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记者一线观察丨老曲唱新事 民俗沐新风

老曲唱新事 民俗沐新风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澧县样本

12月13日,澧县文艺轻骑兵走进澧阳街道水德庙社区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杰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杰

通讯员 刘杰 赵琼

“听报告,振人心,澧州人民喜盈盈。学习党的二十大,颂歌献党抒豪情……”12月13日,澧县文艺轻骑兵走进澧阳街道水德庙社区,用澧州渔鼓、荆河戏剧、方言小品、音乐快板等文艺节目,向当地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用地方文艺宣讲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特别有感染力,让我们对党的二十大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水德庙社区干部范连松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用地方文艺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唱出来、讲出来、演出来,鲜活又生动,宣讲到了群众心坎里。

文化送餐

文艺惠民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澧县甘溪滩镇古北村村民廖明章最近有点“忙”。“他每天吃完早饭就出了门,魂都跟着剧团走了。”廖明章的老伴陈国英说,甘溪滩镇“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一连演了4场,每场观众都是里三层外三层。

记者在古北村演出现场看到,舞台上下气氛热烈,演出节目形式多样,澧州方言小品、荆河戏剧、澧州大鼓接连上演。《二十大精神进万家》《青春对话》《第一堂党课》等节目,引得掌声雷动。

“以前农忙时早出晚归,农闲时外出打工。现在生活好了,每月都有文艺演出活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古北村干部陈本龙介绍,该村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村,摘帽后,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村里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等不断提升,以前难见的“戏台子”频频走进村里,文化惠民点亮群众的幸福生活。

“文艺演出遍地开花。”荆河剧院副院长黄生峰介绍,该县文化馆、荆河剧院、群众文化曲艺队等7个演艺团体长年开展“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活动,每年演出超400场。所有节目均为本土文艺创作,深挖本土红色故事、典型人物事迹,彰显时代发展风貌、传承改革创新精神,深深烙进观众的心里。

“群众在家门口看大戏,用文艺传递力量、树立乡村振兴信心。”澧县文旅广体局局长关洪日说,文艺滋养心灵,群众精神充实,转化为自强不息、建设家乡的力量,提高致富本领、增强致富信心。

目前,依托“文化惠民”活动,澧县291个村(社区)均建立文化广场,把戏台搭到田间地头,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赋能乡村振兴。

文艺创作

滋养传递新时代奋斗精神

连日来,澧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澧州夯歌传承人戴作林、澧县文化馆馆长龚朝阳反复修改荆河戏剧《橘颂》。

澧县火连坡镇柏樟村返乡青年曹永生带领群众发展柑橘产业,今年户均增收1.2万元。11月,戴作林、黄生峰在柏樟村采风时听说曹永生的故事,决定创作《橘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戴作林坚信,把群众身边的人和事搬上舞台,文艺作品更具感染力。

今年60岁的戴作林创作荆河戏剧、澧州大鼓、澧州夯歌等文艺作品200多部。“老曲唱新事,既传承乡土文化,又传递新时代奋斗精神。”谈起民俗文艺创作,戴作林目光如炬。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闪耀真理光芒的重要文献。澧州大鼓《颂歌二十大 礼赞新征程》,鼓词通俗精练,鼓板欢悦,旋律一起来,观众情不自禁打拍子。希望我的作品能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加油鼓劲。”黄生峰说。

澧县城头山镇詹家岗村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文艺演出现场,荆河戏《花开詹家岗》讲述詹家岗村脱贫奔小康的故事。演出现场,既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精彩亮相,也有文艺青年的热情参与。村民赵孟强说,这种表演形式好,实实在在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传递到了农民的心坎上。

文化传承

留住历史瑰宝唤起浓浓乡愁

今年8月,湖南提出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着力打造“五张名片”,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作为农耕文化名片代表赫然在列。近期,荆河戏《城头山》在城头山景区多次上演。古韵悠悠见新景,稻香缕缕话农耕,观众沉浸式感受农耕文化。

2019年,澧县在王家厂镇双庆村建设百亩传统音乐传习基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教学澧水船工号子等传统音乐,指导学生在田间地头打夯、唱夯歌。传习基地每年接待研学的学生、游客超2万人次。

“深厚的人文底蕴,是历史赋予澧县的瑰宝。”澧县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谭丽莉表示,近年来,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澧县坚持把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红色文化作为提档升级的主要抓手,以文化装点乡村,让其既传承历史文化、凝结乡愁眷恋,又跟上时代节拍、融入现代生活,让乡土文化在传承中唤起青年一代的乡愁。

为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2020年6月,澧县招考25名应届初中毕业生,委托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系统培养学习荆河戏、澧州大鼓、澧州号子等传统文艺。

今年暑假,委培生、澧州夯歌新一代传承人汤霖霞,在双庆村传统音乐传习基地实习。她说,澧水船工号子、澧州夯歌朗朗上口,学生和游客“沉浸式”体验,戏剧、大鼓、快板等文艺民俗“活”起来了,传习基地成为“网红景点”,游客流连忘返。

【基层声音】

省委组织部选调生、澧县城头山镇古大堤村党总支书记助理万嘉宾:

传统文艺用老曲唱诵古人旧事,很难吸引年轻人。现在,把传统文艺和新时代、新思想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从“书面语”变为“家常话”。老曲唱新事,以“活”的方式、“俗”的语言,让党的二十大精神“留”在群众心中,赢得群众的掌声。

澧县文旅广体局副局长胡流峰:

用荆河戏、澧州号子、澧州大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戏言志、以歌传情、以诗抒怀、以文聚力,用文艺的形式讴歌伟大时代、凝聚奋进力量,用优秀的传统文艺作品培根铸魂,为澧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记者手记】

传统文艺成风化人

李杰

近年来,澧县弘扬传承地方传统文化,不断创新探索,让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真正实现深耕厚植、成风化人。

澧县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谭丽莉说,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文艺作品,因为紧随时代节拍而与人民共鸣共情。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澧县号召广大文艺爱好者,积极创作各类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的文艺作品。

用传统文艺作品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改变以往“我讲你听”的单一宣讲形式,精心打造“宣讲+文艺”模式,融合戏剧、大鼓、歌舞等多种形式,让党的理论政策和路线方针宣传更加接地气、入人心。

文艺创作者,要敢于担当时代赋予文艺创作的历史责任。

责编:陆薇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