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走向下坡路的春晚该何去何从?

春晚作为全国人民在除夕夜的一道最重要大餐,自1983年第一届春晚举办以来,无论从观念上、技术、组织上,或者节目源与演员群体上,都不可能有与之相抗衡的竞争对手。

但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提高,人民生活娱乐方式的极大丰富与视野的不断开阔,多元化娱乐方式相继出现,春晚的权威性与“正统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就程序与内容来说,春晚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而即使是未来未播出的春晚,大家也似乎对春晚内容有了“先知先觉”的预判:

为了00后10后的小朋友就一定会有当下流量明星与网络红人上台表演

为了照顾中老年群体就一定会有传统艺人与演员到位

为了展现民族大团结就一定有穿着各类民族服饰的歌伴舞

为了表示当今中国综合影响力就一定会请来西方歌舞团或个人共贺新春

为了扩大影响力与提高收视率就在全国各地建立分会场

为了引导价值导向就强行感动观众而挤出几滴眼泪

为了和观众互动、调动观众参与到春晚中就配合观众不断的发红包

呜呼哀哉!请告诉我,到底该怎么继续爱你——春晚。

自1983年第一届春晚以来,春晚节目一夜爆火,迅速成为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春晚传播的方式也由最初的通过收音机“听”变成了通过电视机“看”。尤其是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春晚成为了春节的一个传统内容。大年三十晚上的活动由“吃团圆饭、放鞭炮”的1.0版本升级成为“吃团圆饭、看春晚、放鞭炮”的2.0版本。

1983年第一届春晚宣传图

而在春晚节目中,通过相声、小品等节目产生的口头禅、经典语录则成为了许多人这一年的“精神食粮”。

当年的春晚到底有多精彩相信大家有目共睹。随便举个例子,“宫廷玉液酒”的下一句是什么?相信大部分人都能立刻回答:“一百八一杯”。这句台词出自已故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丽蓉老师的春晚代表作《打工奇遇》。

1996年春晚赵丽蓉、巩汉林等主演的小品《打工奇遇》

春晚收视率的不断下降,人们对春晚的质量也是“褒贬不一”。甚至是用“上等鸡肋”这个词来形容现在的春晚:“观之无味,弃之可惜”。如果不是在“万众一心”的台前幕后工作者呕心沥血的拯救下,恐怕连仅存的将春晚当作背景音乐的那一部分观众也早已“弃之如敝履”了。

“鸡肋”一词最先出名与《三国演义》中,杨修只因曹丞相一句“鸡肋”而擅自揣测军政要务,终究将自己的头颅留在撤军之前。只因说道: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杨修就是因为把“鸡肋”分析的透彻而引来杀身之祸

虽说在21世纪的头十年中,在春晚的舞台上,部分小品演员已经出现了“过于夸张”、“用力过猛”等在观众看来较为尴尬现象的苗头,同时,“冷饭热炒”与“旧梗新用”也初露端倪,“强行感动”与“微笑流泪”等节目效果亦开始凸显。

但不得不说,春晚依旧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春节期间最热衷的节目内容,尤其是赵本山的小品,成为了每届春晚最期待的节目之一。

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

2009年春晚《不差钱》中的台词甚至一度在当年的中学生当中爆火:

“作业给我抄一下”!

“没有”。

“这个可以有”。

“这个真没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春晚态度的愈发冷淡却是不争的事实。
许许多多的大V纷纷跳出来列出各类观点来分析评价这一现象,但综合来看,造成春晚遇冷的原因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各类综艺节目多、娱乐项目选择多、节目质量下降严重这三个“老生常谈”的内容。

春晚的幕后工作者们似乎也是很认同这一观点,因此才有了当红流量明星上舞台、“草根”选拔上春晚、引入高科技等针对性手段,以求得夺取春晚收视率的原有阵地。

2019年春晚借深圳展现未来

事实却是,随着春晚收视率的下降,作为年夜饭“背景音乐”的春晚也逐渐开始被抛弃。

春晚“日渐低迷”的真正原因,笔者在此却有着不一样的分析。

据了解,2011年为中国智能手机元年。在电信运营商、手机厂商及渠道商的共同推动下,2011年智能手机在中国开始了全面普及。而春晚的遇冷也就是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的。表面上看来,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似乎确实成为了“压死春晚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2022年9月3日晚8:00,刘德华“把我唱给你听”在抖音直播开唱,最终观看人次超过3.5亿。按当前14亿人口计算,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国人都参与到了这场演唱会中。在线上演唱会完毕后,更是有不计其数的人在朋友圈中表达出“错过了”、“不知道”的遗憾与懊恼。

60岁的刘德华仅仅依靠着《笨小孩》《冰雨》《男人哭吧不是罪》等这样的“俗烂歌曲”大集合就获得了3.5亿人的围观,足见其影响力之深远。当然,这也充分证明了:好的节目永远不会缺观众。

2022年9月3日刘德华抖音线上演唱会

前几年的春晚依旧有着可圈可点的地方,至少还会有人聚在一起吐槽节目内容的无聊与强行感动下的尴尬。

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对这种尴尬表演方式已经不厌其烦。如今的春晚发展历程,更像是进入到了一种死胡同般的怪圈中:我演我的节目,只要方向正确、节目精彩、演员努力,全体工作人员一致认可,这就足够了。

春晚的根本属性就是一场联欢会,为了辞旧迎新、恭贺新春而举办的一场欢聚活动。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春晚的形式正在迅速向新闻联播靠拢,但因其缺乏新闻联播的实效与新颖性,所以缺乏价值吸引力,对中老年观众群体的吸引力下降

与各类娱乐综艺节目相比又显得过于呆板与创新乏力,缺乏趣味性,对中青年观众群体的吸引力下降

邀请颜值担当的当红流量明星,但出场时间段,节目内容时间短,加之手机游戏、电脑网络的广泛普及,又有几个青少年会对春晚感兴趣呢?于是乎,对青少年群体吸引力下降

每年的春晚还有专门为少年儿童准备的节目,但此类节目无非就是找群小朋友穿个当年生肖的卡通造型,根本无法吸引如今“见多识广”的少年儿童,所以,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下降。

看似考虑周全,顾及各方,实则太过全面则显得有些繁杂。

春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与之相对应而产生的精神文明。

2021年,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一步就是推动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如今的春晚诞生于1983年国民刚刚解决温饱不久,即使在内容与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总体来看,其本质与39年前并无太大区别,反而固定了更多僵硬的教条与程序,还有脱离人民群众之嫌。

春晚,虽然已经开始变得有些“鸡肋”了,但更多的是进入了一个发展的瓶颈期,只要潜心修炼、顺和民意,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能够突破结界、越过障碍,重达巅峰状态。

(我是云水飘摇,期待你的喜欢与关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