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想看到什么样的重映片?

4k修复版的《放牛班的春天》正在重映。

票房尚未迈过千万之槛,在当下疲软的电影市场衬得更为凄清。

即使你所在城市的影院正常营业,也不见得比起世界杯直播大伙更愿意去银幕前重温经典。

全网一度因内地重映的定档讯息普天同庆,却见不到相应的市场反馈。

成天叫唤着院线没有好片的那批人,哪怕等到真正的口碑佳作也依然选择按兵不动。

那么是豆瓣排名第15评分高达9.3的《放牛班的春天》过时了吗?不够吸引人了吗?

还是它并不是广大观众心目中所渴望的那种应该在电影院重映的影片?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虽作为今年第一部重映的进口片,也很有可能是今年唯一的进口片重映,好像未能点起大伙在这个寒冬的观影热情。

看似如此,倒不能将《放牛班的春天》的市场遇冷直接盖棺定论为《重映片的冬天》,也不能就此孤证地认为国内电影市场不需要重映片来补充调剂。

电影重映这块蛋糕就这么大,不是每一片都那么诱人。

有的片子分到的份额多一点,自然就有片子分到的少一点。

01 莫以票房论成败

电影重映在国内算不上新兴事物,早在民国时期就如数家珍。

但进口片领域这块,还得从2012年《泰坦尼克号》重映提起。

恰逢泰坦尼克号沉船一百周年,卡梅隆团队趁热打铁地推出了3D转制版。

这部鸿篇巨制十五年后再登内地银屏,尽管不比从前被迫剪掉了万众瞩目的那几帧,却出乎意料地收割到了近十亿的票房佳绩,是97年初次公映时的三倍。

而此后十年也源源不断有不同国度不同年代不同题材的进口片得以进入国内电影市场重映。

从上表统计的进口片重映片单来看,以中影带头的发行公司眼光不错,近乎照着豆瓣TOP250榜单水准选片,间隔了一定的时间跨度进行重映。

清一色的高质量影片,不缺知名度,市场号召力也不差。

或曾取得傲人的票房成绩,或曾斩获国际级认可的奖项。

往往是观赏性与艺术性兼具,在影迷心中的地位普遍不低,其中的有些早就形成了良好的品牌积淀并塑造了较高的用户粘性。

落实到票房反馈上,经典重映虽赚不到投机取巧的大钱但却是个旱涝保收的生意,像《放牛班的春天》的反响平平在这群重映大军之中姑且算是个冷门的例外。

但如若将接受端的数据进一步细分,我们会发现这些重映片的受众具体还是以一二线城市的影迷分子为主,再怎么活跃也下沉困难

那么为什么大众普遍对于重温这些影史经典的欲望不大呢?

难道是这届观众觉得片商炒冷饭所以不愿意花冤枉钱吗?

我们再联系票房数据回顾下这份重映片单。

成绩出挑的还是以《阿凡达》《泰坦尼克号3D》《星际穿越》这样注重感官刺激的视觉大片为主,多为科幻和魔幻题材。

而其余参赛选手虽有动画片爱情片现实主义影片之分,但普遍可归为饱含人文关怀的温情片,市场表现则相对逊色。

整体而言,进口重映片的类型还是较为单一

从近年来国内电影市场反馈来看,忽略“独树一帜”的新主流大片,最为畅销的类型还是以喜剧片与悬疑惊悚片为主,开心麻花和唐探系列屡试不爽。

尽管国产恐怖片目前虽消失于主流视野之中,前些年可是收割了不少票房。近乎个个不及格,但再低的分也不影响其商业大卖。

虽说杨幂当年那部《孤岛惊魂》吃到了粉丝电影的红利,但恐怖元素也是吸引不少路人观众主动消费的关键。

如今每每有海外恐怖片资源在网络盛传时也能掀起不少轩然大波,品质好坏无所谓,大家背地里照样乐呵着看。

而这份引进的重映片单中没有喜剧片,也没有恐怖片,《误杀瞒天记》作为唯一的一部悬疑惊悚片还是沾了《误杀》本土翻拍的高人气联动效应(《误杀》重映综合票房1.2亿,是疫情以来影院复工后首部重映破亿的国产片),时下国内观众喜闻乐见的几个电影类型都未曾被兼顾到。

同时选片的标准还是显得平稳又保守,60%的进口片都曾在大陆公映过,有一定的受众基础打底,以此规避重映的成本风险。

因此过于慎重的引进策略也导致十年来加起来仅有25部进口片重映,和韩国日本乃至港台地区一年内重映的影片数量都难以匹敌,况且其中绝大多数的影片资源也曾在影展上进行小规模的反复放映,不算什么珍稀事物。

就影迷分子而言,不能满足他们多元化图新意的观影需求。

就普通观众而言,也缺乏「非它不可必须进影院观看」的驱动力。

加上发行公司在买断版权后常常对如何选取重映档期犹豫不决,错失最佳适宜的公映时间,致使先前怀揣高期待的观众热情难以持续。

一部《菊次郎的夏天》的引进讯息早在夏至就有所耳闻,却非要拖到初秋定档,与众多国产新片抢国庆黄金档排片,自然是有些不自量力。

由于不能挤兑新片放映空间,重映片的排片少、场次少是正常的。

无法撼动新发行影片的龙头地位,也定然不会成为市场的主导。

但在影院放映停摆无片可映的空窗期,需要重映片担当曲线救市、恢复客流、活跃市场的重任,需要它再次强化影院端口消费的不可替代性。

文化产业的一大特色在于,产品初次生产成本高而再生产成本较低,可以产生持续性的效益。

电影重映亦是如此。

它们是补充,是调剂,是过渡。

也是供养电影本体、滋补观众审美、培育观影氛围所必不可少的源泉。

而国内的重映市场仍有不少紧需提升的空间。

那么如果选择权在我们手上的话,我们又会选出什么样的影片重映呢?

02 必须坐在电影院看的电影类型?

从先前重映片的票房数据来看,注重感官刺激的视觉大片颇受青睐。

突出的视听体验是影院始终引以为傲的硬件设备,也是吸引观众主动消费的首要因素。

暂且把目光集中于疫情以来的国内电影市场。

《阿凡达》是当之无愧的重映票房冠军,两次公映间隔11年。


尽管是春节档之后院线表现较为低迷的时期,也依旧取得了3.76亿的票房佳绩。

在广大内地热心影迷的助推下,《阿凡达》从《复联4》手中重夺全球票冠宝座,虽然本来也就只差一步之遥。

开个玩笑,卡梅隆当时还特意拍了用纳威语以示感激的道谢视频。

别忘了《阿凡达》本身就是为大银幕而生的电影

不必谈什么影史票房冠军,其产业意义远大于票房本身。

并非什么3D电影的开先河之作,却突破性地开启了全球影院数字放映的时代,在某种程度也助推了我国电影工业突飞猛进地发展。

故事很简单,表述也很通俗,但只有坐在影院里才能得到最好的沉浸。

它成功地把窝在家里用手机畅享盗版资源的观众们重新召唤回影院,正如我们眼下所期许的《阿凡达2:水之道》再次扛起重任那样。

重映亚军则是20周年重映收割1.92亿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光看拥有强大衍生品的产业链下端,就可洞悉影片重映时人气为何如此之高。

80后90后的童年回忆至今仍炙手可热,在全球IP宇宙中生生不息。

而第一部本就在整个系列中属于最忠实原著百看不厌的那种,JK罗琳笔下天马行空的魔法世界在镜头语言的极致打造下得以活灵活现,让身为麻瓜的我们幻想着有朝一日猫头鹰会给递来霍格沃茨的入学申请书。

第三名是《星际穿越》,时间间隔不大也就6年,还未到七年之痒。

1.22亿照样收于麾下,票房远高于同月稍后重映的《盗梦空间》。

也许比起重铸旧梦,璀璨星河更令人心生向往。

一个无可厚非的共识是,也许是其影片引进的多宣传多加上诺兰名字又好记,中国观众对诺兰导演普遍怀有好感,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对《星际穿越》最为迷恋。

毕竟很难有人不被宏大壮阔的浩瀚星空震撼到无以言表,并期待再次被震撼。

即使如今的我们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轻松获取这些视觉大片的高清资源,却始终无法通过小屏幕的移动观影得到身临其境的视听盛宴,也自然领略不到动人心弦的光影魅力。

《泰坦尼克号》同理可证,醉心于技术革命的卡梅隆通过3D技术转制让那些如诗如画的海景画面和高度逼真的灾难场景显得更为诱人。

生死离别的痛彻心扉还得是在影院才能看得淋漓尽致也更刻骨铭心。

在家再怎么用影碟重温也感触不到泰坦尼克沉底的视听冲击力。

IMAX 首席执行官 Richard Gelfond 曾表示:

每个人的房里都有厨房,但我们仍然去餐馆吃饭。

的确,即使厨艺精湛的大师偶尔也会点点外卖下下馆子。

电影未尝不是一种精神食粮。

初尝是得到感官刺激的快感,回首又有心灵抚慰思想启迪的后劲。

我们可以在手机平板家用投影仪中获得任何情感维度的滋润,但前者仍是影院专属特权。

风生水起的流媒体再如何来势汹汹,也必然无法轻而易举地代替影院消费。

因为视听体验依然在影院消费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此前卡梅隆在《阿凡达》全球重映时曾说道:

年轻一代影迷还从来没机会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受疫情的影响,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冒着危险去电影院。在这种情况下,流媒体兴起,人们开始选择家庭影院的便捷方式观看电影。往好的方向看,对影院的体验正在缓慢恢复,部分原因是缺少观众想在电影院里看的顶级影片,《阿凡达》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你必须在电影院看的电影类型

接收终端的便利性始终抵不过大银幕观影的视听震撼感。

前段时间李安超清4K修复版的《卧虎藏龙》于台湾地区重映,华语武侠经典磅礴再映是好事,虽然与我们无关。

但私认为安叔后期走向技术流的几部作品更值得大银幕沉浸式回味。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是我们必须在电影院看的电影类型,它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3D与IMAX是一部电影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服从影片主题与情节发展的工具而非绊脚石,瑰丽壮观的奇幻世界也真的只有在影院端口才能凸显出来。

像之后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士》《双子杀手》虽充斥着过于关注技术革新的争议,但120帧4K的高规格影像探索能否抵达电影的真实仍需经历时间与市场的再次考验。

很多观众由于年龄限制或公务耽搁未能在影片初次公映期间尝试挑战观影极限,并不想带着遗憾在小屏幕凑合着看就一直压着等待影院重映。

到底是炫目还是炫技还得一探究竟,光靠他人过往的视觉经验可不能得出贴合自己的结论。

参照《泰坦尼克号》《2012》《侏罗纪公园》的重映成绩,国内发行方也可以向诸如《后天》《地心引力》《釜山行》《雪国列车》这样令人惊心动魄的灾难片抛出橄榄枝。

当然,唯视觉论也不适用于所有视觉大片重映。

去年《指环王》系列尽管也是打着20周年纪念有着全新4K重制的旗号,甘愿为中土世界波澜壮阔的不朽史诗献上一张电影票的却实在是寥寥无几。

别忘了它曾连续三届将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奖项收于囊中,名副其实的视听盛宴。

而三部曲国内重映总票房仅1.5亿,其中第一部《护戒使者》甚至还低于目标受众更窄的文艺片《情书》与《入殓师》。

为了配合国内五一黄金档延期上映了第三部《王者无敌》,导致整个引进过程并不是很流畅是一方面原因。

而另一方面这些年殊途同归的魔幻题材电影层出不穷,观众对英雄叙事日渐产生审美疲劳,快餐文化下能耐心接受三小时时长观看一部剧情稍许冗长曲折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况且重映的《指环王》还是原汁原味采取传统拍摄手法的版本,并没有与时俱进如《泰坦尼克号》那般大张旗鼓地动用更多资金进行3D转制加以技术升级。

其实很多进口片在重映时都机智地打出了4K修复或是3D重制的噱头,但未有《阿凡达》《泰坦尼克号》在视听层面不可替代的极致体验,因而并未掀起预期的大规模观影热潮也算在情理之中。

《指环王》系列的铩羽而归也为我们上了一课,不是每部好莱坞大片重映都能成功救市

随着时代语境的更迭,即使有的影片曾是轰动一时的经典,但如若与当今消费习惯有所偏差那便难以产生拉动大众层面的观影需求。

03 卖情怀也讲究时机

前面所说的大多归属于视听体验影院设备这些硬件需求,而软件方面的重映相关政策也亟需因时制宜的灵活调整。

首先,关于选片视野还得再开阔点。

不能光图安稳就将目光局限于曾在国内公映过的海外电影。

如若视觉大片与温情片继续保持墨守成规的五五开,久而久之重映市场的发展也会因为缺乏新意而显得举步维艰。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样适用于重映片放映标准,内容题材上也讲究丰富多元。

是否可以重映一些国外知名的喜剧片悬疑片恐怖片,一定程度满足当下国内主流观众的观影偏好与审美需求呢。

其次,也可以灵活参考国内影展的重映策略。

像北影节上影节的大师专题影展常常一票难求,不少影迷朋友长途跋涉只为在大银幕前亲眼目睹大师杰作,是因为影展放映的影片大多层次多元,而片源又相对稀缺。

这里还是有些好消息的,苏州前不久进行了全国唯一以国际修复为主题的影展,涵盖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扛鼎之作《偷自行车的人》、法国新浪潮代表作《精疲力尽》、好莱坞经典歌舞片《雨中曲》等。

深圳、广州两地最近也是以主题影展的形式系统展映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的经典长片,在影院无片可放的日常里真可谓一场及时雨。

而这些影片的国内知名度虽相对稍低,但其艺术价值与影像资源都格外珍贵,既可以满足影迷分子的观影需求,也可以开拓普通观众的审美视野,对培育国内观影氛围与丰盈迷影文化上也有着不同程度的贡献。

那么这种小规模的大师专题影展重映是否能由某座城市进一步扩展到某个地区再覆盖到全国范围,也值得我们推敲。

此外,重映档期也有时效性

从之前的进口片重映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数海外电影离其初次公映最起码保持五年以上的时长间隔,因而成功借助各种社交媒体在互联网平台渲染一波回忆杀。

如若重映间隔过短,观众难免因为片商割韭菜之嫌而产生抵触心理。


而发行方一旦买断重映版权后对于档期选取也不要过于踌躇,当机立断地选定最为适宜的时段,硬要拉长线对自身效益及影迷热情都是在彼此内耗。

当然,档期的选定和影片内容、市场状况及时事热点最好还得不谋而合。

每逢重大电影事件发生,都是经典重映的绝佳时机。

像今年戈达尔去世,让世界影坛如此轰动无数影迷郑重悼念的时间点,是否可以抓住时机对这位法国电影大师生前作品进行一定规模的修复重映呢?

要知道戈达尔不仅是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也是世界电影史划分的文化符号,我国的几位大导演王家卫、贾樟柯都受到了他的不少影响。

而《精疲力尽》、《狂人皮埃罗》、《法外之徒》等观赏性与艺术性兼备的经典之作也值得在大银幕被更多观众欣赏。

虽是影坛噩耗,却是影迷朋友们可以通过电影重映以此缅怀这位倔老头的契机,甚至是不少法国新浪潮作品得以与中国观众正式见面的机遇。

而大师的周年诞辰、经典之作的周年修复,也是影像纪念所不容错过的良机。

比如今年刚好是阿伦·雷乃百年诞辰与特吕弗九十周年诞辰。

恰逢新浪潮和左岸派两位电影大师周年诞辰,上影节在岁末特意谋划了“雷乃和特吕弗:法国电影大师展”。

上海市电影局试图通过重映两位作者导演的代表作,以此展现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法国电影创作的两种面貌。

而其中多为全新数字修复乃至4K修复版本,相当珍贵。

哪怕是快年尾了才开始周年纪念,也至少没有错过时效性。

这一点也延伸了另一个问题,情怀到底怎么卖才能被买账?

回到那份进口片重映片单,宫崎骏三部动漫电影重映的市场回馈相当不俗,哪怕是跨年档与国产新片激烈竞争的《崖上的波妞》票房也并不低迷。

而《千与千寻》甚至没有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视听层面的升级处理,却收割了近5亿的亮眼成绩。

这现象级的热烈反响还是离不开宫崎骏本人的市场号召力以及影片在国内传播二十年之久令人过目不忘的影响力。

受众面早已从当年风华正茂的80后延展到如今正年轻的00后。

时隔多年再看,久石让的音乐再度响起时那些浮躁的心绪也会不自觉地消散了。

我们还是会二话不说喜欢上善良勇敢的千寻,温柔细腻的白龙,纯粹真诚的无脸男,还会沉迷于大师清新细腻的手绘风格,这些经典形象无需加以3D包装就可再次激发观众的心理认同以及对童年纯真美好的怀旧症候。

宫崎骏系列重映的成功本身也不是完全没有来头的个例。

不容置疑的是近几代国人的成长观影环境某种程度是由日本动漫所锻造的,《柯南》《哆啦A梦》《海贼王》陪伴了我们的童年,因此每逢这些经典动漫推出剧场版放映都能吸引不少观众自告奋勇地为童年补张电影票。

同时日漫低门槛的宽泛性使之具有全家欢的属性,也适合想来重温童年的家长带着孩子来丰富他们当下的童年。

而在被疫情扰乱生活正常秩序的这几年,我们也格外需要宫崎骏动漫世界的心灵抚慰以此宣泄现实苦闷的各种情绪,因而也不奇怪大众听到《天空之城》的重映讯息后普遍持有「爷青回」的高期待。

重映片的最大卖点其实就是情怀,而情怀门类下也有不同的细分。

也许今年流行童年怀旧,明年就流行青春怀旧了。

卖情怀也是有一定条件的。

04 非必要,但不可少

经典重映并非稳赚不赔、一本万利的生意。

但它于电影市场还是观众自身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单纯希冀于老片救市必然不现实。

可在文艺荒年的当下,尤其是整个秋冬国内电影市场无片可放的萧条境遇下,我们需要那些经久不衰的口碑佳片通过重映给低迷的院线灌输一些活力,满足观众合理的观影需求,维持影院正常的运营状态

而这对国内观影氛围的培育、电影文化的长期发展也是举足轻重的。

对剧情与结局早已烂熟于心,猎奇心与求知欲远非重复观影的首要因素。

让我们选择走进影院重复观看的动机还是渴望再次体验那些曾让我们心潮澎湃热泪盈眶的情绪价值,以及唤醒那些承载着个人初次观影时的情景记忆。

在密闭全黑的公共空间中,彻底地沉浸于入片状态。

通过神圣的纪念仪式中抚慰曾经借由盗版资源观看的些许愧疚感,获得某种影迷身份认证的归属感,这是影院端口势不可挡的优势。

每次经典重映,就像是一场影迷重聚的狂欢。

一群陌生人的生命版图在短暂的时刻紧紧地交汇在一起,共享着某种相同的迷影情绪。

而我们也有机会在大银幕发掘此前小屏幕观影时未曾觉察到的信息,比如人物塑造或者场面调度上的细节,对导演的作者风格也许会有着更为深刻细腻的体会,温故而知新。

目前国内的观影氛围虽尚不成气候,但重映片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却可以反复观看同一部电影。

这就像欧美的午夜场,放映的影片常常冷门小众,但一直有存在的必要。

虽然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是进口片,但是一体两面,我们这几年又在重映什么国产片呢?

倒也不是说主旋律电影不能重映,但也不能光重映主旋律电影,尤其是这几年已经赚麻了的新主流大片吧。

不要总让我们觉得自己没有好电影。

不要让那些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杰作们隐入尘烟。

三四十年代的《神女》《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到八九十年代的《芙蓉镇》《霸王别姬》《活着》不该只在教科书上被奉为金科玉律,不该属于国家电影资料馆的文化特权,也不该艳羡只有韩国日本这些邻居们能够一次次地重映,它们理应走进我们的院线,被我国更多的年轻观众看到。

而今年迎来二十周年的《无间道》三部曲已于香港地区正式重映,并将在月底于台湾地区重映,还都是4K修复版...

那又什么时候能在内地影院重温港片最后的巅峰呢?

在大银幕上再次看到梁朝伟刘德华天台对决的经典戏码注定是奢望吗?

眼下的无米之炊究竟该如何聊补呢?

只能寄希望于《阿凡达2》拯救中国电影院线吗?

我们都很怀念,全世界高质量影片层出不穷的时代。

不要给电影重映贴上太多的票房负担。

虽然那些优秀的电影,我希望它们能赚一百年的钱。

-END-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