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明星都不请的国综,9分给低了


万万没想到,一夜之间,作家在年轻人之间火了。


在刻板印象里,提到作家,我们总会不自觉地认为他们不乏一丝“严肃拘谨”。


然而,只要你点开任一文化人爆梗合集视频,


就会发现,这哪里是一群古板的老头。


明明是被写作耽误的脱口秀在逃演员


比如,网上一直流传着的余华名场面。


关于为什么成为一名作家——


自从做牙医5年拔完1万颗牙齿,余华再也忍受不了打工生活。


看见整天逛街的“文化馆”的人都很闲,当即下定决心要去那里。


第一天去文化馆上班,余华特地迟到了半小时,结果发现自己竟然是第一个到的。


尽管还没开始工作,余华就已经知道,“来对地方了。”


图源网络


关于带残疾的史铁生踢足球——


在沈阳文学院,余华、莫言、刘震云几个老顽童和学生们在篮球场上,来了一场足球比赛。


还把坐着轮椅的史铁生,推去当守门员。


学生们自然不敢射门,怕伤着史铁生。于是,他们几乎为所欲为地进攻。


余华还笑嘻嘻和学生们开玩笑:“你们要是一脚踢到铁生,很可能他就死了。”


图源网络


凭借“段子手”身份,越来越多文化人在今年实实在在“翻红”了一把。


这种文人式的幽默,在各大视频网站常常获得数十万点赞,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已然成为一股清流。


文人们用独有的真实、接地气的文字,缓解了年轻人的精神内耗。


我时常在想,如果把这群新晋“网红”弄到一个节目里会如何?


终于,我在今日头条与江苏卫视联合出品的《我在岛屿读书》这档节目里,看到了答案。




生活,需要被分成两部分


《我在岛屿读书》是一档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背景设置在海南分界洲岛的一座小书屋。


邀请的嘉宾没有流量明星,也没有网红。


有的,只有一群写书人、出书人、爱书人。


所探讨的话题也始终围绕着生活、读书和写作。


除了常驻嘉宾余华、苏童、西川和房琪,《收获》主编程永新,当代作家叶兆言、祝勇、黄蓓佳,诗人欧阳江河等,也将以飞行嘉宾身份加入。


光是阵容,就吊足了观众胃口。


节目一上线,豆瓣分数飙升至9.0,从一众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


一场文化人之间的对谈,伴随着海风渡过时间的海,在每个热爱文学的人心中吹拂。



一反文人们的作品给人沉重、刻板的印象,现实生活中的余华、苏童和西川极具幽默感。


一出场,便贡献了十足的笑点。


苏童是第一个进入书屋的,只看了一眼,他就相中了面朝大海的书桌。


没有其他的刻意和做作,苏童上来就给自己编号001,还好心张罗着让后到的西川和余华登记编号。


但谁的号在前,谁就有优先享用书桌的权利。


这个场景怎么看都似曾相识,像不像小时候和朋友抢玩具的自己?



另一边,西川则犯起了“强迫症”。


看着一整面墙的书,他誓要把它们按照顺序再整理一遍。


一本书有它的结构,一群书也有自己的结构。


倒腾书看似累人,对作家来说也是一种乐趣。



可结果,上一秒还在感动,下一秒又笑出了眼泪。


对着其中一本书,西川皱紧了眉头:“沈从文,《慌慌张张不必生活》,我怎么没看过这本书?”


一旁的苏童双手插兜,冷漠吐槽道:“人家那是《生活不必慌慌张张》。”



接下来登场的是我们的老朋友余华。


大背心,花裤衩,像极了起床遛弯顺路参加个节目的大爷。



在给书屋起名字的环节,西川提议叫“转念书屋”。


一进书屋之后,念头就转了,换一想法。表达读书对思维方式的改变。


结果余华吐槽:“万一一转念,不想看了呢?”


作为节目主力段子手,余华的幽默果然保持着稳定的输出水平。



最后,老朋友们决定,既然到了分界洲岛,那书屋的名字就决定是“分界书屋”


分界,就是你把一个事物可以分开来看。


到了分界书屋,就把你的生活分出两部分。


一部分是物质生活,另一部分是精神生活。


分界,简单的两个字,就已经点名了这档综艺的主旨。


从嘈杂的、忙碌的生活中挣脱出来,看看海,捧起一本书。


哪怕看三页,哪怕看十页,都是一种姿态。


在分界书屋,文人们与读书的故事也将娓娓道来。



文人版“老友记”


当一群老友们相聚,正如老舍所说的那样:


“一个人的生命,是一半儿活在朋友中的。”


前半生他们的人生轨迹重重叠叠,织成一张网,将所有人的几十年牢牢系在一起。


长桌上一连串的相框,把大家的回忆拉到了遥远的90年代。


那是一个写作氛围浓厚的年代,作家们走南闯北,去海南,去罗马,去台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93年在海南举办的蓝星笔会,苏童一路把史铁生背上飞机,再辗转从湛江去海口。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丰满的文字。


体验到的是命运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明朗和欢乐。


苏童说,他依然记得史铁生的体温,他背的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也是圣洁的灵魂。


余华也回忆到,当时史铁生来信,说分到了一个四居室,装了电话。


生活的小确幸,那一刻,让史铁生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从心里长出很多触手,时刻保持对生活美好的感知。


通过史铁生的文字,我们能体验到远比一句“岁月静好”的口号来得更有力量的东西。



温情之余,作家们也不时流露出老顽童的俏皮面。


余华称自己经常搬家,几十箱书来回运,最后悔的事就是一次为了图省事,把所有信件都烧了,包括史铁生和莫言的。


就在大家羡慕嫉妒恨的时候,余华突然cue了苏童:“就你给我写的信最无聊。”



原来,当年正在做编辑的苏童为了约稿,给很多作家都寄去了邀稿信。


而因为苏童写字用力过猛,以至于上一封信的内容,下一封信的人也能清晰看到。


而当余华打开苏童的信,发现他给自己信除了开头名字不一样,其余一字不差,完全雷同。


这种行为,放在现在来看,就是纯纯的“海王”。


也难怪节目里最常拌嘴的两人,就是余华和苏童了。


相识几十年,一路携手走过文坛风风雨雨。即便是曾经的“冤家”,如今也早已形成了彼此间的默契。


年轻时的他们,在发表新作品前,总会像“炫娃”一样最先把稿件发给老朋友,互相分享各自的新作品。


分享读书经历,分享对经典的理解,纵情文坛。


而时光荏苒,多年后他们的话题已经从文学讨论到谈身体、谈吃药。


这一次,他们总算又因为文学聚在了一起。


他们的人生故事让我们看到,原来,比起标志性的文学作品。


在真实生活中的文人们,更加有血有肉,如此可爱。


比起综艺节目,我更愿意称它为文人版的“老友记”——


这种真实感,在国产综艺里,真是已经好久没有过了。



与自己相遇,需要一点时间


在快节奏至上的时代,仿佛万物皆可预制。


一切需要慢下来的行为,都像一场不自量力的逆流。


我们几乎理所当然地习惯了,来通过别人总结的知识点来吸取营养。


房琪在书屋也提出了相同的问题:


“既然我们已经能从短视频中获得许多碎片知识,那么我们还为什么需要读一本长篇的、严肃的文学?”


苏童认为,阅读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让你有丰富的内心生活。


而内心生活需要引导,它有时候就是一本书,一个小说。引导你进入某一种内心生活。


这样的人,比别人获得稍微丰富一点。



苏童的回答,让我想到了邱华栋在《读书的众生相》中的观点——


书是越读越少的。


很多人被后来的生存压垮了,就不再读书了。


他们没有通过读书发现自己,于是就消失了。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无法经历这么多丰富的生活,


但阅读可以让我们花上一小时、一天、一个月,与另一个灵魂来一场精彩纷呈的冒险。



或许有人会问,那我就是读不懂怎么办?


所有人说好的书,我怎么就没有共鸣?


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和这本书真正地相遇。



余华同样有类似的经历。


在节目中,他分享了自己年轻时读书的故事。


余华曾经不喜欢鲁迅,直到35岁,余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一直没能真正读懂他。


1995年,因为朋友要把鲁迅的书改编成电影,找余华做策划时,他上街买了套小说全集,看完第一篇《狂人日记》余华就被吓了一跳。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短短十几个字,就把狂人的精神状态展露在读者眼前。



再说《孔乙己》。


开头描写鲁镇酒店,唯有孔乙己身着长衫,自命不凡地站在柜台边喝酒,凸显了他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


结局,孔乙己被打断了腿,但鲁迅并未正面指出。而是写道: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是用这双手走来的。”


三言两语,道出了这个小人物的可怜与可悲。


苏童也是直到快60岁,才开始喜欢《白鲸》那类看似臃肿但却越来越有味道的文字。


爱读书是一回事,读懂了什么又是另一回事。



90后旅行博主房琪的阅读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是当代年轻人的镜像。


房琪在学生时期,读的大多是青春伤痛文学。


她爱看郭敬明、韩寒、笛安,但她并不觉得有什么可羞耻的。


但也会隐隐担心,这是否意味着自己成长的厚度会变窄。


对于当代年轻人的困惑,苏童没有否定。



阅读本没有贵贱之分,但文学的价值区别在于。


读琼瑶,可能会受到它的召唤往前走五米。


而读列夫托尔斯泰,它能推着你往前走五十米,甚至一百米。


经典之作总是能像夜空中明亮的北极星,指引着古往今来的人们驶向正确的方向。


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节目中,文人们用娓娓道来的语调,既缓解了年轻人的焦虑感,同时引导我们发现读书的意义。


有些文学作品,你会在20岁时拒绝它;但到了50岁时,会去接受它、赞美它。


这就是经典。


如果你还读不懂它,不妨先暂时放下。


与一本合适的书,或者说与合适的自己相遇。


本来就需要一点时间。




面朝大海,背枕好书


此前,关于怎么读书、读什么书,满耳朵听得的大多是极其抽象的对意义的描述。


而在今日头条制作的这档无剧情、无表演的节目中,


所展示的,不仅是文人们抱朴含真的生活态度。


他们用玩笑戏谑,和感性真诚,


更直接拉近了我们与文学的距离,从而让更多年轻人向往读书的乐趣。


今日头条相关负责人曾经表示,《我在岛屿读书》是为倡导全民阅读做出的探索。


希望用美景、好书和文坛老友构建起的阅读场景,唤醒更多人对阅读的向往。


真诚、不做作——


这便是我喜欢这档节目的理由。


面朝大海,背枕好书。


我们永远都需要,在物质生活外保留为精神生活充电的习惯。


哪怕风雨兼程,也不要忘了眺望远方。


认认真真花上一天,品一部名著里的日升日落,看一段人生里的云卷云舒。


这才是真正值得向往的生活。


也许当你看到这里,你也有了想读一本书的冲动,或者爱上一种慢生活的治愈。

那么这档综艺,便实现了它的意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