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代表作还高高在上,褪去光环后,“毒舌”导师们该何去何从?

“李宇春会唱歌吗?一定不会唱歌。”

凭着一首《无所谓》走红的杨坤,曾很认真地点评过李宇春。

“她参加个节目就红了,我就是想不明白。”

杨坤的话说得很犀利,但真正的问题是,他凭什么点评别人呢?

张学友曾经公开说过,某一档音乐节目的评委:“都不知道听不听得懂”。

“我自己是歌手,我唱歌的时候,为什么要让他们去说?”

虽然张学友的话代表了大部分资深歌手的心声。

但在现实里,很多歌手都在舞台上经历过被“不懂”的人(老师、导师、评委、点评人、合伙人等等)点评甚至淘汰的经历。

比如周传雄和孟美岐。

周传雄,53岁,资深音乐人,歌手。

他的歌比他的人有名。

即使你不知道他,也一定在某个百无聊赖的午后听过他的歌。

他当打之年转去做幕后,年纪渐长又出来做歌手。

写了个歌,不会营销,多年后才发现自己的歌曾经那么红。

想在崛起时,罹患重病。

治好了,形销骨立,人设难立。

他似乎每一步都走得慢了一点。

当52岁的他站在《天赐的声音》的舞台上时,对面坐了四位音乐人,其中就有比他小近乎30岁的孟美岐。

在台下,孟美岐翘着二郎腿,吃着东西看着周传雄。

最后,做出了不选择周传雄的决定。

节目还没完,孟美岐就被网友群嘲成筛子。

爱豆出道,短短几年,孟美岐靠着粉丝和营销顺利跻身顶级偶像。


除了脸和身材之外,她似乎没有特别优秀的作品。

她的态度、水平、资历,让人对她看似“导师”的身份,提出了质疑。

“她凭什么呢?”

尽管后来节目方再三申明,她不是导师,只是选择合伙人。

但依然难平众怒:“一个几乎没有音乐作品的人,凭什么坐在音乐类节目的选择台上,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点评去选择比她优秀的专业人士。”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半瓶子水的导师,在舞台上指指点点,出了不少贻笑大方的事。

01、导师的流量密码

随着综艺节目的兴起,各色节目上除了节目参与者,又多了一个必须的角色——导师。

这方面第一人应该是说乐嘉。

2010年,《非诚勿扰》开播。

乐嘉和孟非两个光头也由此走上了人生巅峰,孟非的定位是平平无奇的主持。

而“毒舌”则成了乐嘉的表情。

乐嘉面对台上新人,言辞犀利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

比如,一位女嘉宾将男士分等级,乐嘉听了有些不平,就开始调侃她。

先是问,你是什么货色。

最后,顺着女嘉宾的话,说道:“哎呀,你还是A+的货色,看不出来。”

当然,很多时候,这些女嘉宾的价值观也让观众反感,因此他的这种毒舌和调侃效果很好。

有了乐嘉之后,这类主持人流行了起来。

涂磊就是其中一位。

他在自己主持的情感类节目《爱情保卫战》里,始终保持了苦大仇深的样子。

也会在节目现场,忽然对着导演咆哮,:“我让你说话了吗?”

如此三番,他的名气在短时间内暴涨。

之后,他虽然离开,但节目的继承者们,依旧是这个风格。

这些导师们,每个人腿上都放着提词本,在现场滔滔不绝,一个比一个犀利。

当然,涂磊也将这种风格带到了《非你莫属》中,他面对求职者,言辞刻薄。

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求职者53岁,他就在年龄上做文章,说别人没有自知之明。

最后,气的求职者浑身哆嗦,奋而下台。

求职者说,我费了很多心思做这个,他反唇相讥:“你花了心思的东西不一定要有价值。”

不论口碑如何,他确实是掌握了流量密码。

成为了著名节目主持人。

总之“毒舌”似乎成为了主持人们博出位的密码。

02、水平参差不齐的导师们

随着各类真人秀和综艺节目的兴起,导师们正式成了节目中的一部分。

有些毒舌,还算得上言之有物。

章子怡质问:“演员这个职业难道是很低级的一个职业吗?”

郝蕾说演员装嫩不可取。

“你四十多岁演少女,那让人家真少女怎么办?”

李成儒在综艺中,质疑郭敬明的审美,连连吐槽:“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虽然刻薄,也算有理有据。

但还有很多所谓的导师,要么是跨界来凑热闹,要么自己本身就学艺不精,要么是为了博出位。

夸夸其谈,信口雌黄,让人见之生厌。

歌手柯以敏,年轻时候也曾唱过几首不错的歌。

但会唱歌不一定就有资格当导师。

当选手说紧张的时候,她却说:“不要装了。”

选手唱完,她说:“我在广州看到一个选手比你唱的好十倍,你就是个P。”

学员开唱之前说感冒了,她大手一挥:“你不要唱了。”

选手的表现不好,她扯着嗓子说:“你有没有照过镜子,你适合唱歌吗?”

有同行质疑她:“你是要骂到他们今生都无法面对此事吗?”

她干脆表示:“我不想和你沟通。”

柯以敏的嗓子不错,但她并不是为合格的导师。

她对选手丝毫没有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的只是嘲讽。

事后,她曾抱怨过节目组。

因为节目组曾答应会把这些骂人的片段剪掉,但最后还是播出了一部分。

可她没意识到的是,这件事的根本是在于她没有实力给选手做正确的点评。

只想靠毒舌博出位啊。

同样的,还有鞠婧祎。

做为偶像,她最出色的作品是自己。

尤其是她的容貌,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但除此之外,她在传统戏曲和舞蹈上的功底,实在乏善可陈。

可在担任“国风美少年”的评委时,她大胆开麦,用自己想象中的标准来评级选手。

导致评论区画风有些一面倒。

在评价一位歌唱得几乎要走调的选手。

她用形容词写了一篇小作文,音高、音准、音色机会都没有提。

说的都是“我感觉。”

在面对另一位选手时,其他评委都指出该选手的发声有问题。

风格完全不对。

而她就是表示:我不管,你们是专业的,但就是不能用专业的要求去要求别人。

不能要求选手和你们一样好。

反正感动我了,我觉得就是好。

也是只字未提作品本身,有的只是撒娇卖萌和“我感觉”。

不知道她去这个节目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当然,如果只作为偶像,她自己算是及格。

其实不仅是他们,就是这行的始祖乐嘉,在专业领域也算不上太精深。

乐嘉销售出生,做过讲师。

但他身上的标签是“性感色彩分析”学创始人。

按常理,他应该分析选手的心理,给予指导。

但他在各类节目里,从始至终,都呈现出了表演型人格。

在很多时候,他甚至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014年《超级先生》现场,他企图亲吻谢娜。

即使谢娜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抗拒。

在2015年的《超级演说家》里,他做的没分寸的事更多。

和女学员没有分寸的搂搂抱抱。

在节目现场喝酒,醉到失态。

对鲁豫吼:“闭嘴”。

让窦文涛:“滚开”。

用性别攻击金星。

甚至在访谈中直接表达对电视台的不满。

被她逼得忍无可忍的金星终于忍无可忍:“他不是真性情,他是撒狗血”。

作为情感专家,他自己的情感生活一塌糊涂。

结婚3次,每次都一地鸡毛。

作为心理学家,在个人的情绪上经常失控。

与人交流和交往都不能顺利进行。

这样的他,坐在椅子上,指点江山,点拨人性,是没有可信度的。

当然,还不仅仅是他们。

随着节目类型的多样化,导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他们的作用不仅有指导,点评、还有参与。

因此,导师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

在某种程度上,导师们的选择甚至可以决定整个节目的品质。

03、导师们该何去何从?

从2018年后选秀时代开始,导师就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现象。

一种咖位越来越大,资历越来越深。

陈凯歌这样的资深人士都出现在综艺节目中。

但因为理念和表达方式的问题,他并没有受到一致称赞。

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被拉下了神坛。

另一种趋势则是导师越来越年轻。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开始,部分00后甚至05后都已经进入到导师行列中来。

很多导师的年纪甚至还不如参赛选手大。

导师和学员甚至可以作为业务搭档。

《明日之子》的参赛年纪不得大于22岁。

而导师孟美岐参加这档节目的时候也才刚结束自己的选秀生涯多久。

甚至连年纪都没有超标。

她在成为导师时候,质疑声不断。

这种质疑在她面对周传雄的时候也出现了。

当然她也不是第一位因为资历受到质疑的导师。

艺人参加综艺节目当导师,是增加曝光度、彰显专业素质,增加经济收入极好的方式。

操作的好,还能增加节目的可看性。

但操作不好,也容易对艺人的口碑形成反噬。

那么什么是好的操作呢?

首先是专业。

以《这就是街舞》为例。

导师王一博1997年出生,张艺兴的年纪也只有31岁。

论资历,都不算太深。

但作为一档舞蹈类节目的常驻嘉宾和导师,他们并没有受到太多的质疑。

原因无他,他们的舞蹈功底有目共睹,在新一代艺人中属于佼佼者。

他们有资格和能力担任这一职务。

如果当初,坐在孟美岐位置的是音乐教父李宗盛,他和周传雄对话,大家的感觉是不是会好一些。

说到底,那个位置的第一要求就是专业性。

其次,要学习尊重。

不能因为自己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就傲慢无礼甚至狂妄自大。

还是回到《这就是街舞》曾经担任过队长的钟汉良接近50岁了。

不仅舞姿依旧潇洒,在为人处世上,和年轻人毫无二致。

完全没有刚愎自用,倚老卖老。

效果也很好。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节目组在选择导师等类似角色的时候,不能流量至上。

诚然,有流量大,话题度高的艺人会给节目带来初始的话题量。

但节目除了收视之外还有口碑。

用节目争议能拉高一期收视率,但没办法维持长久的热度。

从以前到现在,但凡能长久做下去的节目。

综艺也好,真人秀也好,靠的都是扎扎实实的内容而不是噱头。

所以,让导师的选择回归初心。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诚恳、踏实、专业、推陈出新,这才是节目的立身之本。

也是导师们的康庄大道。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