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之上》战争题材主旋律电影的艺术化探索

近年来,在我国银幕上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极高制作技术水准的战争题材主旋律电影,例如,《八佰》《金刚川》《长津湖》《狙击手》等,这些作品在市场上所获得的耀眼成绩与在观众中积累的良好口碑,让战争题材主旋律电影一度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砥柱中流,并成功引领中国战争片制作走向国际先进行列。

我国战争主旋律电影,除了在商业类型片市场中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外,同时在艺术片创作方面也进行了极具实验性的创新探索。例如,在2021年9月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云霄之上》,此片获得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三项大奖。

电影《云霄之上》以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基础,讲述了红军战士洪启辰在群山里集结战友,在48小时之内炸毁敌人弹药库的故事。影片通过弱化故事情节冲突,强化影像表现风格,将着力点聚焦于营造战争环境的临场感,给观众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战争片观影体验。这部仅300万预算的小成本战争片,虽然没有人山人海的部队机动场面调度,没有火光连天的大型爆破场景,却带来了与传统商业战争片宏大场面叙事相比截然不同且更为刺激紧张的视听感受。

什么是一个健康的电影产业生态?丰富,多元,创新,发展。市场需要高规格的商业片满足大众一般性的观影需要,同时也需要具有实验性质的艺术片为电影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新的启发,新的探索。而电影《云霄之上》所进行的艺术化探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用诗的方式讲述主旋律故事

在传统的主旋律叙事框架下,电影创作在文本阶段就需要强大的情节构建支撑,铺设人物行动主线,预埋暗线,通过运用编剧技巧来达到丰富影片情节内容的基础作用。而《云霄之上》则是以诗电影的方式,缓缓铺陈了一场宏伟历史背景下的战斗切片,淡化情节,让“炸毁敌人弹药库”这一人物行动线作为影片的基本骨架,完成为人物提供基本行动推力的作用,不过分钩织错综复杂的剧情关系。

这样的处理方式,有两方面的作用。其一,服务于影片的真实感营造。本片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也力求还原历史现实,导演甚至采用了大量近乎战地纪录片式的拍摄视角,为观众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战争现场氛围,那么,在真实世界中,人的生活即是一种状态,是自然而然的,是充满随机性的,而不是预设好的规定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其二,服务于影片的情绪表达。诗,是灵魂闪耀的花火,是情感流露的出口,“诗歌”,相伴而生,互为依存。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那么诗便是时间流淌的见证者,又充满了无限的想象与解读可能。诗无论是以文字还是影像为载体,其都具备情绪表达的独特魅力。《云霄之上》运用诗电影美学的表达方式,淡化情节,突出影像本体的隐喻作用和抒情功能,以艺术化的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意志和情操,谱写了一曲动人心魄,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导演刘智海早在北京电影学院就读时,便深受法国新浪潮和苏联诗电影的影响,“诗电影”对刘智海导演在其电影美学价值的形成上具有重要位置。在《云霄之上》这部作品中,有许多细节之处可以看到前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影子,纪实主义与隐喻意象交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情绪表达效果。

“诗电影”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的一批法国先锋派的电影理论家和创作者认为,电影应该像抒情诗那样达到联想的最大自由。电影《云霄之上》无论是在故事叙述,还是人物情感表达上,都采用了留白的手法,给人以无限广阔的遐想空间。此外,导演还尽可能以自然环境音作为声音的基底,避免音乐对观众情绪的强力客观影响,将最原本自然的战场和最真实可感的人物呈现在观众面前,让每一位观看者都能在沉浸中获得自己独特的情绪感悟。诗,飘逸洒脱,回味悠长,千人千感,解读多样,这也是诗电影的艺术魅力所在。

《云霄之上》作为一部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以“诗电影”的方式讲述了一段悲壮动人的英雄战斗故事,为日后的主旋律电影创作开创了新的思路灵感。

二、用群像刻画来进行人物塑造

电影《云霄之上》是一部没有单一主人公的作品,影片中的战士们,他们是一个整体,他们构成了影片的核心人物形象。这一点,从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的授予便可看出,以团体奖的方式颁给了七位男演员。这样没有单一主角的处理方式,与传统主旋律题材影片相比,是一项具有实验意义的探索。

导演刘智海将关注的焦点聚焦于一群年轻的红军战士,他们虽有青春热血,却也有恐惧退缩,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是一个个纯净的灵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其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发动起来最广大的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影片中的红军战士,他们是无数为中国革命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缩影,他们是云霄之下的芸芸众生。

导演在拍摄时尽可能避免给人物面部特写,淡化个人特征对观众的影响,着重表现群体人物的形象。个体在滚滚时代洪流中,是微小的、无声的小火苗,但是当他们汇聚起来,那便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历史中,当年参与浙西南革命的这些战士,大多数人的年龄还不满20岁。他们将年轻的生命投入到革命战争当中,他们有想要保护的人,他们有要捍卫的信仰,他们亦有恐惧和退缩,这些都是他们最真实的一面。导演将这些人性的真实予以了还原表现,电影以客观的视角记述了红军战士们的内心成长过程。从尸横遍野的战场幸存下来的洪启辰,在山洞中遇到了正在疗伤的老鲁,便马上告知其“48小时炸毁敌军弹药库”的紧急军令,而老鲁却连忙找理由退缩拒绝,但随着影片的推进,最终老鲁还是选择了与兄弟们并肩作战,不离不弃,血洒战场。影片中的另一位战士,丁松柏,他的人物弧光更为明显,他曾经是一名逃兵,战士们对他的态度是复杂的,褒贬不一的,而最终他战胜了自己内心的逃避心理,背上了炸药包,用一声巨响向大家表达了自己的赤胆忠诚和革命信仰,从一个贪生怕死的逃兵成长为一位以身殉国的革命战士。

影片从一群年轻战士的视角切入,用细腻的笔触探及他们的内心深处,表现了人性本能与信仰意志之间的矛盾冲突,解答了在民族危亡背景下的个人生命与光荣使命之间的选择拷问,彰显了红军战士伟大的革命斗争精神。

三、用风格化影像表达主题内涵

自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的苦难史、屈辱史,对外要面对列强入侵,瓜分蚕食中华大地,对内要面对阶级矛盾严重激化,人民大众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代表最广大无产阶级利益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带领工农走上了救国救亡,解放自我的革命道路。

电影《云霄之上》的故事发生于1935年,背景是中央苏区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情况下,为调动一部分“围剿”的敌人到外线,减轻反“围剿”斗争的压力,配合红军主力准备实行战略转移,命令红七军团改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赣皖挺进,威胁国民党统治的心腹地区。

当时的中国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高压恐怖统治之下,社会黑暗,千疮百孔。为了将当时昏暗无光的社会环境用最感性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导演刘智海在创作中将影像做了风格化的消色处理,形成了一种阴沉灰暗的影调风格。同时,这样的画面也符合浙江山区的真实自然环境状态,常年烟雾笼罩,阴云密布,难见天光。消色后近乎水墨丹青的画面配合以战地纪录片式的快速移动拍摄手法,使《云霄之上》这部作品既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感,又极具诗意浪漫的美学意境。

青山绿水是大地的底色,烟云氤氲是空气的底色,浙江这片土地上,是自然且富有诗意的,但是残酷的战争让这诗意变得慷慨悲怆。战争的烈火烧毁了山水的底色,焦黑了土地,将湿润的空气炙烤成干冷的风,席卷八荒,蔓延恐惧与绝望。这是残酷冷血的战争,无法回避,无可拒绝,悲壮注定是战争的底色。导演水墨镜头下的战场和人物形象,被剥除了一切的美好滤镜,留下最真实自然的一面,为观众营造了可以专注于影片主旨思想表达的观感体验环境,实现了一种精神上的沉浸式观影,并由此而带来了强烈的美学震撼。

除了水墨风格的黑白色调,在影片结尾部分,随着一声巨响,洪启辰楞站在原野上,血雨一滴一滴落下,最终浇湿了他的整个面容,进而浸满整个画面。这隐喻着无数无名革命战士用自己的牺牲把江河染了鲜红,将山川改了面貌,让天地换了新颜。

《云霄之上》以独具风格特征的影像风格,诗意的表达了影片的主旨内涵,其探索为日后的主旋律战争片创作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参考。

发掘历史持守红色根脉,开拓创新赓续信仰之光。新时代主旋律文艺作品的创作,需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需要卓厉奋发推陈出新,需要依托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更需要满足日渐多样化的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云霄之上》通过艺术化的手法讲述主旋律故事,其艺术化的电影语言于润物细无声处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形神汇聚,交融并通,意境合一的特点,为主旋律电影作品提供了一条新的创作思路,打开了更为开放、丰富、多元、包容的艺术创作空间。

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离不开时代的需要,主旋律是一个时代交响的定音,时代呼唤精品,时代呼唤创新,时代呼唤百花齐放的春天来临。

作者简介:

谷琳,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从事戏剧影视导演方向的研究与创作。

责编:李扬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