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奖输给王雷,于和伟并不冤,演技“千人一面”实力被高估

俗话说得好:“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在刚刚落幕的飞天奖上,1982年出生的演员王雷,凭借自己在单元剧《功勋》里李延年一角色成功拿下第33届飞天奖优秀男演员奖。

才39周岁,就能拿下如此高含金量的“视帝”,王雷可谓是前途无量,人艺出身的演员,质量就是过硬。

正所谓“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王雷夺奖,确实可喜可贺,与此同时不少人感慨,为何此前呼声不低的于和伟没有获奖?

要知道于和伟此前在《觉醒年代》里扮演的陈独秀,可谓是有血有肉有皮有骨,很多网友用“炸裂”这个词语来形容于和伟的演技。

那么于和伟输给王雷冤吗?

其实,不怨。

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就不难发现,于和伟的演技并没有媒体吹捧得那么神乎其神。

又是“教科书般的呈现”,又是“炉火纯青”,甚至还有人说于和伟的演技“已臻化境”。

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捧杀”是极其危险的。

于和伟是个好演员,但是他和“戏骨”之间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于和伟近来作品呈现出“千人一面”的趋势。

在《巡回检查组》中于和伟饰演检察组组长冯森,在《觉醒年代》中他饰演陈独秀,在《大决战》中于和伟饰演101。

单独看每个角色于和伟诠释得都不错,可是仔细一比较,就不难发现,于和伟演谁都像是在演自己。

一个演员有自己的演技特点是好事,但是过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容易出现表演“程式化”。观众看到这张脸,想到的是“于和伟”,而不是于和伟扮演的角色。

这一点姜文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无论姜文演什么,他都在演自己。

“霸气侧漏”是挺不错的,但是每个角色都霸气侧漏,那就该去补胎了。

一条道走到黑,有时候确实能够成就伟大的艺术家。

但是一条道走到黑,更容易撞得头破血流。

其次,媒体的过度营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移动网络发达,短视频的兴起,流量能够一夜捧红一个人,也能在顷刻之间让一个人声名狼藉。

于和伟扮演的刘皇叔,一句“接着奏乐,接着舞”,瞬间成了不少年轻人的口头禅。

人们在历史剧中找到了新乐子。

而于和伟在《一出好戏》里梳着大背头,抽着雪茄蹦迪的样子,和刘皇叔实现了无缝连接。

甚至连于和伟在《大宅门2》中吐口水的画面,也成了不少网友调侃时常备“利器”。

一个人在一部电视剧中的呈现,是循序渐进的,是多层次的。

人们过度地关注一点,就会使该角色的印象流于表面。

时间久了,大家会不自觉地把演员归于“鬼畜”素材。

这一点看看沈腾就知道了,演了那么多影视剧,沈腾在重要奖项上几乎是“颗粒无收”

三:演绎的角色有太多经典在前。

1999年,于和伟就参演了个人首部历史剧《曹操》,进军影视圈,2009年在《三国》中饰演刘备,2018年在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饰演曹操。

情绪的变化,细节的处理,让于和伟演绎的历史人物,远离假大空,十分的写实接地气。

可是很多人对于历史人物形象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

一说起曹操就想起老版《三国》里的鲍国安,

允许观众拿不同的版本比较,

但是把以前的经典形象,当成“正确”答案,于和伟就是使尽浑身解数也只能拿个“优”。

前有巍巍高山,后人只能仰止。

想要超越,简直是难上加难。

据说,郭麒麟进军影视圈,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虽然郭麒麟在德云社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但是想要在相声界混出点名堂,一点也不比拿个“影帝”容易。

四:于和伟频频现身综艺。

综艺节目是个大染缸,进去之前出淤泥而不染,进去之后往往就成了五颜六色。

出圈之后,于和伟像很多演员一样,也开始试水综艺节目。

从《我就是演员》到《一年一季喜剧大赛》,于和伟这几年也开始频频出现在综艺节目上。

综艺跟演戏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

综艺是马戏团,嘉宾就是气氛组,越能闹腾的嘉宾往往越受欢迎。

综艺节目参加的久了,演员会变质,演员变成“喜剧演员”

喜剧演员变成“搞笑演员”,“搞笑演员”变成“搞笑”。

很多老演员心甘情愿地献身综艺,终于“看破红尘”变成了综艺老油条。

比如说:孙红雷、黄磊。

快钱赚得多了,还打磨什么演技,修练什么内功。

演戏的目的是什么?

对于这样灵魂般的拷问,很多人不假思索,面对“名利”一路小跑,穷追不舍。

毕竟,像张译那种不参加综艺的“死心眼”少之又少。

于和伟无疑是一优秀的演员,并非“戏骨”。

对于一名优秀的演员来说,有时候不得奖,也是一种嘉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