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最燃的商业片,在这儿了!

外交官撤侨,在固有印象里,是一艘船、一架飞机,大家排队拿着护照,气氛虽然紧张却也算乱中有序地上船、登机,最终平安回国。

但事实真的能如此顺利吗?

在今年国庆档新片《万里归途》中,我们看到了外交官艰辛曲折的撤侨归途。

影片一上来,就是外交官的生死局。

战乱之下,撤侨,不是一句玩笑。

平日在各种关系之间游刃有余的外交官,此刻成了赤手空拳挡在同胞与战火之间的救命稻草。

电影,当然不是在瞎写,这是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撤侨故事,背后,有着成百上千外交官的影子。

外交官宗大伟(张译饰)带着初出茅庐的年轻同事成朗(王俊凯饰)一道抵达正在内乱的努米亚。

原本,这是一趟连机场都不用出就能够立刻回国的简单任务。

但最终,却变成了两人临危受命逆行进入战区协助撤侨。

在那些战火纷飞,随时会被击穿、炸飞的战争现场,外交官是唯一手无寸铁,却必须为身后同胞而战的人。

第一次,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中国外交官惊心动魄的撤侨之路。

观影的两个多小时里,我们完全被影片摄住了,它突破大家对商业片的一贯想象,给足了新的惊喜。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大都从未有过战争的体验,但在那些战火燃烧的角落,一切都挣脱了日常的理性和世俗的逻辑,变得疯狂。

战争,剥夺了人类社会中一切理性和秩序,将所有人都陷入极端的混乱之中。

撤侨,对外交官来说,是一场没有武器却必须取胜的战争。

以人类的理性、秩序、智慧去对抗战争的非理性、失序、暴虐,外交官所倚仗的唯有他们的智慧和背后强大的祖国。

宗大伟是位经验丰富的外交官,他经历过地震、政变、瘟疫,面对努米亚国内混乱的战争局面,他沉着、冷静,却也不惜兵行险招。

战火中,宗大伟用以联络大使馆的卫星电话被损毁,失去使馆的指挥与后援,一百余位中国同胞下一步该撤向何处?

是坐以待毙,还是向着更安全的地方撤退?

宗大伟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

这是一个冒险的决定,也是一个需要担责的决定,但唯一的希望,就藏在这个决定背后。

不同于以往战士、特种兵这样的撤侨主角,宗大伟不是战士,更不是特种兵,他没有经过任何专业的武器、体能训练。

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外交官,他要带领一百多位同胞走出战争包围圈,撤到安全地带,靠的是机敏、智慧和担当。

恰是这些人物特质,让宗大伟彻底区别于以往所有的撤侨主角,而充满了独特的个性魅力。

没有一枪一卒,在变幻莫测的战争夹缝中靠着过人的智慧,定位出撤侨地点和路线。

又凭借自身的机敏,打通了边境口岸,将滞留同胞带离危险之地。

这一切冒险之举,宗大伟背负的是一百多个家庭的希望,更是整个祖国对同胞的牵挂。

成功撤侨,是一位外交官的职责所在。一旦失败,顷刻间便会有上百个家庭破碎、上百位同胞客死他乡。

宗大伟,在战火中成为了他们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像宗大伟这样的外交官,没有枪,却是战乱里的安全守卫者。为了同胞的安危,几进几出最危险复杂的战场,几度濒临死亡,颇有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毅和壮阔。

不仅是宗大伟,那个新人外交官成朗的形象也显得真实。

成朗,一个初次被派来战乱国出任务的年轻人,满腔热血却又稚气未脱。这种角色其实我们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早已见过不少。

事实上,这样的角色非常考验创作者功力——写太轴了,容易招人讨厌。写得太听话懂事,又会毫无亮点。

这种角色在很多戏里,基本就是中规中矩、最容易被遗忘的角色。想让人记住,简直太难了!

但在《万里归途》中,它塑造出了一个独属于成朗的闪光(成熟)时刻。

更妙的是,这个时刻与成朗手中一直拿着的摄像机有关——而摄像机甚至还塑造了这个人物“生涩”的时刻。

恰是这两个非常有意味的时刻,让成朗蜕变为一个成熟可靠的外交官,也成为一个值得被记忆的鲜活的角色。

一个简单的道具,完成了成朗这个人物从青涩到成熟的转变,也将这个原本并不讨喜的角色写出了几分可爱与可亲。

必须要说,王俊凯在这部片中终于找到了一个适合他的银幕形象:青涩而不幼稚,热血而不愚蠢,在战火淬炼中渐渐成为一名真正的外交官。

放下一些包袱,拿起一些抱负。在成朗这一角色身上,王俊凯找到了属于一个演员的“感觉”,这是演员与角色的互相成就。

导演饶晓志对人物的极致刻画和对道具的重视,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另一部电影《无名之辈》,那部电影里,一把猎枪成为了重要道具,在兜兜转转中,勾连起几组不同的故事,导向着角色们的不同命运。

曲折、精巧、不看低观众智商,又给予期待外的一点点惊喜,是饶晓志电影一贯的水准。在它看似主旋律的外表下,实则包裹着导演独特的作者气质和商业大片思维。

它迸发出的力量,是非常惊人的。

当天由于太匆忙,看片之前没有任何心理预设,而后,措不及防间被这部片牢牢抓住。

那是一种非常强有力的商业大片气质,故事一波三折,人物性格鲜明可爱,时时刻刻把人牢牢钉在座椅上,期待着下一个情节的走向。

这种吸引力在我们的银幕上不常见到。

预告片里那些战争、爆破、飙车等大场面确实有,甚至更加精彩。

虽然不是战争片,但战争的质感却非常细腻,大全景、大景深的真实战火中,还原出非常逼真的内乱场面。

但比之它一波三折的叙事节奏而言,必须要说,在国产商业片解决了大部分的视效问题之后,它逼近了最核心也是最难的叙事与节奏问题。

张译饰演的宗大伟是一个等待妻子临盆的丈夫,一个必须拯救同胞的外交官,当家庭身份和职业身份同时遭遇挑战时,角色就时刻处于强大的压力之中。

这是张译所又一个非常出彩的角色,人物的丰富性被他拿捏得毫厘不差。在妻子面前的温柔、愧疚,在同胞面前的责任担当,在同事、兄弟面前的真挚、真心……

在不同状态的切换中,角色的压力感被他丝丝缕缕地释放,人物显得克制而又放松,少了几分用力过猛的疲惫,多了一些游刃有余的松弛。

宗大伟不停面临着选择。而人物,恰是在这样一个接一个的选择中被确立、被塑造、被崇高。

宗大伟当然不是一个伟光正式的角色。他不止一次想换个工作,想守在老婆身边。

中国人最平凡朴素的家庭愿景不过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儿”,他也想过这样的生活,却选择成为了这种生活的守护者。

整个片中,最动人我也最喜欢的一个片段不是战争中的大场面,甚至也不是撤侨中让人大气不敢出的惊险时刻,而是最后,当他们平安回家,宗大伟家胡同老房子昏暗逼仄的楼梯里不断传来的人声、做饭声、炒菜声、邻居吵架拌嘴声……

他们穿着睡衣,甚至头发上还带着卷棒,一边和街坊打招呼,一边跟装修的邻居掰扯噪声扰民。

平淡到不值一提的一天,却是有人跨越山海求来的日子。

在远方战火的映衬之下,每个人都似经历了生死,自此生命中任何平凡的一天,也都成了值得用心度过的纪念。

门后,有一大家人热闹着、招呼着,有一大桌菜张罗着、热腾着。

新生的孩子睡在妈妈的怀里,宗大伟抱过孩子,抱过老婆。

他拯救了一百多个这样的家庭,当他与家人团圆的一刻,有一百多个同胞的家庭因为他的坚持和信念,而一样得以团圆。

跋涉过沙漠和战火,走过万里归家路,他们终于回到了和平的乡土家园。

伟大与责任,在一步又一步的回家路上展现的淋漓尽致,不着一语,却自让人热泪盈眶。

很难说这眼泪是为了国还是为了家,或者只为了我们有幸拥有这样和平简单的生活。

当电影落幕,听着周围仍然此起彼伏的鼻音,如同听到了大家心潮澎湃的声音。

在极度的节奏把控和叙事中,我们获得了久违的观影满足。

当它奋力追求故事细腻度和人物可信度时,情感便在人物的情感变化中自然流露,也在故事的细节里滴水穿石,无一句煽情却处处让人动情。

当电影落幕,坐在椅子上等待字幕走完,情绪仍被牵引沉浸,回味着片中的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走出电影院,当秋日阳光洒在肩头,心中恍惚升起一种劫后余生的珍重和喜悦,这便是电影留下的情绪余味。

看过战火方知和平宝贵,有过远征才懂家园可亲。

国庆档的影院之行,《万里归途》绝不会让你失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