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知青生活是一生的财富,经历人生低谷更爱丈夫和女儿

#头条创作挑战赛#

点击关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动您!

敬一丹近照

敬一丹是著名的央视主持人、作家,先后担任《一丹话题》《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感动中国》《谢谢了,我的家》《时代楷模》等栏目的主持人,深受观众喜爱。

从事主持播音工作以来,敬一丹连续3届夺得“金话筒奖”,并当选第16届上海电视节“电视主持人30年年度风云人物”。

上世纪70年代,高中毕业的敬一丹响应号召去小兴安岭林区插队。她在那里经历了怎样的苦难与历练?为何她将知青生活当成一辈子的财富?

进入央视后,敬一丹的事业一直顺风顺水,为何前几年却遭遇人生低谷?丈夫和女儿的做法为何让她一次次感动?

01

敬一丹的父母

1955年4月22日,敬一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敬毓嵩1945年参加革命,退休前任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

敬一丹的母亲名叫韩殿云,曾在省公安厅工作。敬一丹上面有个姐姐名叫敬海燕,下面有两个弟弟,姐弟4人都相差3岁。

小时候,敬一丹最深的印象就是,晚饭后父母在灯下看书,姐姐在一旁写作业,她负责哄两个弟弟睡觉。屋子里很安静,只有她和两个弟弟偶尔说几句话。

家里有一台老式收音机,父母早晨都有听新闻的习惯。每天清晨,敬一丹都是听着新闻起床、洗漱、吃早餐,潜移默化中,她练出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刚上小学一、二年级,敬一丹就成了朗诵课文的小能手,她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速和节奏感都很好。每次朗读完毕,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小时候的敬一丹

很多小孩子就盼着学校放假,而敬一丹恰恰相反,每到寒假暑假,她就盼着假期早点过去,尽快重返学校,因为她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整个小学阶段,敬一丹的学习成绩始终在全年级名列前茅。

1968年,13岁的敬一丹小学毕业了,以优异成绩考入当地一所重点中学。然而特殊年代里受运动冲击,那所中学的课桌、门窗、桌椅都被砸坏了,开学遥遥无期,敬一丹心里很难过。

这时敬一丹的父母均遭受不公正待遇,父亲被派到呼兰县军管会参加学习班,母亲被下放到黑龙江省黑河市北安县农村劳动,16岁的姐姐去了密山县农村插队。

如此一来,家里只剩下敬一丹和两个弟弟,及姥姥姥爷。

敬一丹(后左)与父母、奶奶、姐姐和两个弟弟

这年11月18日,敬一丹接到通知去学校报到,她很开心。可过去一看,校园里依然一片狼藉,校门贴着一张公告,一个星期后才能正式开学。

天气阴沉沉的,飘着小雪花,敬一丹失望地回家了。

她一进门顿时惊呆了,只见几个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她家翻箱倒柜,进行搜查。其中一个人敬一丹认识,她是母亲的同事,直觉告诉她:母亲出事了。

写字台的抽屉里有敬一丹的日记本,那时她觉得日记是自己的隐私,别人没有权利翻看。她取出来,打算藏在身后。

其中一位叔叔一把夺过来,严肃地对她说:一丹,你不要有抵触情绪。那一刻,敬一丹内心满是恐惧伤心,极度缺乏安全感。

姥爷年事已高,因在那天受到惊吓,落下了摇头的毛病,遭搜查的阴影从此一直伴随敬一丹。

02

敬一丹(左)早期照片

进入初中,敬一丹疯狂爱上了阅读,然而那个年代能读到的书少得可怜。学校旁边就是黑龙江省图书馆,受运动冲击,那里已经多年没有开放了。

每次从图书馆路过,门上都挂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锁。敬一丹非常好奇:图书馆里什么样?里面会有哪些书?

几个月后机会来了,省图书馆整理图书,要从学校找几名义工。敬一丹有幸第一次走进了图书馆,被分在了社科组。

一进去她惊呆了,从地面到屋顶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籍,里面有《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红与黑》《巴尔扎克全集》等等。

敬一丹一颗心砰砰直跳:天呀,这不都是禁书吗?里面都写了些什么?

敬一丹(左)与姐姐敬海燕

当时在图书馆做义工有一项福利,那就是忙碌一天后,可以选几本书带回家阅读,前提是不能告诉任何人。

敬一丹将那些书带回家,如饥似渴地阅读。翻开书本,她仿佛就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再也舍不得放下。姥姥催她休息时,她一看表经常是凌晨一两点了。

1972年,敬一丹高中毕业了,此时高考已经被取消,她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这年夏天,她响应号召来到黑龙江省通河县清河镇清河林业局一处林场插队。

知青劳动场景

这里位于小兴安岭腹地,是一个新开的林场,周围没有任何基础设施,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他们要盖房子、修路、种菜、植树。

敬一丹最开始的工作就是修路,她像男知青一样搬石头、砍树、筑路基,每天下了工身体累得像散了架,连走路都踉踉跄跄。但敬一丹很坚强,从不喊一声累。

晚上他们吃馒头就着没有油的萝卜汤,吃饭时大家有说有笑,非常开心。

当时林场还不通电,晚上照明就点柴油灯,敬一丹喜欢在灯下看书、做笔记,第二天她的鼻孔、眼窝全被熏黑了。

女生宿舍位于道路尽头,周围全是灌木、树林,经常有刺猬、蛇等“不速之客”光临。刚开始,敬一丹和众姐妹看到它们很害怕,后来习惯了,大家拿起扫把将它们扫出去,说说笑笑后继续睡觉。

敬一丹(右)

半年后林场成立广播站,敬一丹嗓音清亮、圆润,在中学时就当过学校广播员。在大家推选下,敬一丹又成了林场的广播员。

这是敬一丹最喜欢的工作,两部高音喇叭,一台扩音器安装就位后,她当天就上岗了。

敬一丹每天早晨给大家读新闻,播放样板戏,转播收音机里重要的时事要闻。

在广播站的抽屉里,还放着几十张薄膜唱片,那些都是敬一丹回哈尔滨探亲时买回的。敬一丹将它们视如珍宝,排放得整整齐齐,没有丝毫的折痕、污损。

劳动间歇,经常有人拍门:小敬,放一段《智取威虎山》;敬姐,播两首手风琴独奏……几分钟后,寂静的山林里就会回荡相应的节目。能用声音介绍大山外的世界,用音乐帮大家缓解劳动的疲劳,敬一丹觉得自己的每一天都非常有意义。

03

两年后,因为工作出色,敬一丹从林场广播站被调到林业局广播站。到这里后她更忙了,敬一丹经常赶着马拉的爬犁,去下面的林场采访,第二天就要在林业局广播站播出采访稿。

因为喜欢写作、播音,所有的苦在敬一丹眼里都算不了啥。

敬一丹

小兴安岭的的冬天奇冷无比,最低气温经常零下三、四十度。从外面采访冒雪归来,敬一丹整个人都被冻僵了,但她毫不在意。

稍稍暖和后,她守着旺旺的炉火在灯下写稿,灵感迭出,物我两忘,一串串流畅的文字从笔尖流出,她觉得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1976年,敬一丹的人生被改写了。这年夏天,清河镇林业局争取到一个上大学的名额,因敬一丹表现突出,被单位推荐到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读书。

4年多的知青生活画上了句号,但敬一丹的青春和激情留在了林场,她在苦难和艰辛中得到历练。多年后再回顾那段生活,敬一丹觉得那是自己一生的财富。

敬一丹母校前留影

进入大学后,敬一丹立马感受到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差距,他们很多人是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在发音基础、即兴口播方面有着扎实的基础。

敬一丹谦虚好学,经常抱着书本向同学中的“高人”请教。第一次考试,班主任陆茜竟然给了她一个“优”。连敬一丹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陆老师对她说:虽然你的基础差,但你播音时懂得根据稿件内容调动感情,节奏感把控很好,这是非常难得的。一句话提升了敬一丹的自信,此后她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3年后,敬一丹毕业了,被分配到黑龙江省人民广播电台当了一名播音员。

此时敬一丹的父母都恢复了名誉,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女儿终于回到身边工作,一家人终于团圆了,敬毓嵩和妻子韩殿云格外开心,但他们还有一件事放心不下,那就是敬一丹的个人问题。

敬一丹的母亲

此时敬一丹已经24岁了,婚恋问题迫在眉睫。后经好心人撮合下,1979年秋天,一个名叫王梓木的小伙走进了敬一丹的生活。

王梓木比敬一丹大两岁,1953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木兰县一个干部家庭。他与敬一丹经历颇为相似,初中毕业后王梓木被安排到黑龙江省柳河县五七干校当知青。

几年间,王梓木种地、盖房子、打井、喂猪各种活都干过,还在深山里养过蜜蜂。他积极上进,踏实好学,养蜂期间研读了《世界通史》及大量的马列主义理论著作。

从吉林大学经济系毕业后,王梓木进入黑龙江省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当讲师。

了解到王梓木这些情况,还没见面敬一丹就对他产生了兴趣。得知党校第二天有王梓木的课,敬一丹决定来一次“微服私访”。

04

青年王梓木

次日,敬一丹一番打扮,抱着书本混进了王梓木的课堂。只见讲台上的王梓木身材挺拔,五官俊朗,非常善于调节课堂氛围,一手板书更是潇洒流畅。敬一丹一下子就在心里接纳了对方。

不久,敬一丹与王梓木在美丽的松花江畔正式见面了。王梓木望着她,愣愣地说:你好面熟,咱们是不是在哪里见过?

敬一丹笑看:那是自然,我还做过你的学生呢。接着她讲述了去党校听课的事,王梓木被逗笑了。

王梓木眼里的敬一丹端庄优雅,落落大方,是个少见的好女孩,初次见面两人就确定了恋爱关系。

青年敬一丹与王梓木

80年代是一个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的年代。那时的爱情很纯很真,敬一丹与王梓木一起在路灯下背单词,星期天他们带着面包、白开水结伴去图书馆查资料、上自习。一次次接触下来,两人的感情越来越深。

1981年9月20日,敬一丹与王梓木在哈尔滨幸福完婚。敬毓嵩和妻子的心彻底踏实下来。

在事业上,王梓木有更高的目标,也就在这一年,他成功考取了中央党校首届研究生。

刚刚结婚,就要两地分居,敬一丹和王梓木心中都有难言的苦涩。为与丈夫在北京“会师”,敬一丹利用业余时间在考研路上冲刺。

经过一年拼搏,1983年敬一丹终于如愿考上了母校北京广播学院的研究生。接到录取通知,敬一丹激动地给丈夫打电话报喜,王梓木也欣喜兴奋不已。

敬一丹

一对有情人终于在北京团聚了,但敬一丹周一到周六都有课,王梓木整天也有忙不完的课题。况且两人的学校相距30多公里,见一次面他们要穿越整个北京城。

敬一丹与王梓木经常只在星期天下午短暂团聚一下,然后又各忙各的。

1985年,敬一丹怀孕了,此时王梓木已经毕业,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工作。他时刻牵挂妻子,每天敬一丹下了课,他就用自行车将妻子接回家。

通常这时天色已晚,王梓木不敢骑车,生怕妻子有什么意外,就用自行车推着妻子回家。他的步子很稳,因为王梓木知道,他载的是自己最美好希望与寄托。

1986年,敬一丹在北京诞下女儿王尔晴,此时敬一丹已经31岁,王梓木也33岁了,他们都被幸福与激动包裹。

敬一丹主持《焦点访谈》

敬一丹研究生毕业后,事业一片坦途,她在母校教了两年书后,于1988年正式入驻央视。敬一丹先后主持过《一丹话题》《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栏目,深受观众欢迎。

镜头前的敬一丹留着齐耳短发,她大气沉稳,态度亲切,从容温和,播报重大新闻、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到举重若轻,最大限度拉近观众的距离。

正因为如此,敬一丹成为亿万观众心中的“国民大姐”,连续三届荣获播音主持届最高荣誉“金话筒奖”,她成为业内标杆性人物。

05

王梓木为妻子送上真诚的祝福,他自己也加快了拼搏的步伐。1996年,他辞去工作下海经商,注册成立了华泰保险公司。创业之初,工作千头万绪,王梓木经常忙到深夜才回家。

无论丈夫回来多晚,敬一丹都在家里留一盏灯,她在灯下看书、写论文等王梓木回来。走进小区,看到家里温暖的灯火,王梓木的心就是暖的,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敬一丹与白岩松

王梓木

与中青年相关联的词通常是:年富力强、精力旺盛、成绩荣誉、鲜花掌声。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里,敬一丹除了在央视主持节目,还先后出版了《话筒前》《一丹随笔》《声音》《我遇到你》等7本文集,同样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王梓木的身后也是一连串的金色脚印,他大胆探索、恪尽职守,为公司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并荣获首届“杰出社会企业家”奖。

人在顺境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转眼到了2015年,这年4月底60岁的敬一丹退休了。当她收拾好个人物品,离开央视办公大楼时,内心涌上复杂情愫,感触良多。

那天王梓木开车来接她,上车前,回望一眼办公室的窗户,敬一丹落下依依惜别的泪水。

敬一丹

因拼搏大半生,忙碌大半生,敬一丹始终无法适应退休后的生活。早饭后,她还会习惯性地背起包准备匆匆上班。王梓木对她说:你干嘛去,现在已经退休了。

丈夫一句话让敬一丹无限伤感。退休后她的世界一下子空了,敬一丹没了人生目标,感觉过每一分钟都是虚度光阴。

因整天受负面情绪困扰,敬一丹食欲不振,几乎夜夜失眠。以前她设想过退休后的各种生活:背起背包,去各地旅游;约上老友定期聚会;发展一两项个人爱好充实自己的人生。

然而真到了这一天,敬一丹什么兴趣也提不起来,整个人蔫蔫的。此时女儿王尔晴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搬出去另过。白天丈夫上班去了,家里只剩下敬一丹一个人。

她收拾完家务,独自坐在沙发上发呆。中午一点胃口也没有,连午饭也懒得做,吃完半个苹果,敬一丹想午睡却怎么也睡不着。

敬一丹与丈夫王梓木

两个月后,敬一丹竟然瘦了10多斤。最开始,王梓木以为敬一丹身体出了状况,陪她去医院检查,结果显示一切正常,没有器质性病变。

王梓木通过咨询医生,得知妻子这是退休综合征。对方告诉他:退休是人生重大的转折点,有些人无法适应,变得无所适从,整个人变得情绪消沉,感情脆弱。家人要及时干预,否则有些人会患上抑郁症。

王梓木那一刻突然理解了妻子,为没能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感到羞愧。

当时王梓木是公司的董事长兼CEO,属于他的个人时间不多。于是他发动女儿王尔晴一起来陪伴温暖敬一丹。

从父亲那里了解到妈妈的情况,王尔晴非常心疼妈妈。只要有时间,她就过来陪伴敬一丹,与她聊天,缓解她的负面情绪。

王尔晴

敬一丹探访老红军

此时王尔晴是一家公益机构的高级私募经理,经常去各地从事公益慈善活动。为让妈妈走出家门,此后王尔晴出差经常带上妈妈,让敬一丹与贫困山区的孩子互动,陪妈妈一起走访弱势群体。

敬一丹本就有一颗善良悲悯的心,她经常自掏腰包给留守孩子买衣服、学习用品和玩具,给孤寡老人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须品。

能为弱势群体尽一份力,能被他们需要,这让敬一丹重新找到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渐渐的她脸上有了笑容。

06

在家的日子里,王梓木提议敬一丹用文字记录曾经的插队生活,及当工农兵大学的美好过往。是呀人生阅历就是宝贵财富,敬一丹同意了。

敬一丹

王梓木陪伴敬一丹故地重游

此后敬一丹家经常上演这样一幕,温暖的灯光下,敬一丹在电脑前用文字与过往握手。王梓木帮她收集相关资料,讲述自己的插队、求学的经历,与妻子一起重温跌宕起伏的70年代。

有时夫妻俩记忆都出现断层,一时想不起曾经的人和事,王梓木就陪着妻子一起参加知青聚会,大家共同叙旧,积极为敬一丹提供素材。

2016年,敬一丹还在丈夫和女儿的陪伴下,重返当年插队的清河镇林场。40年过去了,那里山河依旧,林木更加葱茏。故地重游,敬一丹感慨良多,收获多多。

在丈夫和女儿帮助下,敬一丹用了大半年时间,完成了书稿《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

在亲情温暖下,敬一丹生活充实,精神愉悦,她没有时间抑郁,退休后的种种不适,渐渐渐渐被忙碌击退。

敬一丹主持《谢谢了,我的家》

2017年12月底,央视推出大型家庭文化传承类节目《谢谢了,我的家》,相关领导考虑到敬一丹知性沉稳、阅历丰富、有着深厚的播音主持情怀,决定返聘她当主持人。

接到通知,敬一丹向丈夫和女儿征求意见,两人极力支持重新复出。

敬一丹认真对待每一期节目,录制《谢谢了,我的家》时,投入了全部的感情,将节目做得既有深度,又温馨感人。全国观众在一个个家庭故事中,在欢笑和泪水感悟人生、启迪人生。

《谢谢了,我的家》一经播出,收视率稳步上升,很快成了央视的名牌栏目。

就在这时,敬一丹年近9旬的母亲被查出了癌症,父亲也年事已高,无法照顾老伴。敬一丹一边主持节目,一边频繁赶赴哈尔滨,照顾年迈的双亲。

敬一丹与母亲

毕竟敬一丹也开始步入老年,精力和体力不如从前。这时还是王梓木和女儿帮她分忧,替她在双亲跟前尽孝。

2019年4月27日,敬一丹64岁生日这天,她的母亲走完了90岁的人生。

2021年1月23日,敬一丹的父亲敬毓嵩追随老伴而去,享年95岁。

在双亲的人生尽头,敬一丹分身乏术,王梓木和女儿积极帮她分担压力,他们轮流在病床边照顾老人,让两位老人在人生终点没有遗憾和痛苦,走得很安详。

敬一丹近照

到2022年11月,敬一丹已经67岁,回首过往:她觉得自己的知青岁月是一笔宝贵财富,她在林场艰苦的劳动中磨练了意志。吃过插队的苦,生活中再也没有什么苦能吓倒她。

敬一丹认为:今生能与丈夫王梓木牵手,是人生的最大幸运,女儿王尔晴是她的贴心小棉袄。在自己退休后的人生低谷期,幸亏有他们相伴!

今后敬一丹会珍惜每一天,会主持好每一期节目,以回馈深爱她的观众,回馈深爱她的丈夫和女儿!

原创不易,敬请点赞关注!

-END-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