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电影的现状(上)-磨金石教育热门问题解析

对于当今中国电影的现状,我会从国内电影市场以及国际电影市场进行叙述:

一、国内电影市场

现在已经过了立冬时节,距离春节也不远,那么今年的国庆档票房可以说是一个很好衡量今年国内电影市场走向的评判标准;

2022年国庆档票房为14.9亿,而与此同时的数据是:2019年44亿、2020年40亿、2021年44亿;由此可得,今年的国庆档票房下滑得非常严重,票房方面与2021年相比较已经达到惊人的75%左右的跌幅。

虽然票房是衡量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不能代表整部电影的好坏,不过票房数据却是实实在在的反映出了整个电影市场、观众的活跃度,这也就意味着国内的电影市场正处于下滑的颓势阶段。

第五代导演[1]以及第六代导演[2]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贡献了大量的优秀电影,其中许多优秀的电影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而来:

如《霸王别姬》改编自李碧华自小说《霸王别姬》、张艺谋的《活着》改编自余华的《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硕的小说《动物凶猛》等;

可以说当时国内的电影艺术的三大基础,文学、戏剧、特效技术都是相对成熟的。

但是自从经济全球化、好莱坞电影黄金时代的影响下,文学、特效技术国内都是落后了不少,尤其是在平台经济加上资本大量涌入的情况下,虚拟+高流量IP+流量明星的畸形的电影制作流程诞生,导致第五六代导演探索下逐渐成熟的电影工业直接崩溃;电影逐渐成为了资本圈钱的游戏,对赌协议、阴阳合同、洗钱等事件的诞生无不证明国内电影制作工业的崩溃。

不过国内电影这些年的发展并非是一无是处,相反几十年的电影市场逐渐扩大,国际影响力也逐渐增大也意味着国内电影存在巨大的吸引力;

不过现在一时的颓废是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除去畸形的制作流程外,还有国内各类类型片逐渐成熟转向另一个空白领域的原因:

这里引用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和影评家路易斯•贾内梯(Louis Giannetti)的《认识电影》中的观点,一种类型从诞生到消失的“一生” 要经历“原始阶段、经典阶段、修正阶段、拙劣模仿阶段” 四个阶段。

文艺类型电影层出不穷,如《霸王别姬》、《活着》等,质量高、产量高的井喷同时也是与国际文艺电影黄金时代对轨。此后的冯氏幽默的喜剧商业片霸屏十余年,而后主旋律影片逐渐成为主流。

这正符合了路易斯•贾内梯的观点:

1.原始阶段:幼稚而有强大冲击,因为形式新颖
2.经典阶段:类型片的价值理念得到确认并被广大观众接受
3.修正阶段:预先的程式被当作讽刺的陪衬,怀疑或破坏大众的信念
4.拙劣模仿阶段:彻底地嘲弄它的程式,把这些程式贬低为陈规陋习

冯氏幽默的喜剧商业电影的辉煌与落寞,正是观众审美与电影市场逐渐从“原始阶段”到“拙劣模仿阶段”的改变。

相比起《战狼2》时主旋律电影的兴盛(经典阶段),到如今《长津湖》的些许质疑与不满(修正阶段),再到今年国庆档主旋律电影票房的惨败(拙劣模仿阶段)短短数年,谁能预想到观众审美与市场演变的发展如此之快,而大叙事、主歌颂的主旋律电影也会走向最终的落寞,一如日薄西山的冯氏幽默。

转型注定是有阵痛的,挺过之后便是光明!

参考

  1. ^1.第五代导演:电影学院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的一批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何群等。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猎场扎撒》、《红高粱》等。
  2. ^2.第六代导演: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接受电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开始拍电影的一批导演。如管虎、路学长、娄烨等。作品有《北京杂种》、《十七岁的单车》、《头发乱了》、《小武》、《站台》、《月蚀》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