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网络综艺的背景下,由粉丝经济带动的“她”市场消费

国内最早的粉丝经济诞生于2004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节目播出后捧红了一批能歌善舞的优质女性偶像,此后一大批粉丝群体崭露头角开始疯狂迷恋这批偶像,并且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不断壮大,狂热的粉丝行为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而来。

各行各业瞄准粉丝群体潜在的巨大消费能力,源源不断地针对该群体展开各式营销行为,由此形成了新兴的“粉丝经济”。

围绕着网络“她综艺”这一主体而形成的粉丝经济,以消费女性为目的,形成了“作为粉丝的消费者”和“作为消费者的粉丝”两种形态。

两种形态:作为粉丝的消费者和作为消费者的粉丝

营销者最先洞悉到粉丝群体中蕴含着的潜在消费能力,用看似合理的手段获取信任。“作为粉丝的消费者”有别于普通的商品消费者,其消费行为不仅不受商品实用价值的影响,而是盲目地进行一切与之相关的消费行为。

她们积极主动的搜集自己钟情的品牌销售信息,并且自发性地组合成为新的消费群体。“作为消费者的粉丝”有别于普通的明星或品牌爱好者“粉丝”,而是付诸大量经济成本的粉丝,其消费行为往往是无比狂热、失去理性的。此外,她们还投入大量的情感成本,构建起较为稳固的情感联结。

众多网络“她综艺”的营销策略侧重于后者,通过投票支持、衍生品推销、广告植入等方式在无形中获取金钱利益与情感认同。而从消费者粉丝的角度上看,自己只是在为自己的喜好偏向所付费,看似是依据个人意愿行事,实则完全被动地踏入了营销者刻意创造出的消费环境中。

这样的消费者粉丝发展到最后便成为了网络用语中的脑c粉:“通常指的是那些对于名人以及不同的品牌极度痴迷,疯狂追求以至于失去了个人理智的人。这样的一种人会对任何不利于他们所追求的名人或者品牌的言论进行猛烈的攻击,甚至伤及无辜”。

一个中心:以消费女性为中心

将网络“她综艺”的各个环节铺陈开来一一细数,从前期选题到赞助商广告商到综艺剧本再到后期剪辑,无一不围绕着女性议题展开,为了迎合粉丝的口味,以消费女性为最终目的是市场的风向标,这一点与粉丝经济的目的不谋而合。

“粉丝经济”就是通过影响用户情绪,达到用户主动参与并主导营销的效果,以最终实现增值的目的。在科技发展迅猛的当下,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市场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物有所值早已不是生产者和销售者的目的,如何吸引到更多的产品用户并使其成为忠实的粉丝,依托于粉丝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无疑是绝佳选择。

李康化在《粉丝消费与粉丝经济的建构》中将当下粉丝经济的具体建构分为三种模式:“围绕偶像的明星经济模式、围绕媒介文本的IP运营模式、围绕社群的新型商业模式”。显然这三种模式过于泛泛而谈,那么网络“她综艺”是怎样凭借粉丝经济效应带动“她”市场繁荣并且达到消费女性的目的呢?

第一,渗透女性圈层,把握用户需求。“圈层化”既包括“圈子化”,也包括“层级化”。圈子是个体行动者构成的社会网络,网络中的“层”一是社会阶层,二是网络化与阶层。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芒果TV、搜狐视频等系列网络视频平台都针对女性圈层制定了自己的综艺播出计划。

最典型的例子是芒果TV,在内容上做到了垂直深耕细分:不仅进行具体类别划分,而且深入挖掘细化较小众的综艺类型。比如具体类别为音乐竞演类的“她综艺”,从最早的草根女性音乐竞演《超级女声》到女性偶像音乐竞演《乘风破浪的姐姐》再到草根女性rapper竞演《黑怕女孩》,从表现对象身份的转变到综艺涉猎范畴的缩小。

在播出形式上分为多个不同版本满足多种用户需求,甚至其他版本的圈层效应超过了正片版本。“抓住女性观众就等于抓住市场”,“她综艺”不断地渗透女性圈层,年龄、容貌、生存环境等外部因素使得粉丝圈层进一步缩小,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第二,发挥辐射效应,扩大传播范围。辐射效应是由核心粉丝群体以自身言论行为去影响普通受众,从而使其变成粉丝中的一员。粉丝经济所倡导的情感营销有别于传统纯粹浅表的商业营销模式,网络“她综艺”更注重情感投资,“试图通过每一个她掏心挖肺大谈特谈自己作为女性的的生存困境,像观众展现出一个完全真实的普通女性”,在传播过程中更像是与粉丝一起对话,且主动邀请粉丝共同参与对话。

《乘风破浪的姐姐》正式播出前对于部分姐姐的深度访谈《定义》,显然就属于一种情感营销。微博超话、豆瓣小组、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平台常常是粉丝发挥辐射效应的阵地,她们在其中自由发表建议,而普通受众在选择“她综艺”前或是观看过程中对其中个别环节有所疑问的时候,就会接触到这些由粉丝群体建构起的话语场,继而加入讨论。

在不违反平台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粉丝在平台上各抒己见,综艺的情感营销模式与粉丝积极响应两者间形成了较好地良性循环。

第三,消除女性焦虑,增强身份认同。女性作为“她综艺”的主要观看者,同样是传播者所瞄准的目标消费群体。由于各方面原因,众多“她综艺”的价值观传达中其实是相互矛盾不统一的,即使彼此间主题相同题材相似。但她们中没有纯粹的对错之分,只是看受众如何去理解。

例如《哎哟!辣么美》《Beauty小姐》整档节目无时无刻不宣扬着“女性必须要美丽”这样一种中心价值观;《你怎么这么好看》《妈妈,你真好看》也对女性的穿衣打扮、妆容发型、生活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另一种情况如《她有情绪又怎样》《听姐说》又在控诉整个社会对女性的过高要求;《上班啦!妈妈》希望当下职场必须消除对已婚已育女性长期以来形成的刻板印象,女性在拥有了家庭之后仍然可以作为一个独立个体

进入职场生存;而《理想家》《出逃两日又如何》提倡女性远离喧嚣的家庭、拥抱自然的自由生活……

这其中无不透露着种种矛盾,但不同的价值观背后,最终都是为了消除女性焦虑,增强自我身份认同感,从而更深层次地消费女性本身。大多数学者在研究网络综艺靠什么来取悦观众,而现在不妨将主客体翻转过来,当观众选择观看“她综艺”后,她们究竟能够收获些什么?

收获日常生活的经验还是短暂的精神抚慰,在“娱乐至死”的时代,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网络“她综艺”的创新本质是传播主体、传播受众等群体对于女性的全方位消费。传播主体根据综艺市场收益与受众喜好,将目光瞄准以“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内容生产;同时,女性作为日常消费的主力军,也是“她综艺”受众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受传播主体生产的内容所影响,选择观看且为之付费。

“2021 年 5 月以来,以国家网信办和广电总局为代表的国家行政单位相继对‘饭圈’文化、综艺节目和耽美剧采取了严肃的整治行动。”为了遏制某些类型综艺产生不良影响的波及面,国家强制按下了停止按钮,网络视频平台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一些待制作甚至是待播出的相关综艺惨遭淘汰。

例如作为各大视频平台收入主要来源的选秀类综艺,就遭到了明令禁止。可以发现,网络“她综艺”的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四要素均在网络时代发生了极大的转向:原创化、扩散化、主观化、权力化。

当然,这些转向是媒介演变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女性同时作为消费主体和被消费的客体,本应该成为一个严肃命题用以佐证女性话题正在受到重视,在网络“她综艺”的范畴下,其严重消解了女性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节目的创新在现实价值层面备受挑战。

#头条群星9月榜#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不迷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