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郡王,我梦寐以求的“恋爱脑”男友-《甄嬛传》人物解析


难道独占一个人就是爱吗?难道记着她的好就是喜欢吗?

如果真的爱她,就会尊重她;

如果真的爱她,就会接受她的好与坏、残缺,连同怜惜某个人身上的刺。

对他来说,爱没有替代、没有边界、没有出路。

早上中午晚上好!感谢等待!果郡王来啦!

继续解析《甄嬛传》人物,本篇是大情种果郡王的专场,喜欢或讨厌他的都可以看过来!

我为果郡王绞尽脑汁做了很多功课,希望能解答大家对他的疑惑。

说实话看剧的时候没觉得果郡王多么降智,所以见这么多人骂他还是很惊讶的。

那今天就从头到尾解析他的为人,以及大家不理解的、有争议的剧情。

果郡王允礼,出场年龄25岁左右,为先帝康熙十七子。

生母舒太妃在先帝死后出家,果郡王为免皇帝疑心,醉心诗酒,不问政事。

甄嬛入宫第一年冬季,果郡王在宫廷的新年宴会上初次登场。

皇上对众人寒暄:“今儿是家宴,不必拘束。”

果郡王清朗地笑道:“皇兄每回都说不用拘束,可是按照规矩来呀,还是拘束。”

“这话也就十七弟会说,他最怕拘束。今天没逃席、没迟到,已经很难得了~”

众人都被逗笑。

初登场的果郡王洒脱不羁,寥寥几句台词,人物形象就有了。

席间,皇上看到桌上的红梅,想起了白月光纯元皇后,微醺着执意独自去倚梅园赏梅。

皇后担心皇上安危,请果郡王一路跟随。

而此时的甄嬛已装病避宠多日,正趁着各宫无人,来倚梅园祈祷。

她把自己的红纸小像挂在梅花枝上,对着祈祷:“愿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大致意思是:希望凌厉的冷风怜惜梅花的坚韧,不要再摧残它了。借物喻人。

皇上听到后又惊又喜,因为这也是纯元喜欢的诗句。

皇上询问的声音传来,甄嬛吓了一跳。

她正在装病,又不知男声是谁,于是立即躲起来,假称小宫女狼狈逃走。

而后面跟来的果郡王正好看到了甄嬛的背影和脚印,他没声张,只是轻轻拿走了甄嬛的小像。

有很多人不理解果郡王有什么好,这里就能看出他的好。

皇上只是听到了熟悉的诗,就迫不及待地要把那个女子找出来,不出来还声称要把倚梅园翻个遍。

皇帝对这个素未谋面的“小宫女”寄托了过大的期待,也不管人家愿不愿意

而果郡王同样不认识甄嬛,但只是看到她慌忙逃跑的背影,就觉得这个“宫女”大概有自己的理由。

所以他既没惊动她,也没有向皇帝告密。

果郡王没听到甄嬛的祈祷,估计也不清楚小像是人家祈祷用的,不然也不会拿走它用来纪念。

第二天,皇上派太监来倚梅园考那句诗,暗中见证过昨晚的宫女余莺儿假冒了甄嬛,被封了妃嫔。

而从余莺儿被带进养心殿那一天起,果郡王就怀疑她是冒牌货了。

他不相信一个能随口吟出“逆风如解意”的女子,却连李白都不懂。

只是他为了皇上的喜悦、小宫女的前程,就没拆穿而已:

一个人如果真的想骗自己,谁都帮不了他。

皇帝后来找了很多纯元的替身,这也成了甄嬛与皇帝永远的裂痕。

所以,有人说果郡王傻乎乎,我反而认为在爱情上他是最清醒的人。

果郡王与甄嬛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几个月后的春季。

温宜公主生日宴上,甄嬛无聊退席溜出来玩,正是烂漫爱玩的年纪,她脱下鞋在池塘边玩起了水。

却不知,同样嫌无聊的果郡王正坐在她身后的假山上喝酒。

果郡王虽然在皇上面前隐藏自己的能力,但内心崇尚自由,反叛心很重。

他见到甄嬛自由自在的背影,自然眼前一亮。

直到甄嬛差点跌倒,果郡王才跳下假山、现身救人。

这段就到了很多人吐槽他“猥琐”的情节,但果郡王的行为他后来也解释过了:

当日是他生母多年前入宫之日,果郡王回想起母亲如今的现状,感慨低落,喝得大醉。

所以果郡王看甄嬛的脚、吟诗夸她白的行为,一半是因为喝多了,另一半是因为看到了她的脸、证实了她是小像上的人,惊喜之余真心夸赞她。

看过全剧的大家也都知道,果郡王夸女孩儿好看是家常便饭,但并非真对姑娘们有歹念。

有人说果郡王是乱“撩人”,这我要为他说句话:

果郡王不是只对女孩好,他是对所有低于他身份的下人都没有架子,无论男女。


只不过在他的观念里,夸一个女孩漂亮,是最能让这些低微又爱美的姑娘们愉快、自信起来的温暖。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他认可浣碧土气的穿搭审美、收留下人、让侍女们穿得漂漂亮亮、甚至支持她们学琴读书——

果郡王是出于纯粹的善意,也总是愿意把事物往美好的方面去想。

他要真好色花心的话,顺便收个漂亮侍女做侍妾不简单?别的王爷都有妻妾了,又没人管他。

但他不但一个都没碰,还给了那些姑娘一定的自由,这甚至秒杀很多现代男人的格局。

所以池塘边这段剧情,果郡王虽然轻浮无状,估计也不再是什么纯情少年,但整体上看也就这一次失控,可以理解。

旁边的阿晋吓傻了,可见王爷平常不会这么失态

另外,扮演者李东学外形虽然很不错,演技却有点呆板。

尤其跟孙俪和陈建斌比起来,缺乏细腻感,这大概也是这一角色不受欢迎的原因。

甄嬛回到宴会之后,被设计抽签跳惊鸿舞。

献舞期间,果郡王吹笛进门为甄嬛配乐,明里捧场暗里致歉,两人默契十足。

春去夏至,短短几个月,甄嬛盛宠渐衰,好姐妹安陵容成了新宠。

七夕晚上,甄嬛退出夜宴,独自来废弃的桐花台发呆。

桐花台是先帝为舒太妃所建,如今人走茶凉,如台阶上只开一夜的夕颜花,爱意也腐朽在了时光里。

果郡王轻轻地出现在甄嬛身后,看出她愁思不解,也深知她如今的处境。

“听说如今风头正盛的安常在是贵人引荐的,贵人伤感,是否为她?”

甄嬛被轻易看穿了心事,没有承认。

果郡王笑了笑:“其实有人分宠也是好事,若贵人因集三千宠爱于一身而被记恨,小王真该为贵人一哭啊。”

甄嬛心底感动,对果郡王改观了不少。

果郡王拿自己生母的例子真心告诫甄嬛:

不要绝望沉溺于帝王之爱,还是保全自己最重要。

只是说起来简单,此时的甄嬛没有当真,后来的果郡王也深陷情网。

不久,圆明园避暑期间,华妃一党设计眉姐姐假孕,甄嬛暗中看望被圈禁的眉姐姐。

回去途中,甄嬛在无人的游船上邂逅果郡王。

这次相遇看似不合理,其实逻辑上说得过去:

那船本来是甄嬛提前安排的,正巧那两天皇上留果郡王在附近。果郡王一向无所拘束,深更半夜睡在外面占了人家的船。

所以,无论是池塘边玩水、桐花台聊天、船上偶遇,都是两人性格上“不走寻常路”的默契所致。

甄嬛求他别声张,果郡王也就没多问,起身划船送她回去。

船上放着果郡王采摘的今夏最后一捧新鲜荷花,清香怡人。

两人在满池荷叶的围绕下、在夜色的掩饰下谈古论今,似乎成了这皇宫唯一一方虚幻纯粹的净土。

果郡王喜爱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甄嬛则喜欢荷花温和如慈母。

而果郡王吟诵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正是对果郡王与甄嬛结局的暗示——

爱意不知从何时开始萌芽,却越来越深。爱可以让活人去寻死,也可以使垂死之人求生。


船震荡间,果郡王的荷包掉了。

甄嬛帮他捡起,从中发现了自己的小像,也猜到了他对自己情意。

出于惊讶和后怕,甄嬛假装没注意到,只是提醒他不要再把珍贵之物示于人前。

而船停之后,果郡王伸手想扶她,被拒绝后甚至还邀请她有空去自己的清凉台坐坐。

有人觉得这里果郡王的讨好太“傻气”:

一个妃嫔怎敢跟他接触、又怎么可能跟王爷相聚?

但我通过果郡王的行为习惯发现,他对爱情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你可以有苦衷,也可以不接受,但我一定要做出来,我要让你知道总有人在关心你。

我觉得,果郡王甚至早料到正常情况下甄嬛会拒绝,但他还是要往前迈一步。

他怕因自己的无动于衷,两个身份尴尬的人渐行渐远。

这种毫无私心的爱人方式贯穿了允礼的一生,也是他的悲剧所在。

所以,有人说他后期“降智”、人设崩塌,这不客观。

他其实一直是这样的人,后面会再解释。

第三年春,甄嬛怀孕。

皇帝龙颜大悦,特意为甄嬛办了生日宴,还让果郡王想新鲜的点子作为生辰礼。

于是,果郡王在春日为他们献上了满池荷花、 成百个风筝和一首《长相思》。

果郡王之所以送荷花,是因为两人上次见面甄嬛说荷花“温和如慈母”。

一是甄嬛从入宫到现在见不到家人,以慰藉她的思家之情;

二是甄嬛已经怀孕,也是对她和孩子的祝福。

而那首《长相思》,表面是吹给皇帝和甄嬛,实际上却是给自己的——

心上人和别人甜甜蜜蜜,他只能隐秘祝福。

夏季,皇上皇后离宫祈福期间,怀孕三个月的甄嬛被皇后、安陵容暗算,在华妃的门前当场小产。

经浣碧求助,果郡王直接冲入后宫,救出了甄嬛。


他同受着她的痛苦,心如刀绞。

小产后,甄嬛不满皇帝处置华妃的敷衍,沉浸在失子的绝望中不可自拔。

皇帝不忍见甄嬛悲痛的样子,越来越少来。

日复一日,甄嬛竟然渐渐失宠了。

她终于知道,自己与皇帝之间从来都不是平等的,又何来长久真心。

转眼到了秋天,一天晚上,浣碧引甄嬛随笛声到廊前,果郡王在等她。

甄嬛许久不弹琴不见人了,此时难免受到鼓舞,心情放松下来。

此时的果郡王坦言说视甄嬛为知己,而甄嬛只是许诺自己会赴汤蹈火报答他。

因为此时甄嬛对允礼还没有心动,更何况时机也不对。

她欠他的太多了,而感情往往是最难回报的。


被齐妃等人打击欺负后,甄嬛清醒起来,决心争宠。

倾心果郡王的浣碧第一时间又想到求他帮忙,一听能让甄嬛振作起来,果郡王欣然答应,在冬日帮甄嬛找来了蝴蝶。

甄嬛第一次刻意用美色和心计迷惑皇帝,去唤回那本就不真切的爱情。

此时的果郡王就在围观人群中,他先是失落地呆住,然后低下头笑了笑。

大家想想:

果郡王知道甄嬛在演,知道这是她精心设计的假象。但他的情意不变,为什么?

此时的皇帝,看到的是美丽的甄嬛跪在雪地里楚楚可怜,身上都沾了花香,吸引了大片蝴蝶。

而果郡王看到的是——

她从失子的沉痛中抽离出来,不得已地描眉画眼、设计偶遇,面对那个让自己失望的男人。

他为她的成功感到高兴,却也替她心疼。

别人只会以为她狡猾虚伪,而果郡王却会想:她背地里挣扎了多久?她又经历了多少欺辱才变成这样?

甚至直到一年后,甄嬛在甘露寺受苦,狼狈地趴在地上干活时,果郡王来看她,眼中除了心疼也没有一点嫌弃。

所以嫌弃果郡王的兄弟姐妹们,先想想这样的男人有多难找吧!

第五年秋季,皇帝因纯元故衣事件大怒,将怀孕的甄嬛禁足。

此时的甄家恰巧触犯了皇帝的疑心,被流放宁古塔。

加上甄嬛知道了自己是纯元替身的事实,认清了皇帝的绝情,彻底心灰意冷。生下胧月三天后,去甘露寺修行。

第六年春,果郡王第一次去看她,此时他刚因上书为甄家求情被贬回来。

他没有表达同情,也没有救世主的高傲,只是像朋友一样说了句:“我来迟了。”

他为她带了胧月的画像,后来又捎来了远在宁古塔的家书,还安排甄嬛亲手绣衣物给胧月。

这下知道为什么果郡王能赢过温实初了吧?

温实初来看甄嬛的时候,心痛地不行,恨不得放下药箱当场替她耕两亩地。

但甄嬛还是拒绝了,一来她不想坐享其成,二开他来这一天也改变不了每一天。

果郡王虽然也很想保护她,但深知甄嬛心性高。而且,他很懂甄嬛此时最需要的是什么。

第七年冬,甄嬛身体没有恢复好,又在寺内受尽苛待、被赶去凌云峰。

路上没扛住冬雪的折磨、彻底病倒。

果郡王把她接到清凉台治疗,等待温太医期间,果郡王为了给甄嬛降温,用自己的当“人肉冰袋”。

这里又有人质疑果郡王占便宜,但从清凉台需要临时请大夫来看,附近应该缺医少药、没有多少医疗工具。

而且你又不能直接用雪降温,骤冷骤热会害死人。

所以,先把体表冻冷了,自己受得住再给紧急高烧的人降温,理论上也不算离谱,起码比滴血验亲有科学依据。

而且我觉得,这段艺术化剧情、以及后面的雨夜吹笛都是为了展现果郡王的性格,即为爱“自伤”的奉献个性——

给你的冷我要先试过、你的苦我要一同承受。

个人觉得这也是男演员发挥最好的一段,展现了果郡王小心翼翼的深情:

从外面冻得哆哆嗦嗦进来,又不敢取暖,赶紧到她身边。

想伸出手碰她,又怕轻薄了人家。伸手收手试探了好几回,只好把人扶起来从身后揽着。

他的手没处抓,只得颤抖地握住她的手背,这一幕镜头很奇妙:

虽然是在降温,看起来却像是果郡王在暖化千疮百孔的甄嬛。

一冷一热,两人相互需要、相互汲取。

直到晚上,温太医终于到了。果郡王嘱咐贴身小厮阿晋,这件事不要告诉甄嬛。

但阿晋不想委屈了主子,一五一十对甄嬛说了,甄嬛自然很感动。

第八年春,在果郡王的守候以及舒太妃的开明牵线下,甄嬛终于接受了他。

两人琴瑟和鸣,开始憧憬另一种未来,比如找个时机假死、以新的身份生活。

一个夏日,甄嬛和果郡王在树林里救了准葛尔的使者摩格,摩格对伶俐又美丽的甄嬛起了心思,被一向没脾气的果郡王怼了回去。

果郡王一心牵在甄嬛身上,甚至在入宫为皇帝侍疾时还能和甄嬛互传小纸条。

在皇上眼皮子底下快乐地谈恋爱,我当时都感叹又骚又浪漫。

这段就能表明果郡王爱一个人的时候有多义无反顾,但这种感情确实是甄嬛想要的。

为了给甄嬛安心,果郡王为两人写了合婚庚帖:

【终生所约 ,永结为好; 愿琴瑟在御 ,岁月静好。】。

他给了她一切她想要的:尊重、平等、安全感和唯一。

十二月,果郡王奉旨启程边藏,二人真正的好时光也只有不到一年。

不久,甄嬛得知父亲病重,又发现自己怀孕,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等待果郡王归来。

第九年初,甄嬛得知了果郡王身亡的消息,大受打击、心痛呕血。

经历了多日的郁郁寡欢,甄嬛硬着头皮振作起来,为拯救家族、保住孩子、调查允礼死因,决心回宫。

二月二,在瑾汐和苏培盛的帮助下,甄嬛又是一顿精心装扮,与皇帝在凌云峰破镜重圆。

一个月后,甄嬛宣称怀了皇子。

皇帝本就子嗣稀薄,小别胜新婚,对“温顺版甄嬛”又过于上头,不惜给甄嬛改姓氏也要迎回宫。

可就在回宫前夕,果郡王死里逃生回到了凌云峰。

但木已成舟,甄嬛只能回宫。而且考虑到允礼义无反顾的性子,也没说腹中孩子是他的。

但即使这样,允礼还是愿意为她考虑。两人大吵了一架、争论不休:

他不是气她和皇上复合,也不怪她怀了别人的孩子。他只是心痛她本来逃出了牢笼,何必又要回去受苦。

所以大家说果郡王“冲动”、“恋爱脑”的时候别忘了,他单方面背负着这么大的一个谎言。

好不容易拥有了爱情,却又如此没道理地失去。

而且甄嬛好歹有他的孩子,有两人爱情的念想,果郡王可是连甄嬛一句承诺都没有。

甄嬛这边有宫斗主线,允礼的未来却没有任何指望,他能保持忠贞的恋爱脑就已经不错了。

自甄嬛回宫以后,果郡王经常郁郁寡欢,像变了一个人。

八月,甄嬛生下一对龙凤胎。

第十年春,果郡王意外跌下马病倒,浣碧主动请缨去照顾。

此时的果郡王变得更加憔悴,却还在担心紫禁城里的甄嬛:

“嬛儿现在的处境,就像那风筝,多不牢靠啊……”

滴血验亲风波后,眉姐姐难产去世,甄嬛在宫里更加如履薄冰。

几个月后的夜宴上,浣碧为果郡王倒酒洒了出来,整理衣服时荷包掉落,牵扯出了“小像事件”。

甄嬛的小像让皇帝有了疑心,差点暴露,幸好与甄嬛长相相似的浣碧站了出来。

于是,浣碧和孟家小姐都被许给了果郡王。

这里有人怀疑浣碧故意,有人吐槽果郡王太粗心,无论怎样,我还是能理解允礼把小像带在身上的心情:

尤其是甄嬛退席闹情绪,允礼抓着她的手帕舍不得放手时。

甄嬛也说:“这双手,这个人,以后都归浣碧所有了。”

两个连见面都难得的爱人,连收藏对方的物件、沾染对方的气息都成了一种幸福。

第十一年秋,甄嬛得知他的侧福晋孟静娴怀孕了。

即使早有心理准备,她还是十分震惊、心生醋意。

但我们观众也从后来台词中得知了,是孟静娴把果郡王灌醉才有的那个孩子。

但注意,甄嬛并不知道果郡王的“守男德行为”。

所以果嬛两人各自都对另一方有了误解,可别小看这种消磨感情的细节,后面再解释。

第十二年夏,准葛尔首领摩格觐见,而且依旧对甄嬛贼心不死,果嬛的私情因此暴露。

皇帝假借甄嬛和亲试探果郡王,果郡王果然领兵出关,结果被皇帝拦截下来。

果郡王这一行为是被骂地最狗血淋头的一段了,说他太傻。皇帝怎么可能真让妃子和亲呢?老脸要不要了?

但剧里皇帝的说法是:他会对宫内称甄嬛暴毙,偷偷去和亲。这样皇家的面子也没丢,也不用连年打仗。

而且有谁知道,原著甄嬛还真的被和亲了,皇上还要求甄嬛毒杀首领。

要是按照原著情节,果郡王要是因为谨慎没去,甄嬛真的会因毒死首领而被反杀而死。

你要这么看,果郡王哪里算降智啊,也就是关心则乱而已。

连“宫斗智商天花板”甄嬛都以为自己真的要和亲了,果郡王怎么可能坐得住,他们又没有观众的上帝视角。

而且果郡王还有一个非去不可的理由:

十年前圆明园游船那晚,甄嬛说不想自比西施,因为西施的爱侣亲手把她送给了别人。

所以允礼绝不会在这件事上让步,以免甄嬛痛苦失望。

十年啊,老天爷,这事儿人家记了十年!

就这深情守诺程度还能被骂傻,果子狸真是又冤又苦。

因此,皇帝大怒,把果郡王远远送走,守关三年。

第十四年,皇帝召他回朝述职,其实已经起了杀心。

因为果郡王每封给浣碧的家书,结尾都有一句“问熹贵妃安”。

这里又有人说他太不谨慎,但还是那句话:

她可以有苦衷,也可以不回应,但他一定要让她知道——我还在想着你。

前面提过,甄嬛不知道果郡王为她守身如玉,她很可能以为他接受了娶妻成家、已经忘了她。

这些年,两个人之间连句话都说不上,又多了多少隔阂?

甄嬛成了“熹贵妃”,圣宠不衰;

果郡王娶了两个福晋,对他关怀备至,与他同寝同食、朝夕相处。

分隔两地的孤独和思念不是最苦的,最苦的是你被别人替代、被一点点背叛。

不然,甄嬛明知道果郡王不爱浣碧,为何见他们要成亲还那么恼怒?

任何一个女人都很难不怀疑、不害怕对方淡忘自己,哪怕现在的异地恋又能维持几个呢?

所以果郡王会从甄嬛的角度去想,他怕偶尔甄嬛想起他时感到寒心、失望。

她的悲伤和误解会让他痛不欲生。

这就是为什么他贴身带着小像、带着笛子,永远不吝啬他的告白,永远不会对她的危险无动于衷。

他要经浣碧传达,哪怕她不愿传达,让他知道甄嬛如何也行:

“熹贵妃安”、“熹贵妃安”……

此去经年,就算没人再愿意记住他们之间的事,它至少还能用来提醒自己、提醒浣碧。

而且还有一点,从果郡王带兵截和亲那一天起,按照皇帝多疑的性格,他已经活不成了,也就是早点晚点的事儿。

但时间对他来说,说不定已经只剩折磨。

很多人吐槽果郡王后期“不想活了”,其实还真是这样。

这个复杂黑暗的朝堂后宫,容不下果郡王这么干净、清奇的人。

我觉得他甚至隐隐知道自己不得善终,却也甘之如饴。

夕颜的花语是——美好而永恒的爱,晚上开白天谢,见不得光。

他宁愿为真心的爱鱼死网破,也不愿像隆科多对太后那样,相互记恨、妻妾成群、安然偷生。

连甄嬛自己都想喝毒酒跟他去死,可见观众想看的“宫斗”,未必是她最想要的生活。

果郡王救过甄嬛很多次,连甄嬛都不怪他,观众却怪他拖累了甄嬛,这种说法也忒刻薄了。

不过宫斗剧亮点就在于一个“斗”嘛,果郡王被边缘化可以理解,只是他也实在被骂得太冤。

果郡王其实一直是个细腻浪漫的人,甘心为了另一半飞蛾扑火,后期也没“降智”,不过“不想活”也是真的。

九泉之下,允礼若是知道他成了甄嬛一生唯一的温暖,想必也是心甘情愿的。

下一篇可能会写温实初或者安陵容,大家想先看谁呢?求点赞的持续动力,谢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