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希望我的戏能让大家更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睡前分享

近日,上剧场专属版《如梦之梦》即将上演的消息一出,引发了众多戏剧爱好者的关注。

这部戏为何多年来热度不减?其创作灵感来自哪里?即将上演的这版《如梦之梦》又有哪些新的看点?

戏剧家赖声川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从画中画,到故事中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赖声川经常问自己,剧场究竟是什么,能带给观众哪些可能。他一面摸索,一面思考。几年后,《如梦之梦》回答了他的问题。这部戏是他从事戏剧创作二十多年来的某种总结,也是新的开始。

“在我所有的作品中,《如梦之梦》是一朵特别的花,从长度和特殊的演出形式就可以看出它的不同,但这一切并不是刻意的。”赖声川说,“要刻意创作一部长达8小时的环绕观众演出的作品真不容易。看似新颖的创意其实都是存放在我心中的点点滴滴的组合。《如梦之梦》是自然成形的,灵感来自我多年来思考的一些问题,加上在不同时间看到的、听到的、体验到的……这些灵感在一次旅行中的一个夜晚突然来到我的心中。”

1990年,在罗马看画展时,扬·勃鲁盖尔的一幅作品吸引了赖声川的注意。画里面到处都是画,墙上挂满画、地上堆满画、画中人手上拿着画,而每一幅“画中画”都非常精致,像是在展现一位贵族的私人收藏。面对这幅作品,画中画在赖声川的头脑中被转换成“故事中的故事”,他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写下了一个非常长的名字——在一个故事里,有人做了一个梦;在那个梦里,有人说了一个故事。

Allegory of Sight and Smell, Jan brueghel the Elder,1620

然而,这个构想并没有发展下去,它只不过是赖声川笔记本中一个有趣的剧名。1991年,赖声川去不丹旅行,遇见一个神秘的湖。在当地的传说中,人只要趴在湖边的大石头上往下看水,就可以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赖声川和太太丁乃竺在湖边看了一下午,除了漩涡般的水,什么也没看见。印象中,湖水很温暖,仅此而已。

1999年,赖声川收到母校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邀请,希望他2000年去进行客座教学,并通过一部新作品来教学生戏剧创作的方法。同时,赖声川得知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希望他去导演一部新作品。于是,他打算创作一部有趣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作品。

此时,他脑海中已经有了很多构思,但还是没有动笔。

那一刻,所有体验串联在一起

1999年,赖声川和太太、大女儿一起到法国旅行,无意中看到一本当地的城堡指南,他觉得很有趣,于是临时起意,预定入住三座城堡。

在布列塔尼,他们走进了一栋19世纪的别墅,别墅后有一座17世纪时期贵族打猎用的庄园,庄园后面是一个美丽的湖。正对着湖的起居室墙上,挂着这座城堡原主人的画像,铜标上写着:亨利,法国驻意大利大使,1860年—1900年。

站在这幅画前,赖声川突然产生了联想——如果这座城堡的主人不是法国驻意大利大使,而是法国驻中国大使,他爱上了一个中国女子,并把她带回法国,住在这座城堡里,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假如这位女士还活着,我有机会访问她,她会对我说些什么?赖声川一边想,一边仿佛可以看到那位穿着旗袍的女士正在湖边徘徊。

此时,丁乃竺走过来拍了拍赖声川的肩膀:我们该去吃饭了。在城堡华丽的餐厅吃完晚饭,赖声川回到房间,打开电视,台湾发生大地震的新闻传来。他赶紧给家里打电话,幸好家人平安,可他没有心情再旅行了。那一天,是9月20日。

两个月后,赖声川去了印度。在菩提迦叶的一个晚上,他翻开《西藏生死书》读了起来。不知不觉,过去那些看似不相干的、在不同时间发生的体验突然在心中冒了出来,并串联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但清晰的作品。他立即写下重点,第二天,又把脑子里组合出来的复杂剧情、人物、架构写在一张纸上:

一个医生的故事;一位病因不明的绝症病人的故事;病人和一位孤独的巴黎女服务员在一间狭小公寓中的故事;病人和一位隐居在国外的老太太的故事;这位上海老太太年轻时如何遇见一位法国外交官并与他结婚,到法国湖边的大城堡居住……

菩提迦叶有印度阿育王时期留下的舍利塔,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信徒前来绕塔。赖声川低头写一段剧本,就抬头看一看绕塔的人们。只见有些人绕完塔走了,又有新的人不断加入继续绕塔,就像生命一样,也如同他正在架构的这出戏。一个念头突然闪过:如果把观众放在舞台的中央,让演员环绕着观众表演,是不是有可能将剧场还原成原始的状态?

回到家,赖声川把纸上密密麻麻的内容输入电脑。大纲长达29页,他无法想象,这么长的大纲会演变成多长的戏。

2000年年初,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学生们演出了三个半小时的英文版《如梦之梦》。几个月后,完整的《如梦之梦》在台北艺术大学剧场首演,演出分为两个晚上,一共长达8小时。2002年,香港话剧团首次在剧场进行了专业演出。2005年,表演工作坊与台北艺术大学共同制作的《如梦之梦》上演。2013年,《如梦之梦》来到北京、乌镇……

2013年《如梦之梦》剧照

如梦之梦,就是人生的意思

独特的莲花池舞台、知名演员的出演、近8个小时的时长……《如梦之梦》的众多看点吸引着一批批观众走进剧场,多年来热度不减,成为戏剧界的一部标杆作品。

为什么观众愿意坐在剧场里用近8个小时看一部梦中梦?“因为这部戏谈的是有关生命的问题,其实也是关于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我们总是在往前冲,何时想到人生有结束的时候,但是每个人终究要面对这个时候。”赖声川说,“这三年来,我们每个人对生命都会有新的思考,我们都在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我不敢说观众看了这部戏就一定能找到某种确定性,但是相信大家看过之后或许会更勇于面对这个话题,也能更勇敢地面对生活。”

很少有人讨论过《如梦之梦》这个名字。在赖声川看来,如梦之梦就是人生的意思。“它是像梦的一场梦,那就不是梦了,或者不完全是梦。”

2023年1月,上剧场专属版《如梦之梦》即将与观众见面。它与过去版本最大的不同在于,除了赖声川自己重新操刀舞美外,剧中的主要演员大都是上剧场自己培养的演员,还有倪妮、文章等人的加盟。《暗恋桃花源》《宝岛一村》《曾经如是》《幺幺洞捌》……上剧场的演员一路跟随赖声川的作品成长。用赖声川自己的话来说:“这些年轻人被我们磨炼了7年,积累了人生经验和舞台经验。7年来,他们已经成为诠释我的戏的最佳人选。我和他们排戏不需要个别训练,他们都很懂我,我们之间非常有默契。”

赖声川年轻时一直梦想有一个自己的剧场,成立自己的剧团。在上剧场诞生之前,他虽然排了不少知名作品,但始终无法实现这个梦想。如今,上剧场扎根上海整整7年,不仅成为沪上及全国观众感受戏剧魅力的重要场所,也孵化了一个最懂赖声川作品的剧团。“我期待大家通过上剧场版《如梦之梦》看到这个团队7年来的成果。”

1986年,赖声川凭借《暗恋桃花源》捧得了一个奖杯,并收获了这样一条评价:“他的戏是精致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结合。”这正是赖声川多年来追求的方向。如今,他依旧会时常思考,剧场能做什么,能成为什么。

每一位进入上剧场的观众都会看到赖声川手写在墙上的这句话:“剧场的魅力在于它的现场性,它的浪漫在于,它是生命短暂与无常的缩影。”《如梦之梦》恰如生命的缩影,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中看见自己的过去与未来,但走出剧场时,一定会对生活有新的思考,这也正是这部戏多年来吸引无数观众的重要原因。

从《暗恋桃花源》《如梦之梦》到《隐藏的宝藏》《幺幺洞捌》,赖声川的许多重要作品中都有上海元素与上海情结,喜欢他的观众也期待着,他在上海为这座城市创作出更多原创好戏。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陈俊珺

微信编辑:安通

校对:纳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