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从来讲的都不是明朝那些事儿

#冬日鉴片官#

如果有那么一些历史电视剧能够被国人反复解读,不厌其烦地提及,那其中一定有《大明王朝1566》。这是一部你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切入都能洋洋洒洒的剧作。它没有华丽的人设,没有绚烂的视觉效果,没有惊心动魄的动作场面,但它带给国人的思想震颤是长久的,也许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拍摄都不会再有了。这部剧虽然叫大明王朝,但其中的所有人物都不再是历史书中的人物形象,他们集中了几千年王朝的精髓与糟粕。

无论如何解读,你都不能否认这里面所有的主要角色,在那个生产力就是农耕水平的时期,嘉靖,严嵩,张居正,高拱,徐阶,胡宗宪,海瑞,沈一石等人的所作所为,都很难说没有合理性,也很难说他们全部是为了自己。嘉靖集中了所有皇帝的烦恼,自己索要不多却被大臣指责为昏君,整顿官场过了火,就没有了治国良臣,所有的决策永远无法让大臣们满意,老百姓总是被鱼肉,自己知道但也没有太多办法。

严嵩(不是历史书中的严嵩)对皇帝绝对忠诚,一个下级对上级绝对忠诚有什么大错?自己的下属结伙反对自己,不管自己决策和用人是否合理都要反对。自己不仅不能换人,还要把他们团结起来为皇帝效命。太子对自己讨厌至极,自己的后代很可能会因为太子登基招来杀身之祸。

徐阶,张居正,高拱等人为了反对严嵩,要缓一缓,死几个老百姓都可以在所不惜。但他们在治国理政上能更高明吗?不能。最后连大公无私的胡宗宪都看不下去了,只能硬抗,要不连抗倭经费都没有了。内斗至此,在面对外部问题还可以拧成一股绳吗?

海瑞代表基层官员对上层发出了控诉,作为一个搅局者,虽然他看到了种种问题,但是他的解决办法是粗暴的,就是把几千年传统积弊归结至一人的道德品质,所以剧中才会专门设置一个嘉靖与海瑞的对话环节,主创者通过这场对话既褒扬了海瑞的悲天悯人情怀,又借嘉靖之口说出了海瑞的时代局限性——不知道要改变什么,不知道什么是现代化。

那么大明王朝所暗指的王朝有没有挽大厦于倾倒的可能。有,答案在沈一石身上。虽然他是个奸商,但在拥有足够财富的情况下,却有了与权力对抗的资本。即便是死了,也拉了几个官员下水。如果商人群体都能像沈一石一样有知识,真正控制朝廷经济命脉,民间也就有了发声的群体,现代化的萌芽就有可能慢慢改变这种僵化的体制。当然这样也会带来新的问题,不过至少能缓解大明朝的局势。

正如有人所言,我们看这部剧是上帝视角,其实当中的每一个主要角色手上可以打的牌都不多,都很难想出超越时代的解决办法。正如剧中开头所提的改稻为桑,实际上在每个朝代都会面临这样的重大决策,盐铁论,税收改革,央地关系等,无非是做与不做的区别。不做,快点死,做了,慢点亡,一个制度从诞生到消解是无法避免的。不过,现代社会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恰恰是,制度可以消解,但是消解的过程不要再以大规模人口减少为代价,新制度的建立也可以不伴随血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