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又放大招,它比《楚门的世界》更超前?

也许,每个人都会设想人生的最优解,设想所有的遗憾被弥补的可能性。

而一切的遗憾,都可以在一档名为《彩排》的综艺节目中被提前避免,基于这一设定而生发的魅力为其赢得了豆瓣8.9分的好评。

在很多人看来,它或许是今年最值得一看的综艺!

它究竟神在何处?

“帮你解决未来难题”

POST WAVE FILM

《彩排》这档综艺的原始目的,乃是主持人内森·菲尔德用彩排预演的方式,帮嘉宾们解决未来难题。


比如第一位嘉宾寇尔,他曾在多年前撒下了一个谎言。当初为了融入一群爱好益智问答的高知团体,寇尔声称拥有硕士学位,可实际上,至今为止他也只是学士而已。

十几年间,寇尔和这帮朋友友情愈笃,他越来越承受不了在一帮好友面前整日伪装,尤其是一位叫作翠西亚的女性朋友。

于是,寇尔找上了菲尔德的团队,试图为他的这场“坦白局”找到完美解法,在谎言袒露之后,依然能和翠西亚友情如初。


为了证明团队的实力,菲尔德在和寇尔初次见面时,就以预先彩排几十次、搭建寇尔家场景的代价,赢得了寇尔的好感和信任。

于是,菲尔德先是从寇尔的口中摸清翠西亚的性格和言谈举止,并让演员假扮翠西亚和寇尔进行反复的彩排,预判各种可能出现的失误,以便找到最能让翠西亚接受坦白的话术。


不仅如此,菲尔德还命人还原了一间酒吧的场景,试图让寇尔和翠西亚找到最熟悉也最能放得开的环境。

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寇尔能专心坦白,菲尔德还提前获知了酒吧当晚益智问答的所有答案,并让寇尔在毫不知情的前提下获取知识点。


果不其然,寇尔在正式坦白后,翠西亚非但没有发怒,反而因为寇尔袒露心声与其友情更密。

菲尔德的这一策略百试不爽吗?并非如此。

在此后的几集中,第二位嘉宾安吉拉想要通过彩排,感受成为母亲后的状态,以便决定是否生育时,菲尔德为其量身定制的彩排计划,并未让安吉拉得出确定的答案。


所以,稍加留意便会发现,《彩排》这档节目真正的目的,并非是要帮助每一位嘉宾解决问题,而是展现在此过程中,菲尔德各种脑洞大开的怪诞点子,那些或刁钻古怪,或游走在伦理边界的手段,才是这档节目的看点所在。

其实,主持人内森·菲尔德的这一“尴尬美学”,或曰“鬼马喜剧”,早在2013年开播的那档《救援高手》中就已体现。

《救援高手》海报


节目中,菲尔德成为“点子专家”,专门为各类小商店老板排忧解难,找到不同寻常的营销策略。

这一点和葛优在1988年主演的《顽主》有异曲同工之妙。

比如,为了拯救生意冷清的冻酸奶店,菲尔德想出了“屎味冻酸奶”的噱头,让充满好奇心的顾客探店一尝。

《救援高手》(2013)


又或是为帮一家动物园招揽生意,菲尔德策划了一出小猪拯救溺水羊羔的视频。没想到这段视频火爆全球,连我国的齐鲁电视台在当年都有报道。

《救援高手》(2013)


菲尔德如同《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总能以执拗、单线条的方式处理各种危机,并且还挂着一副自信满满的呆萌表情。

这也是为何《彩排》看似严肃正经,但实则异常幽默。



反讽幽默背后的孤独

POST WAVE FILM


《彩排》的冷幽默体现在其“大炮打鸟”的反差感上。

为了帮嘉宾们解决难题,菲尔德动不动就搭建耗资不菲的模拟场景

比如为了让寇尔相信自己的策划能力,照搬了寇尔家的卧室;为了让寇尔的“坦白局”顺利完成,搭建了酒吧的场景。


随后几集中,菲尔德又照搬了数个场景,目的同样是为了还原现场,彩排即将可能出现的情况。

然而和冯小刚的《甲方乙方》、《私人订制》不同,在这两部影片中,几位主人公好歹是收钱办事,谈的是门生意,满足客户在生活中无法体验的梦想。

《甲方乙方》(1997)


但《彩排》中的几位嘉宾,或是为了坦白谎言而焦虑,或是基于谈判遗产而纠结,或是因为养娃抉择而犯难,都是普通人必然经历的“小事”。

加之,每次为了促成这些“小事”得以解决,菲尔德不计心力地做方案、画复杂的树状图,自然形成了手段和目的之间的不匹配,而幽默感恰恰在这种不匹配后的反差效果中自然而然地产生。


当然,《彩排》绝不只是一部“尴尬喜剧”,它更是用幽默进行反讽,在各种各样的彩排行为中,窥视人们的细微情感,从而获得一种新的认知和反思。

这种窥视效应,最早在希区柯克的悬疑片《后窗》中为人熟知,而更进一步的犀利批判,则是由彼得·威尔的《楚门的世界》来完成。

《楚门的世界》(1998)


在后者中,楚门的生活成为了一场真人秀,观众们既想窥视他的一生,又在楚门知晓真相打算逃脱时,无比期待他跳出虚幻的“人生”。

这种矛盾的心理,既是个体对于他人私密生活的窥探欲和控制欲,也是对自身无奈生活的变相反抗。

《彩排》进一步缩小了《楚门的世界》的视点,它所叩问的,乃是当一个社恐阿宅对人情世故一窍不通,却又充满好奇时,他会采取怎样的手段去填补自己的孤独空虚。


节目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处情节,便是菲尔德在开设演员培训班后,想要搞清楚其中一位学员托马斯的真实所想时,所采用的一系列套娃式表演。

菲尔德先让托马斯跟踪观察一位餐厅店员的生活,并租了一间和这位店员所住公寓一模一样的房子,让托马斯住进去,完全代入到店员的心境之中;与此同时,菲尔德扮演起托马斯,并住进后者的家中,感受托马斯的所思所想。

此外,菲尔德还令另一位学员扮演自己,按照自己曾经对待托马斯的方式来对待此刻的“自己”。


于是,扮演菲尔德的学员、扮演托马斯的菲尔德、扮演某店员的托马斯,以及店员自身之间,构成了奇妙的嵌套关系。

菲尔德所做的这一切,试图道出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无限地靠近另一个人的生活时,是否真的能够与其共情,感知他的所思所想?

而在菲尔德看来,理解他人的最后一步,往往靠的还是猜测。



真实和虚假的边界

POST WAVE FILM


其实不管是营造幽默氛围的手法,还是探讨代入角色的策略,《彩排》始终逃离不开的,便是对真实和虚假的边界这一核心问题的叩问。


比如在处理嘉宾帕特里克的烦闷时,菲尔德一开始和对待寇尔类似,安排一位演员扮演帕特里克的兄弟,让帕特里克与其不断彩排,以便可以从这位遗嘱执行人手中拿到爷爷的遗产。

但对于菲尔德来说,他认为形式上的彩排无法真正帮到帕特里克,于是想出了“情感上的彩排”的点子。


简单来说,便是让扮演帕特里克兄弟的演员拥有一位祖父(同样由演员所扮演,但帕特里克信以为真),并安排帕特里克和这位“祖父”共度一段亲情时光,后者在用金条打算酬谢帕特里克的翌日,便不幸身亡(同为演绎)。

由此,当帕特里克和假扮自己兄弟的演员彩排时,他既是在进行一场虚假的彩排,同时,又在一段自以为真的伦理困境中挣扎。

如果说节目的前半段,菲尔德尚且满足于营造虚假场景,让嘉宾在真实和虚假之间摸索前行的话,那么节目的后半段,菲尔德亲自下场,扮演起了孩子的父亲。


在这段过程中,你分明能看到菲尔德对于情景代入的严苛和执拗。

当他了解到想要体验母亲身份的嘉宾安吉拉,并没有严肃地对待这场彩排,而只是将其当做一场假期体验时,他完全无法忍受,甚至彩排了一段和安吉拉摊牌的戏码。

而就在安吉拉中途退出彩排计划后,菲尔德又再次面临一段真实和虚假的困境。


扮演孩子六岁时期的小演员,无法“出戏”,在现实生活中也将菲尔德当做父亲。

虚假的情景再次显示出了它的蛊惑魅力,尤其是对一位心智尚未健全的儿童而言,他宁愿生活在一个有假父亲的综艺节目里,也不愿重返父亲缺席的真实生活中。

为此,菲尔德一次次前往小演员的家中,向后者厘清现实和拍戏的区别,试图让小演员尽快从幻象中走出。

但这无疑是一场残酷的举动。

小演员或许心里明白,菲尔德并不是他事实上的父亲,但他只不过想做一场尽可能长的幻梦,在此期间可以和渴盼已久的“父亲”嬉戏打闹。但菲尔德和母亲基于孩子的成长,又不得不如此切断这一虚幻和现实的联系。

于是,小演员眼中那汩汩的泪水,不忍离开时对剧组的依依环视,都在表明幻象对人们情感的强大召唤力。

这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如果说这位小演员的临时“打岔”,揭示出影像娱乐对于人们的“驯化”作用,那么《彩排》最后一集的结尾,以一段神来之笔试图向我们发问:是否人类的情感的真假和情景的真假并无对应关系?


当扮演父亲的菲尔德,同时扮演着另一位母亲,对儿童演员突然说出“因为我是你爸爸”时,我们不仅迷失在菲尔德精心设计的叙事旋涡中,同样迷失在多重戏剧身份导致的情感旋涡里。

在此,真实和虚假的边界彻底打破,你可以认为菲尔德借彩排之便,展现出了真实的父爱,你也可以认为这是虚假情境中的高超演技。

人和人的情感,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真与假之间,人们能抓住的究竟是什么?

不同的答案已在观众的心底生发。




作者 | 郭源潮

电影,从不比生活更高瞻




编辑 | 飞檐 排版 | 石页




推 荐 阅 读


田壮壮:40岁被禁止拍片,70岁仍要为电影抗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