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诡事录》:卢凌风傲娇的资本,范阳卢氏有多牛?

热播剧《唐朝诡事录》自开播以来一直备受关注,里面的八个案件扣人心弦,演员演技在线,除此之外,剧中的一些历史知识点同样也让人感兴趣,就比如贯穿始终的“范阳卢氏”。


卢凌风自我介绍时,总是一脸傲娇:“我乃范阳卢氏卢凌风。”听到的人无不一脸恭敬的神情,哦~,难怪这么厉害,原来是范阳卢氏啊。

这范阳卢氏是什么来头,为何有如此威望,以至于就算卢凌风没有了官职,范阳卢氏身份一亮出,周围人也是敬佩三分。

卢凌风

范阳卢氏乃齐国后裔,祖先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太公,当初姜子牙辅助周武王灭掉殷商后,在今天的山东省和河北省南部被封国建都,是为姜齐。

姜子牙

姜子牙的八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儿子被封在高邑,后来叫他吕高,吕高有个孙子叫做吕傒(也叫高傒),从小就和公子小白玩得好。

那年,齐襄公出去游玩,被公孙无知杀死,齐国无主,吕傒抢先告诉正在莒国的小白,让他马上回国,小白回国途中,被管仲暗箭射中,还好那箭射到了衣服钩上,他原地装死,骗过了管仲,吕傒赶到,抢先带着小白回到齐国继位,是为齐桓公。

因为拥立有功,被受封于卢地,就是今天的山东省长清县。

从这以后,吕傒的子孙就姓卢,吕傒也被称作卢姓始祖。

多提一句,齐桓公继位后,吕傒和管仲合作,辅佐他称霸了中原,齐桓公就赐吕傒以他的祖父的名为姓,也就是高傒,也就是说,吕傒不仅是卢姓的始祖,还是高姓的始祖。

一个人,成了两个姓的始祖,就问你服不服。

卢傒

战国初期,田氏代姜,就将卢、高两族赶出了封地,卢氏一族一支迁往燕国,一支迁往秦国。迁至燕国这一支,得到了当时燕献公的接纳,把他们安置在了燕国出了名的风水宝地涿州,也就是范阳,由于家族大,起点高,很快卢氏一族顺理成章在当地成了望族,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范阳卢氏。

是以,早在先秦时代,范阳卢氏就已经是一支很有名望的家族,那么,从先秦到大唐,悠悠几百年,是什么让这一族几百年不衰?当然是这范阳卢氏一族出的牛人比较多。

在先秦时代有著名的卢敖,他是我国战国时期最早的博士,掌管着秦国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秦孝公继位的第二年,商鞅听说了秦国正在广纳人才,正在魏国的他赶到秦国,将自己的理念说与秦孝公,果然得到重用,开始了著名的商鞅变法。

那年和商鞅同时到达秦国的还有卢敖,被秦孝公任用为“五经博士”。

卢敖

秦孝公去世,商鞅被车裂,卢敖急流勇退辞官归隐,准备回到老家涿州。

在从咸阳回涿州的路途中,某地瘟疫盛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当地百姓无药可医,只能原地等死,死亡人数不断攀升,卢敖不忍心见到这些百姓死于瘟疫,在当地停留,带领百姓上山采药防疫,终于将疫情控制下来,这个地方也就是如今的卢氏县,当年他们采药的那座山就是如今的卢氏山。

疫情控制下来之后,卢敖没有继续前行,而是在当地隐居下来,听说后面还在当地得道成仙了。

后来李白还在他的诗中提到过“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关于卢敖的经历,网上一直存在不同的说法,最离谱的也是最普遍的就是说卢敖即卢生,随便打开一个网站搜卢敖,百科里面介绍卢敖即卢生,说他忽悠秦始皇有长生药,寻找长生药一去不归,惹得秦始皇大怒,是焚书坑儒的罪魁回首。

这种说法我是不赞同的,卢敖是当时著名的五经博士,而坑了秦始皇的卢生只是一个方士,属于三教九流,同一个人,既是五经博士,又是方士,就像某位享誉国际的大学者,同时又兼职街边算命,怎么想怎么不可能。

而且这个卢生是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沉迷长生不老术之后才出现的,卢敖是在秦孝公时期就被任命为当时的五经博士的,两人生活的年代都不一致。

再有,按百度百科的说法,“卢敖曾为秦始皇寻长生仙药,秦始皇赏赐甚厚,进为博士。后见秦始皇刚愎拒谏,专横失道,遂避难隐遁,居于故山,始皇大怒,下令搜捕。终未得而作罢,故山后改名庐山,山前有庐山洞,内置卢敖像,汉武帝感其德,建卢氏县,县名沿袭。”

这个说法本身就有矛盾之处,博士作为一种官职,秦汉时负责掌管书籍文典、编撰著述、传授学问、培养人才,为通晓史事、知晓古今的人担任,若卢敖只是一名方士,就算把秦始皇忽悠高兴了,始皇帝也不大可能授予他博士这样一个专业性强的官职,更何况还是五经博士。

按百度百科说法,“汉武帝感其德,建卢氏县”,如果卢敖只是忽悠了秦始皇跑了,始皇帝没找到他,这样的人,汉武帝要感其德?

按百度百科说法,卢敖逃遁之后隐于故山,故山在今天的山东省诸城市,而卢氏山在今天河南省卢氏县西北,他隐于山东省,为什么汉武帝会在河北省的县城纪念他?

所以,对于先秦时代的卢敖,我更愿意相信另外一种说法,即他是秦孝公时代的人,在商鞅变法期间跟随秦孝公,被授予五经博士,后秦孝公驾崩,急流勇退,从咸阳返回至老家涿州,在路经河北时碰上瘟疫,留在此地抗疫,口碑在此地代代相传,所以后来汉武帝才感其德。

而秦始皇时期的卢生,或许是当初迁移至秦国的卢氏一族,因卢敖早已名声在外,且有传言曾羽化登仙,所以此人打着卢敖的名号“招摇撞骗”。


熟悉三国的朋友,想必对于卢植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卢植,东汉末年一代儒学宗师,黄巾之乱的真正平定者,袁绍的御用军师,曹操的头号偶像,刘备、公孙瓒的老师,让范阳卢氏从一个地方望族享誉天下,被称为三国时期的完人,卢氏的中兴始祖和范阳卢氏始祖,是历史上配享孔庙的28位大儒之一。

卢植到底有多牛。

卢植

论文治,他师从大儒马融,“名着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做学问从不固守一家一派,不拘泥古人解释,广泛学习,独立思考,深入钻研,精通今文经和古文经,有自己的理解和发挥,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整理《五经》记传,补续《汉记》,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得失,裁定圣典,刊正碑文,堪称当时真正的一代宗师。

论武功。两次担任九江太守,平蛮族叛乱;黄巾之乱,短短数月,八州响应,叛军势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动京都,卢植受命于危难之际,率兵阻击黄巾军,连战连胜,斩获万余人,张角被迫退守广宗城!

论品行。他性格刚毅,品德高尚,有匡扶社稷,救济世人志向。灵帝时期,天生异象,他借此次异象,上书八策,一字一句,用心良苦,其观念先进,不失为治国良方,可惜这些治国箴言,没被当时朝廷采纳;后来,董卓进京,掌控朝权,恣意妄为,得寸进尺,意欲废黜少帝刘辩,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便召文武百官商讨,当时无人敢言,只有卢植独自一人出来反对,差点被董卓处死。

范阳卢氏自始祖卢植后,其后代开启了开挂模式。

范阳卢氏

卢植的儿子卢毓,曾两度拜相,先后辅佐从曹操到曹髦五位君主、

卢植的孙子卢钦,文武双全、历职内外,曾任吏部尚书、侍中、奉车都尉,封大梁候。

后来,范阳卢氏分出南北两支。西晋司空从事中郎,后赵侍中、中书监卢谌长子卢勗的后裔,号称“南祖”;

西晋司空从事中郎,后赵侍中、中书监卢谌第四子卢偃的后裔,号称“北祖”。

北魏太武帝时,卢玄“首应旌命”入局朝廷,孝文帝时跻身“卢崔郑王”四姓高门,有“北州冠族”之称,北魏一分为二后,卢靖三子分别担任西魏、北齐、北周三国帝师。

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比如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被欧洲尊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的佛教中国化的创始人、“禅宗六祖”惠能、明朝名将卢镗、卢象升;清朝名将卢坤、军机大臣卢荫溥等,无一不是出自“范阳卢氏”,就连韩国总统卢泰愚,据说也是范阳卢氏的后裔。

出身在样一个家族,自己也文武双全,也难怪卢凌风有狂傲的资本。

卢凌风


写在最后:有句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在历史的长流中曾无数次被验证,可是像范阳卢氏这样的家族,从先秦时代一直到现代,能人辈出,一方面是因为家族本身够大,人数众多,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家族门阀背后家风传承在其中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

我想,现在我们所谈论的家风建设,某种程度上就是将过去门阀世家中优秀的东西运用到平常百姓家,从而让其优秀的精神财富在一代一代中传承,继而在不同的时代共同推进社会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是线性的,是在一代一代的奋斗者中不断前行的,如果仅是前人奋斗后人用,再大的家业也折腾不了多久,同理,社会的进步,如果仅是靠上一代人奉献,下一代人停滞不前,也必然导致社会不断退步。

从门阀世家制度的角度而言,在古代封建制度大环境下,每一个朝代必将带来阶级固化,从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本质上来讲,就是统治者的利益始终是与少数门阀世家绑定的,没有考虑到广大的百姓利益,从而造成不管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始终聚集在那少数的几个家族中,历代王朝更迭,统治者不断与几个大家族内耗,哪还有心思管百姓的死活。所以张养浩路过潼关,“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现在我们努力实现现代化,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前行,十八大以来,党对家风建设作了许多论述,为什么要强调家风建设?又为什么不管在公司还是团体,都强调文化建设?

一个家庭的繁荣,从来不只是物质财富在推动,空有物质财富,只会造成家族不断的内耗;

一个公司的发展,也不只是靠资本去推动,空有资本,只会造成内部分崩离析;

而家庭是国家的细胞,公司团体是社会的细胞。共同富裕,不只是物质方面的共同富裕,还有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