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李宇春说真心话,让罗翔忏悔、陈佩斯落泪,凭什么她这么牛?

大众印象里的李宇春,真诚,也有些社恐。

自我意识强,也难以走进她内心。

但在最近一档访谈节目《我的青铜时代2》里,社恐李宇春,却难得敞开了心扉。

因为她遇上的,是陈晓楠。

国内最擅长跟普通人聊天的访谈主持人。

这是一期很舒适的访谈。

在访谈中,李宇春聊到生命无常时,透露自己检查出强直性脊柱炎。

病发的时候,身体出现一种石化的感觉,没有办法躺住,也就没办法睡觉。

这么私人的话题,以前从没听李宇春讲起。

是陈晓楠给李宇春营造了安全的环境,她才可以“倾心畅言”(李宇春原话)

倾听、共情、代入。

理解、共鸣、微笑回馈。

因一个误解,大笑。

聊到最后,两人已经不像采访者与受访者,倒像两个朋友在聊天。

整期节目也不像访谈,像李宇春内心时刻的一出电影。

观众看到巨星走下舞台,褪下礼服,与人一直聊到天色渐晚。

或许回到家,已记不起节目里说了什么,只留下无常和怅惘。

却恰是访谈带给人的感觉。

因为没什么目的性,这反而成了整季最好的一期。

相比善于敲碎名人假面的易立竞,喜欢叩问意义的许知远。

陈晓楠似乎温和得没什么记忆点。

可她却是最能通过和普通人的对话,触及到他们的内心,揭开现实的真面目的访谈主持人。

就像碰上不把自己当明星的李宇春。

巨星标签下的普通人面孔,只有她能触碰到。

只要看过《和陌生人说话》就能发现,陈晓楠很善于捕捉普通人身上不可思议的瞬间。

但,首先对方得把自己当普通人。

李宇春节目里说,她内心认同自己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

应对这种“普通”,她固执地一直走机场的普通通道。

这样有一天人群散去,她依然可以从容地走普通通道。

她还提到一件往事。

2013年排练《如梦之梦》期间,同组的演员买了一碗麻辣烫给她。

这种日常小事,平凡到几乎可以忽略。

却让李宇春记了很久,她甚至用了一个很大的词——关怀,来形容那件事带给她的感觉。

就是有人“平等”地对待她了,让当时没有生活、没有交流的李宇春,感受到“活气”。

陈晓楠也捕捉到对方想要挣脱“李宇春”这个符号,离普通更近一点的意愿。

适时给她递话,帮助她串联思维。

这期访谈之所以优秀的原因正在于此。

李宇春信任陈晓楠,愿意让她走进内心,陈晓楠能包容、理解受访者身上的特殊性。

她们彼此建立起平等、真实、有效的对话空间,让观众很舒服。

可一旦嘉宾拒绝让陈晓楠进入,场面就很尴尬。

比如李诞那期。

两人的对话,是可以让观众崩溃的程度,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李诞爆红后,很多朋友不可能像从前那样相处了。

陈晓楠问他,为什么可以这么坦然地接受变动,这种接受状态来自哪里?

李诞回答:可能跟你的成长有关系,各人有各人的修行。

陈晓楠后来又问他,有没有牵扯到底线的时候。

李诞回答:那你肯定有各种各种的底线,就是人家不在乎你的底线,这世界不在乎吧啦吧啦……

一个问得莫名其妙,一个答得模模糊糊,让观众一头雾水。

陈晓楠也收获弹幕“尬聊”“太彪”“深度不够”“非要聊嘉宾不想聊的话题”“不如许知远”的质疑。

其实并非陈晓楠采访功底不行,或者准备不足,是李诞并不想让人解开他内心。

他身在娱乐圈这个江湖,有很多被动因素,不敢说,没办法分享。

这一点,对比李诞早前的脱口秀有多敢说就知道了。

来源|《脱口秀大会》,李诞吐槽陈欧

如今的他,更想用忙碌填补意义,用嘻嘻哈哈消解荒诞,拒绝让别人关照内心,只能聊些陈晓楠把握不住的抽象的东西。

或许对李诞来说,他宁愿在酒馆跟许知远胡扯,也不想在咖啡店跟陈晓楠谈心。

这一季的《青铜时代》,就在这样忽好忽坏的状态中结束。

虽然有成功做出《冷暖人生》《和陌生人说话》的陈晓楠坐镇,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不伦不类,风格模糊。

是以采访普通人见长的陈晓楠,不适合名人访谈吗?

并不是,而是当采访对象是明星时,陈晓楠十分挑人。

换句话说,明星得具备两个特质,一得丢掉包袱,把自己当会儿普通人,二愿意聊点心里话。

比如《青铜时代》第一季罗翔忏悔、陈佩斯落泪。

陈晓楠无疑是个独特的采访者。

她很多访谈能让人记住,是因为她确实能打开别人的内心,激发出受访者内心的汹涌。

然而,过于个人化的风格,反过来也会局限了她。

访谈主持人,大多有自己独特的杀手锏。

那陈晓楠的杀手锏,她这种强烈的个人风格,又是如何形成的?

这还得从她在中东当战地记者的经历开始说起。

2004年2月,陈晓楠在伊朗德黑兰采访

2000年初,陈晓楠还在凤凰卫视主持《凤凰早班车》。

“9·11事件”爆发时,陈晓楠在家里接到电话:“快回来,出事了。”

还好她住得离公司近,可以5分钟之内冲回公司。

当她把耳机插到耳朵里时,就听见导播说还剩30秒钟,来不及化妆的她,在主播台上下意识地说:

“对不起,我没有化妆,请大家原谅,因为现在出现了一件很大的事……”

这番后来被陈晓楠称之为“弱智”的话,竟成了电视突发新闻的经典开场。

36个小时无广告的“9·11事件”全程直播,也让凤凰卫视一战成名。

之后,陈晓楠被派到了伊拉克,做战地记者。

在巴格达,陈晓楠采访了一个老教授,他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书都卖了,因为买不起日用品。

街上的小孩,大骂“美国人都是撒旦”,还说要跟他们抗争到底。

后来在黎巴嫩,陈晓楠看到一个老头,在空荡荡的酒店,一直不停地弹钢琴,那场景特别像《卡萨布兰卡》。

陈晓楠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想要了解这些人的欲望。

她想知道,当灾祸降临,压在每一个生命个体身上的究竟是什么。

于是从战地归来的陈晓楠,跟台里说想做一个关于“人”的非虚构栏目。

台里很快就同意了,并帮忙取名为《冷暖人生》。

这档节目采访了很多藏在社会褶皱里的弱势、边缘、争议性人物。

《老“同志”的一生》那一期里。

陈晓楠采访了一位老“同志”,他的一生记录了国内60年来对待“同志”群体的历史。

青年时期过着撕裂的生活,白天是受人尊敬的优秀教师,晚上是地下公园里的“巴黎小姐”。

后被举报丢掉工作,紧接着劳教、入狱,出狱后做小商贩卖旅游地图,现在靠低保生活。

他将过去形容为备受歧视的严冬,现在是可以当街拥抱的暖冬,他说“慢慢春天会来的”。

在《娃娃》那一期探访了一个隐秘小众的群体——娃友。

这个群体热衷给硅胶娃娃梳妆打扮,照顾它们的“生活起居”,还带它们外出拍照。

片中的一位“娃友”,在2015年花一万五,买了一个身高1米45,体重24公斤的“冷美人”。

他觉得太小了,就把它当“女儿”养,取名小樱,喜欢按学生模样打扮它,会买两张电影票,带“女儿”去看电影。

他觉得“养娃”的意义,就是被需要。

你可以通过照顾它,打扮它,找到一点事做,获得价值感。

《冷暖人生》里记录的很多人和事就和上面两个事例一样,隐秘且不为人知。

他们中有越南新娘、越战老兵、入殓师、失独者、知青以及求爱不成反遭毁容的女孩等等。

而当你听多了他们的故事,也就没办法用简单的好坏、爱憎等单一的道德标准去评判一个人。

因为历史太无常,人性太复杂了。

尤其当你看过太多人间冷暖,自然对人会产生悲悯心和包容心。

所以陈晓楠在《和陌生人说话里》里无论面对曾pua过多名女孩的“施暴者”,还是太孤独想找女伴却不愿意结婚的老人。

都会用不猎奇、不审判的态度平等地对待他们。

来源|《和陌生人说话》

可以说,陈晓楠与她的节目互相成就。

做节目让她认识了广阔的世界和复杂的人性。

她在采访小人物或灰色人物时,共情力强、平视、耐心、善于倾听的特质,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而且,采访普通人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他们愿意分享,渴望在这个世上留下点什么。

这一点,陈晓楠曾从一个叫“劳斯莱斯”的人,以及一位性工作者身上窥见过。

这位叫“劳斯莱斯”的人,是陈晓楠十几年前的采访对象。

那时劳斯莱斯在深圳打工,住在“十元店”里,就是一个铺位10元一天的店。

被叫劳斯莱斯,是因为他拥有一辆自行车,每天叮叮铃铃地来回,人们说你阔气啊,每天开着劳斯莱斯啊。

他相信自己能发财,但在十元店住了10年也没能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陈晓楠将他的故事剪成30分钟的片子,也播完了。

忽然有一天这个人走进她的办公室,陈晓楠当时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为什么要找她。

来源|《星空演讲》

劳斯莱斯拿出一个红色小本,想让陈晓楠写一句鼓励的话给他,什么话都行。

因为他又失业了。

陈晓楠写完之后,这个人拿着本儿就消失在茫茫人海。

后来陈晓楠采访了成百上千个人,再去回想这件事,发觉劳斯莱斯递给她的红色小本,其实是一份“孤独”

因缘巧合之下,陈晓楠成了跟他们搭建起某种连接的少数人。

甚至是唯一的人。

对他们来说,陈晓楠不是记者,而是那个唯一愿意坐下来听一听他们说什么的人。

这些人大多籍籍无名,从乡村来到大城市打工,背负着家人的期待,同时带着莫可名状的苦闷。

他们渴望诉说,却无人倾听;走在街上,更无人在意。

比如《冷暖人生》曾做过一期“灰姑娘”的话题。

所谓“灰姑娘”,就是在城市从事着灰色职业的人,具体点说,性工作者。

她们曾经也像灰姑娘一样抱着寻找“水晶鞋”的念头来到南方淘金,最后主动选择下海,年老色衰后甚至去偷、去抢。

但她们一点也不觉得罪恶和羞耻,这让陈晓楠很意外。

这位叫小红的姑娘跟她说。

或许在你们有学问的人看来这是不可理喻的,但对我们这些一无所有的、底层的人来说,能找到钱就是最棒的。

当生活只剩下“活着”这一需求时,是没办法单纯用道德去审判她们的。

“灰姑娘”这期话题,也被放在了《锵锵三人行》上讨论,窦文涛、许子东、陈晓楠恰好各自代表了社会上对灰色人物认知的复杂性。

许子东扮演的正是那个正义使者,谴责这些姑娘的行为,批评这个行业管制混乱。

陈晓楠亲自跟她们聊过,想法更复杂一些。

比如这些姑娘身上有时代烙印,当时到南方淘金是时代风潮。

这些姑娘原本就有丈夫,只是丈夫在家里做饭,让妻子出去“上班”。

这些姑娘并非全然没有羞耻心,小红说在街上“找钱”(找客户)时,碰见过自己儿子。

回到家一点也不敢教育儿子,她觉得自己不配。

来源|《锵锵三人行》

陈晓楠还感觉到,她们有种强烈的,想要在这世间留下痕迹的念头。

她们在拍摄时全脸出镜,不打码也不遮掩。

有个叫小玉的姑娘说,她可能活不了几年了,想留下点什么,希望别人不要走她这条路。

小红也觉得她这一辈子这么过了,一点声响都没有,满肚子的感慨不知道向谁说去。

她们都不愿意就这么无声地走掉。

而陈晓楠,成了唯一能帮她们记录点什么的人。

就像窦文涛说的那样。

当你多了解一些别人的故事,就知道对方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就不会在评价的时候把人当物品看。

来源|《锵锵三人行》

唯有接触到更广阔的人群,了解到她们每个人的生存条件与心理状态,才会产生出一种对个体的理解与关爱。

就像看过陈晓楠《和陌生人说话》中的一期《我给盲人放电影》,就会对盲人有具象的认识。

这一期的主人公,因一次偶然的机会,给一位盲人讲电影《终结者》,这位盲人听完后的反应震住他了。

鼻头上和脑门上都是豆大的汗珠(因听懂而紧张),手跟水洗似地把他抱起来转,说“这是我三十年以来最幸福的一天”。

这时候他才知道盲人是能看电影的,此后为盲人义务讲了12年电影。

来源|《和陌生人说话》

陈晓楠也是在采访过很多农村家庭后,才感知到从马路上走来的工人,不是城市符号,而是一个个孩子的父亲。

小人物或边缘人物从来不是符号,也不是借以表现圣母心的工具,而是有真实困境和苦闷的,具体的个人。

陈晓楠一直做的便是这样一个搭建的工作。

把这些具体可感的人带到大众面前,让大家知道。

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这是她作为记者的使命。

也是她的访谈节目,最有价值的地方。

面对明星,陈晓楠的个人风格并不能使其做出充满争议、话题与热度的节目。

然而,比起明星。

普通人显然更需要这样的记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