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逼死华妃的同时,也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在进入写「甄嬛的第二次成长」这一正题之前,其实有很多枝叶铺垫,若这些细节都能留意到,就会看到后宫职场的大局,看到云波诡谲的局势变动。


私以为最有意思的是,在甄嬛的第二次职场滑铁卢之前,是华妃的覆灭。


这个剧情的安排非常有意思,细嚼起来特别有劲。


要知道,就是这在新旧交替、新生和覆灭之间的过程中,更能看清后宫这个职场的运作机制,各大利益方之间的关系,上位者对局面的操纵,底层小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凑热闹……等等。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事情错综复杂,牵扯太多,大抵是因为身处局中,所谓当局者迷。


这个阶段的甄嬛就是“当局者迷”。


年家垮台,华妃大势已去之后,甄嬛和皇后对华妃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皇后不仅没有怂恿逼迫皇帝惩治华妃,反而还在皇帝面前替华妃讲话。


甚至华妃穷途末路之时,皇后向皇帝进言说华妃想求见,要不要给她一个自我申诉和为家人求情的机会啊。



甄嬛呢,和眉庄一样,觉得不够痛快,因为皇帝并没有如她们期待的那样赐死华妃。



皇后被华妃欺压了那么多年,她应该是最恨华妃的人,为什么她反而能大度了呢?


职场里所有的反常表现都有其背后的利益动机支撑。


因为皇后在这个阶段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配合皇帝,和皇帝做好人设和口碑局面的维护。


这恰恰就是甄嬛不懂也不理解的上位者的在意。


敦亲王上书说皇帝是小人,用孩子老婆要挟他,惹得皇帝大怒。


甄嬛向皇帝进言说敦亲王是乱臣贼子,杀了也不足惜,皇帝无需在乎敦亲王的几句抱怨。



皇帝听罢则不耐烦地对甄嬛说:嬛嬛,朕更在意的是天下人之口。


作为上位者,皇帝真正在意的是这件事大众如何议论和看待,这就是政治思维,相比事情本身,更在乎事情发展发酵出来的舆论走向是否对自己有利。


同理,皇帝不对华妃赶尽杀绝,如端妃所说,那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毕竟在前朝年羹尧已经赐死,君主敲打臣子们的杀一儆百已经实现。华妃在后宫已然没有了威胁,而且皇帝在后宫还要维护顾念旧情的人设,毕竟那么多后宫的女人看着呢。


皇后深谙此道,因为她和皇帝才是在一个阵营里的上位者。


所以在皇帝当众宣布完对华妃的惩治之后,皇后第一时间出来做捧哏:


“皇上有仁德之心,宽待后宫,料想年答应一定能改过自新,臣妾替年答应谢过皇上。”


因此,后宫大众对此的看法是什么呢?包括甄嬛和眉庄等人在内都觉得皇帝对华妃顾念旧情。

皇帝真的对华妃顾念旧情么?

梳理下皇帝的行为,一看便知。

处置完年羹尧,为了不想见前来求情的华妃,皇帝叫来了安陵容唱曲,目的很明确:

“朕知道她会来,就是不想见她,朕才见了你。”

皇帝拿安陵容当挡箭牌,对华妃用的还是旧招:你看别的女人缠着我,我见不了你。

结果华妃一副不见皇帝不罢休的样子,皇帝便叫苏培盛去告诉华妃:“若要朕生气,就尽管哭闹!”

这话多么绝情啊,华妃全家遭遇性命之危,她来求他,皇帝的反应却是,你别来惹我生气。

这就是上位者,绝对的以自己为中心,谁坐在那个位置上,谁就拥有这种特权。

皇后也呼应皇帝这一点,说华妃的下场是她咎由自取,怨不得旁人。

皇后和皇帝这番操作是很有成效的,甄嬛就认定皇帝是念华妃的旧情不舍得杀死她,而且华妃和年家如今悲惨的下场完全是自己嚣张跋扈导致的。

除了不想见华妃,他说他跟华妃也无话可说了。所谓无话可说,无非就是利尽了,风停了,没有再为她浪费任何一点精力的必要了。

每次看皇帝说这话时闭目养神的样子,我都忍不住感慨陈建斌演的好棒啊,皇帝对华妃的那种厌倦感他塑造地很好,一个掌控局面的君王,面对一个小情小爱计较不休的女人,皇帝对华妃早就倦了。

处置完华妃,皇帝紧接着就提起了另外一件事:“这次功臣之间适龄女子选到宫里的有哪些个?朕要表示一下奖励功臣之心。”

看到没,皇帝很忙的,大局需要他周密地操持和维护,他哪有时间顾及什么前情旧怨,即便他曾经爱过华妃,但时至此刻,华妃也不过是一个用后即弃的棋子。

这种操持和维护的目的是为了让整个大局实现更好地过渡,尽量减少搞垮年家导致的震荡和不安定。

前朝和后宫,是皇帝权力管控的一体两面。

上位者是走一步看三步的,在刚料理完敦亲王,甄嬛从蓬莱州回宫后,皇后就第一时间和甄嬛商量了选功臣之家的女子进宫的事宜。

虽然皇后和皇帝给出来的说辞都是要奖励功臣,但实际上是向后宫输送更多的利益制衡方。

因为这时候,上位者已经在筹谋着算计甄嬛了。

有个细节,年家被搞垮之后,甄嬛母亲进宫,问宫里什么花这么香,流朱回:“是宝珠山茶,除了皇后宫里的,都在这儿了。”

这是个信号,此时的甄嬛在后宫职场的得宠程度和她爹甄远道在前朝的影响力程度已经让她取代了昔日华妃的地位,是仅次于皇后之下的得势宠妃。

从皇帝的角度来看,作为老板,他既扶持了甄嬛和甄家,但是他也要打压和钳制他们,因为皇帝已经受够了年羹尧以功臣自居的飞扬跋扈。

所以这个时期,不管是从前朝还是后宫,皇帝和皇后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他们要选功臣家的女子进宫,目的就是预埋一个棋子,就相当于给甄嬛和甄家提前埋雷。

一旦发现甄嬛和甄家做了出格的事,就会启动这枚棋子。这个和我之前写太后愿意提拔眉庄的逻辑是一样的。作为上位者想要控制局面,就是利用人性,让多利益方制衡起来,自己做壁上观。

所以,皇后自然知道华妃命不久矣,即便皇帝不动手杀她,后宫那么多恨极了华妃的人,势必会想办法弄死她。她清醒,因为她是控局的上位者。

然而,在底层边缘人士的眼中,华妃的覆灭就是大快人心,就如欣贵人的反应一样:“受了她这么多年的气,终于等到这一天了,真是痛快!”

所以,皇帝对华妃真的是顾念旧情么?

以他对后宫人心的了解,他能不知道即便华妃自己不乱折腾,也有许多人想置她于死地么?

他要是真心想保华妃善终,有的是办法,但是他什么都没做,反而拿华妃当作一块试金石,看看后宫新晋势力甄嬛是否懂得揣测上意,是否懂得顾及他的体面,是否懂得跟他保持一致,而不是一味地算计他……

结果,甄嬛逼死了华妃。

甄嬛逼死华妃的那场戏里,到处可见甄嬛的优越感,甄嬛用欢宜香的秘密当作杀手锏,扼杀掉了华妃的最后一点心气,也随之扼杀了皇帝的体面。她把皇帝最不想从她身上看到的咄咄逼人的一面展露无遗。

甄嬛认为自己是得逞的胜利者,但她不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她逼死华妃,也给了皇后挑拨皇帝对她动手的先决条件。

所以很多当局者很迷惑,就如安陵容,在甄嬛因为纯元故衣事件后很不解地问皇后,不就是一件衣服么?皇帝值当生这么大的气么?

皇后得意哂笑:“皇上早就恼了莞嫔了。”

可惜莞嫔全然不知道她是从什么时候惹恼了皇帝的。

对这番剧情梳理下来,我心里总会想起木心那句话:“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你看,每个人都处在自己的迷局里,要么受限于所处的位置,要么受限于自己的认知,要么受限于局面趋势……所以人会吃亏、栽跟头、会看不清理不明,也都是事之常态。

这么看来,一时的迷茫和失意也没什么大不了,毕竟路总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局面也是一点一点认清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