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节目很赞,喜忧参半

导语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播出第一期后,就登上各平台热搜话题榜,豆瓣上也是好评不断,随着节目出圈,sketch(素描喜剧)这种喜剧形式也逐渐走入大家生活。从第一期来讲,节目中的演出十分亮眼,但也正因为太过于亮眼,会让人忽略甚至视而不见它光亮背后的隐忧。


- 飞行导师,不确定的期待 -

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官宣导师阵容来看,与第一季相比有变化但不大。首先是常驻导师从5个减少到4个,保留了马东、李诞、黄渤、于和伟,徐峥不再参与,同时增加了一个飞行导师,第一位就是那英。有了隔壁《脱口秀大会5》的前车之鉴,很多人都在担心那英的出现会影响节目效果,但从第一期节目来看,这种担忧有些多虑了。

那英的加入让喜剧在第一季的基础上,多了一份女性的戏码和视角。第一季的喜剧效果除了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之外,就是导师之间的明争暗斗。马东负责控场和煽风点火,让徐峥、黄渤、于和伟三人互相拉踩,李诞则在一旁抖机灵插科打诨。在三人拉踩的戏码中,徐峥和黄渤都扮演着欺负“老实人”于和伟的“坏人”角色。台上选手们比拼着演出功底,台下导师们展示着自己接梗的即兴能力。这种组合在第一季大放异彩,但也因为在点评和带队创作上几乎全是男性视角,受到不少争议。

那英的加入中和了这一争议,她自带东北傻大姐的愣劲儿,经常会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让其他男性导师难堪,这大大满足了大家看热闹的心态。比如,在于和伟客套地说自己年轻时的偶像是那英时,她毫不矜持地追问,那你会唱我哪一首歌,于和伟只得硬着头皮唱,这样的戏码在几位男性导师之间是不会发生的,这无疑大大增强了节目的喜剧效果。

更有意思的是她敢于表达的性格,让其他导师不用顾忌她女性身份,可以肆无忌惮玩梗。当李诞一次又一次cue出她十几年前遗留下来的爆梗“最讨厌装x的人”时,在多次尴尬后的接招则变成了笑点。

在喜剧方面,那英确实不专业,也无法针对表演点评出什么真知灼见,但她的优势在于她作为一个女性,真的可以提供一份之前没有的女性视角。尤其在独角戏《再见》演完,台下的女性观众眼角都泛起泪光,那英起身鼓掌简单地表达自己很感动也很心疼台上的女演员,这种女性之间的感同身受,是任何男性导师都无法替代的。

从理论上讲,飞行导师不太可能下场成为带队导师,而李诞虽然是喜剧人,但脱口秀和sketch之间可以说是隔行如隔山,也不太可能担任带队导师。那会不会意味着,原本三足鼎立的团战模式会变成两大阵营?如果是这样的话,对于节目和选手们的创作来说是非常可惜的。

徐峥不管作为一名演员还是导演,有着资深的表演和创作经验,再加上他一直深耕喜剧,无论是参与表演还是指导创作,对于选手们和观众们来说都是十分难得的体验。上一季大火的作品《父亲的葬礼》就是由他带队的“十三代宗师”创作的。这一季少了他这样的创作型导师常驻,不是哪一个只来几期的飞行导师可以代替的。

另外,徐峥拥有喜剧资源和其喜剧电影导演的身份,对于很多年轻的喜剧人来说,也是一种被看见的机会。上一季中,徐峥就曾向编剧六兽发出合作邀请,成为他电影编剧团队的一员。这也是其他几位导师做不到的。不知后面的飞行嘉宾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

- 内容形式丰富,但记住了谁?-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季节目中大部分都是新面孔,这大概源于米未传媒是一家内容生产公司,主要的精力放在节目制作上,并没有把成名演员作为自己的资源去运作。因此,观众也更加关注喜剧的内容和形式:

有关注家长行为对孩子影响的《虎父无犬子》,三人排演的灵感来自于其中一名演员当老师的真实经历。笑点在于孩子身上的缺点都能从父母身上看到;

《突突突突突围》属于无厘头喜剧,两名不着调的演员是最大的看点;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全民运动会》,这种形式被称为黑剧场(black out),没有剧情、没有台词,主要是靠演员肢体表现方式给观众制造预期,然后迅速不断形成反转来制作喜剧效果;

《黑夜里的脆弱》是最经典的sketch剧作方法——一波三折,同时演员面对黑暗就表现出内心真实感受,灯一亮就换了一副面孔的设定,对于表演难度要求非常高,需要在消极和乐观两种极端情绪中自由切换,剧中的演员把握得非常好;

《再见》是一个独角戏,编导演三位一体,讲述一个独居女孩失恋后内心的挣扎,演员要通过一个人的表演来把心理状态呈现出来;

《排练疯云》用共鸣极高的线上会议抓住了所有观众,通过演员默契表演再次献上了“音画不同步”的喜剧效果。

好的喜剧第一要义是好笑,更深一层的是笑中带泪、引人省思。毫无疑问,绝大多数作品都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可是,在欣喜作品过硬之余,对于选手们在舞台上呈现的性格和状态产生了一丝担忧。

第一季之所以能够出圈,好看的作品是必不可少的,但选手们性格的五花八门也是一大看点。一直很努力的蒋龙、贱兮兮的张驰、有cp感也不影响搞笑的史策王皓、少根筋的三兄弟、洒狗血的三狗.......但这一季从开始,选手们之间的差异被磨平了,取而代之的所有人都好像处于一种非常亢奋的状态,且这种状态持续了一整期。

不知是不是导演组在选角时,就有意识去选择“人来疯”的选手,因此过滤掉一些不那么外向疯狂的演员。从节目制作的角度来说,快节奏、笑点密集、亢奋是吸引观众看下去的手段,但综艺到最后比拼的还是讲故事的能力,而故事的承担载体就是选手们,随着节目一期一期播放,选手们性格趋同会逐渐成为一个隐患,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六场表演结束,我可以记住选手们的演出,但却记不住选手们。

如果说“谐音梗”是一种喜剧创作的偷懒和矮化,那《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中的不确定、重复、趋同在某些方面来说,则是在加速sketch这个刚刚崛起的喜剧形式遇到瓶颈的时间的一个隐患。古今中外,无论什么形式,真正留下来的经典喜剧作品,一定是对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观察后创作而来,由有着同样对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生命的演员们呈现。作为一个需要笑声的时代,自然是更加希望这样的喜剧节目可以走得更远。


作 者

只 眼

电影系永远的学生

戏剧圈永远的圈外人

不称职的编辑

一家剧本杀店的主理人


主编:栗子

排版:央央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