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糟蹋红楼梦了,芒果台这档综艺彻底红了

芒果台最近这档综艺是彻底红了,


全靠观众的“骂声”,红的发黑。


豆瓣上评分原本在8.5徘徊,红楼梦主题这一期一播出,直接跌至6.2


“别糟蹋红楼梦了。”

“忍无可忍!节目组道歉。”

“真真气死人。”



怎么回事?


其实芒果台的出发点是好的,


因为现在很少人可以沉下心来重温经典书籍,


于是他们制造了一期研习古典美学,

传统文化为目的的综艺——《美好年华研习社》


将文化经典以新颖的综艺节目的方式再次呈现出来,



单看节目截图,演员在服饰装扮较为精致,符合人物性情,


和观众的评论反差有些大,让我不由自主地点开这期的视频探究原因。


结果看完后,我只想说:当真侮辱红楼梦


01



提笔写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样豪放词的宝钗,


在这里被浅薄的概括成了“长得动人”,仅从容貌,来判定了宝钗的本质。


当然,“ 面如银盘,眼若流珠”的宝钗容貌自然不差,


但宝钗的动人之处,多在于她的“无情”,

即对事物可以理性的看待,这是一种理性、中庸之美。


正如曹公说她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以及她的别号“蘅芜君”,


这就说明,曹公在塑造宝钗时,更多是说到了宝钗的性情,而绝不是仅仅停留在容貌这一表层



这还不算完,


具有理事之才的凤姐,被塑造成了斤斤计较,毫无一点成算的市井小民。


原著中对凤姐的描述是”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威不露不是无能狂怒,更不是摇头晃脑



特别是她提到大观园的开销的时候,


张牙舞爪的样子都要把簪子甩飞了。


凤姐泼辣,但绝不是这样单纯的虚浮张狂。


最可气的是对林黛玉的刻画,


伶牙俐齿,聪慧过人的林妹妹,在这里成了只会嫉妒宝钗的小心眼女孩


“我就是心眼小,我就嫉妒过薛宝钗好几次。”


“嫉妒”这一词出自林妹妹之口,狭隘,可笑。


如果说林妹妹对宝姐姐有别样的情感,


那也只是看宝姐姐有母亲、哥哥,自叹自己身世飘零寄人篱下,


最多是羡慕而已,何来的嫉妒



而提及黛玉葬花,


柳湘莲邪魅一笑:“什么黛玉葬花,还不是演给咱宝玉看的。”

这样的谄媚之言放在黛玉身上,真是要把我气死过去。

02


到这里我已经看不下去了,


虽说我不是一等一的红迷,但对于红楼,大学里也是有一定的研读。


这些对白让我看到的不是经典,而是对经典的恶行解读


曹公所著的《红楼梦》,它突破传统观念,尊重女性,

批判儒学糟粕,是传统美学的集大成者,对于角色的刻画描摹都至情至性。



而《美好年华研习社》这一期的红楼,


我只看到对女性的不尊重,和对传统父权糟粕的推崇。

借当代台词来侮辱女性,与原著的理念背道而驰。

从编者到表演者,都没有真正的走进人物的内心,对性情和情绪的揣摩也很表面。


用黛玉的话说:“我成了替爷们儿解闷的了。



都说好的演员和角色之间,是互相成就的,

了解演的人物性情是首要条件,若想将经典重现,

必须从内心认知到,自己就是从书中走出去的那个人


03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起87版红楼梦了,



多少人和我一样,一提起林黛玉,会自动带入陈晓旭,


一提起王熙凤,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邓婕,


一提起贾宝玉,想起来的就是欧阳奋强……


87版《红楼梦》当年开播,在国内外反响巨大,


对于《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普及,也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红学者也这样评价:


无论是从人物刻画,场景布置,礼仪还原,这都是最接近书本的一部。”


它得到的褒扬和付出的汗水是成正比的。


从构思,选角到开机拍摄,都是严谨至甚。


光是选角一事,就花费了一整年时间,


为了能找到最合适的演员,


导演王扶林坚持不用明星艺人,而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海选



他们租了一间房子,专门收来自全国各地成百上千的自荐信。


王扶林说:“我要寻找的不是演员,

而是那些二百年前生活在曹雪芹书里的公子小姐的“转世真身。


但人海茫茫,找寻到性情气质都满意的人,谈何容易?


尤其是灵魂人物黛玉,王导演见过众多面试者,还是没有达到十分的满意,


直到看到陈晓旭。



在她投递的自荐信里面,只有一张照片和一首小诗。


那一年,她18岁,照片上的她,


略带忧郁的眼神,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在自荐照片后面的附上一首自己创作的小诗——《我是一朵柳絮》


“我是一朵柳絮,长在美丽的春天里,

因为父母过早的把我抛弃,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我是一朵柳絮,不要问我家在哪里,

愿春风把我吹到天涯海角,

我要给大海的角落送去春的消息。”



文风带着淡淡的忧愁,却也向往着自由,


与黛玉的判词“堪怜咏絮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剧组立刻给到了陈晓旭面试的回复,去到北京,


她身上天生就有黛玉“弱柳扶风”的气质,被导演相中,一举拿下林黛玉这一角色。


而饰演薛宝钗的张莉的选角敲定,就有些戏剧性了。



当时的张莉,是个文艺兵,本来是陪老师的女儿来试镜的。


试完镜,她们正准备离开,却被副导演叫住了,觉得她举手投足间有种古典美,


结果她的朋友以落选告终,而她自己进了剧组。


一开始并未装扮,所以剧组暂定她出演紫鹃,


当她装扮完去试镜的时,大家都被惊艳到了



面前的人“面如银盘,眼若流珠”,仿佛从书中走出来的一样。


大家心想:“这不就是那个温婉知性,端庄大方的宝钗吗?


就这样,张莉从陪朋友试镜,到被选上饰演丫鬟紫鹃,最终却演成了主角


可谓应上了那一句:“命里有时终须有”。



其实当时最头疼的是宝玉的人选,数以万计的人来面试,就是没有合适的人。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推荐了欧阳奋强,


而欧阳奋强压根没想过自己可以入选,就穿着一双拖鞋去了


来到现场,发现其他候选人都是精心打扮,就他最“土”,便对自己更加没信心了。


可就是这个“最土”的小伙子,

拿下了这个最重要的角色


而为了更好地诠释好面若满月的宝玉,欧阳奋强甚至还专门为宝玉这一角色,


成为了中国电视剧史上第一个公费整容的演员——将硅胶注入下巴里。


但因当时的技术条件不好,以至于现在,欧阳奋强的下巴在阴雨天时仍会隐痛。


04

在其他演员陆陆续续地挑选完毕后,王导演将他们带到圆明园开始培训。


为了更好地演绎出书中的人物,


导演决定让他们过一遍红楼梦里面的人生



那个年代,为了拍好《红楼梦》,不辱没这一经典作品,剧组从上到下都很较真。


开拍之初,就找到了周汝昌这样的权威红学专家做顾问,把关每一处细节。

更有沈从文,曹禺等文学大家坐阵。


他们给年轻的演员们讲解原著,帮她们更好地理解角色为了拍好这部剧,


他们将自己的研究与观点注于剧本之上。


即使是抬轿子需要几个人,都仔细思量考证。



受训的演员们从阅读原著起,琴棋书画,连步伐姿态都要学,


每天早起,先列队锻炼身体,日常半军事化管理,因为妆造和当时的审美有所出入,


女孩们只好把眉毛拔光来画眉,发型也用的是自己的头发进行改造……


在长期的沉浸式体验和培训中,每个人都渐渐与角色融为一体。

以致后来我们在电视剧中发现,即便是出场几次的配角,

都仿佛在那个角色里过了很久的日子


05



不知是因为入戏太深,

还是长达三年的角色扮演,学习名著,潜移默化了演员的个性和思想


现实中的他们,生活和命运,和剧中的轨迹竟然十分的相似,他们似乎被封印在了角色框架里。



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在结束了剧组拍摄后,和男友进了广告业,


但好景不长,在商业成功后,她查出得了乳腺癌


疾病的折磨,和自身性格所致,她越来越喜欢一种清净、自然的生活,


拒绝了治疗决定在长春百国兴隆寺落发出家,不久后,抱病而终。


2007年,年仅42岁的陈晓旭去世。




陈晓旭的一生,如林妹妹一般的,红颜早逝。


在她走后,周汝昌以“花落人亡一怆神,荧屏幻影也成真”,


来纪念陈晓旭和林黛玉的相逢。


人生如梦似幻,她的一生,

如使命般与《红楼梦》偶然相遇,

在走出大观园数十年后,

又经过疾病和出家,重新返回了那场大梦里


而宝钗的扮演者张莉,对于个人认知和人生规划十分的清晰。


拍戏结束后,远赴加拿大留学,便进军房地产行业,做得风生水起,


正应了那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但情感上至今还是孤身一人,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宝玉,

恍若独守空闺房的宝钗。


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中年丧子,一夜白头,


想起原著里,结尾时行走在雪地里的贾宝玉,


“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妙玉的扮演者姬玉更是宿命一般,



书里的妙玉的戏份虽然不多,但一出场就来头不小。


因为身体原因,妙玉出身高贵却仍旧出家修行。


而妙玉的扮演者,原本名为姬培杰,后来因为过于喜爱这个角色改名为姬玉


离开妙玉这一角色后,更是一直在弘扬佛教文化,最后成为一名一心念佛的佛家弟子。



贾瑞的扮演者马广儒,一生放荡不羁且染上酗酒恶习,


年仅32岁暴病身亡,与在剧中第六集出现的短命的贾瑞,如出一辙……


书里,剧里,他们是大观园里的人,


人生里,演员和《红楼梦》相关的生和死,没有止息。


好在那些生命和精魂,幸运地以另一种形式,

留在了陈旧但又常新的影像中


甚至有人说87版红楼梦就是一个魔咒,禁锢着这群演员的人生。


06



其实我并不赞同玄学的说法,


王扶林导演在选角的时候便说过:“我要寻找的不是演员,而是那些二百年前生活在曹雪芹书里的公子小姐的“转世真身。”


他将气质和性格放在第一位,演技放在第二位。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性格本身就是与角色有相通之处。


王扶林导演不仅找的是相貌,神态像的,

更通过培训班期间,朝夕相处的观察,找的是对应角色性格相像的演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性情是相仿的。


而且,拍摄时,大部分演员在十八九岁,三年的浸泡在角色中,


会入戏太深,难免影响自己以后的价值观和性情。



进而导致从“有些相似”到愈来愈像,直至水乳交融,难分戏内戏外


他们就像从《红楼梦》中的人物穿越到现代,只是性情未变。


一首《好了歌》,一段词说尽人生百态,聊尽聚散无常。


红尘凡事的那些事,都被它写的差不多了。

既然是一个人的世间总谱,剧中人也难逃这凡尘俗世。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正是这些优秀演员的投入,才有如此巨作的产出。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


在风雨飘摇的末代王朝中,一群风情各异的女性在大观园中挥洒爱恨,《红楼梦》一书写尽了千年来女子的悲欢,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因为它本身就有超越时代的视野。


而87版《红楼梦》将经典尽可能的重现了经典,它从筹拍到杀青,前前后后耗时5年。


时间线如此之长,放到现在几乎是不可能的了,想到之前看过一句话:

“我并不觉得骄傲,

因为我以为87版《红楼梦》只是中国电视剧的一个起点,

没想到,它竟然是最后的巅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不甚唏嘘。



当时的拍摄条件非常有限,

却拍出了永恒的经典,可见硬件条件并不是托词。

再反观现在的红楼梦翻拍,先不说是否太过浅薄,

是已经颠覆了这份经典传达的理念,注入了太多现代流行语和臆想,毁了经典。


《红楼梦》包罗万象,深不可测,


前有老一辈的艺术家为之奉献一生,后有无数学者深挖钻研,


面对这样的可敬的经典作品,唯有以诚相待,认真研读,才可略获得微末成就,

若以流于表象的理解,博眼球的方式翻拍呈现,

当真是泯灭了其价值。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