只为快乐相聚。

尚在青春年华的SHE在台上一起唱唱跳跳,已然是国民度最高的女子组合;

付辛博和井柏然的BOBO组合也还没有解散,青涩的他们正当红;

“学爷爷唱唱跳跳我也不会老”的范晓萱,还没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风格,但用青春活力俘获了观众的心;

“花儿乐队”的主唱还没有进化成“金句狂魔”大张伟,他留着刺猬头、穿着帽衫,咬字夸张、眼神游离,略显手足无措。

老牌实力派与青年歌手先后同台献唱,也从不让人觉得有丝毫违和。

刘欢、廖昌永、莫华伦携手带来的特辑,实力如其名——“震撼演唱会”;

那时王菲还不是网上惯常认为的“高冷形象”,在唱歌的间隙和观众们积极互动;


周迅变身“跨界歌后”,眨着灵动的双眼唱《看海》;



陈慧琳在台上跳着《不如跳舞》,台下的观众热烈地挥舞着荧光棒;


天王如张学友,也是台下观众伸手就能轻易够到的存在;


梳着中分的刘德华和近来线上演唱会的他一样,永远深情地唱着《忘情水》;

也才发现,原来费玉清从20年前就已经开始“仰望星空”。

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稳定发挥,唱着我们熟悉的歌曲,成就了经典。

也有的歌手,不断带来惊喜。

就如现在快成为“热点事件”代名词的汪峰,当时还是留着长发的摇滚歌手。



当然,在包罗万象的《同一首歌》舞台上,缺什么也不会缺全能艺术家。


所以你也能见到蔡明老师偶尔串场;


赵本山和那英一起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还有本山大叔和“国家队选手”宋祖英合唱二人转,新鲜有趣。

阅尽千帆,《同一首歌》历史上最神奇的一位歌手,要非孙悦莫属。

她可以在舞台上尽情唱跳;


也可以和大热的韩国歌手李贞贤,合作当下时兴的扇子舞;

甚至还同还具俊晔所在的组合一同合唱。


没错,就是大S现在的老公。


这些“神仙打架”的阵容,放在今天是怎么也不敢想的。


可在当时,在《同一首歌》的舞台上,都“只道是寻常”罢了。

如今形容起《同一首歌》,比起“综艺”,“歌会”这个词或许更贴合。

它创造的不仅仅是一档足够全面的音乐综艺,更是一个以音乐会友的温情时光。


在那个节目类型还很单一、信息传播不以秒为单位的年代,每周五晚固定的播放时间,创造无数家庭三代人的共同记忆。


老一辈人为爱国经典心潮澎湃,中年人为港台爱情金曲动容三分,小孩子也能听到六一特辑时,接受到流行音乐的启蒙。


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来形容,那段时间的歌手、明星都有种“松弛感”——


本身也都有实实在在的本事和作品,没有假唱,没有所谓的“纯开麦”这样的宣传词语,他们来唱歌是因为自己喜欢唱,观众喜欢听。



有网友在回忆起这档节目时,曾感叹在自己心里真正种下了追求音乐和自由的种子。


社长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和妈妈一起看《同一首歌》,一边看妈妈就会一边讲:

某某歌星以前的生活有多苦,能有今天很不容易;


某某女星在十几年前就是“大众情人”,这么久了怎么还一点变化都没有;


某某天王的卡带,她一个不落全都有,有的倒着都会唱了……

多年过去,其实节目的细节已经难以在脑海中留下痕迹。




但当时家人们如数家珍般讲述青春里见证的明星故事,也让孩子对那个时代、对长辈的成长经历多了一份了解。

妈妈曾经也是少女,长辈也曾是少年。


如果不是音乐唤起了回忆,这些情感可能会永久被尘封着。


也因为有了音乐,在往后的时光里,只要听见这首歌,就能想起这段回忆。


这档节目堪称影响了一代人听歌的习惯


快乐才是这档节目和观众彼此之间唯一的联结。

“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

没有烧脑的规则流程,你我都知道的同一首歌,唱就好了。


当经典成为过去,我们仍在怀念的,或许并不只是单纯的一档节目;


还有那个每周五晚和家人守在电视机前,期待节目播出的自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