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约会中的甜蜜与尴尬,这里都有了

“想要问问你敢不敢”,是歌手刘若英在二十年前发行的歌曲《为爱痴狂》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句歌词。如今,它成为了优酷人文出品的一档纪录片的片名。

如果说,“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在二十年前表达的是人们在爱情中的执着、奋不顾身,那么在今天,这句话则更多表示了制作团队对当代人爱情观的一次探底:你敢不敢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真实态度?当爱情来到你身边,你敢不敢接受?

《想要问问你敢不敢》是一部关于相亲约会的纪录片,每集中,观众都会看到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职业背景的都市男女,在相亲约会中的互动、交谈。他们会在对话中彼此调侃、揶揄,也会在谈及过往的情感经历时暗自神伤。时而交锋对垒,时而惺惺相惜。

值得注意的是,《想要问问你敢不敢》虽然类属纪录片,但整部作品的创作风格却有种“野生综艺”的感觉。它没有剧本,也没有预设伏笔,单凭相亲双方你来我往的对话,就能迸发出引人入胜的戏剧性。这或许正应了一句话:与戏剧相比,生活本身就是一场伟大的艺术。

《想要问问你敢不敢》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它的打点之准。“敢不敢”这三个字,既贯穿了片子制作的始末,又是对全片三十余位相亲嘉宾的考验。

从制作过程来看,制作团队首先面临的,是敢不敢用一部单集时长堪比长剧的纪录片,挑战如今观众“短平快”的观影习惯。《想要问问你敢不敢》的时长短则40分钟,长则1小时,且全程都是本集主人公对话的正反打镜头,连同框的全景都很少。这种略显单调的镜头语言,是对观众耐心的一大考验。

从成片效果来看,制作团队的决定是正确的。《想要问问你敢不敢》的吸引力是随着双方渐入佳境的交谈而逐渐升温的。它不是如《人间世》的故事类作品,也不是如《人生一串》的介绍类作品,其定位在于嘉宾们的观点输出和爱情观碰撞。如果非要类比,《想要问问你敢不敢》的调性与阿雅主持的真人秀《奇遇人生》最为相近。

就观感而言,《想要问问你敢不敢》不仅是纪录片,还是一部“野生恋综”。个性迥异的嘉宾们有人打直球,有人采用曲线攻势,碰撞出的火花很是带劲。与正儿八经的恋综相比,《想要问问你敢不敢》或许只差了几位明星观察员。素人嘉宾们不失个性又足够精彩的输出,让观众在他们此消彼长的推拉中,不自觉看上了瘾。

上头的原因很简单:观众能在一场场相亲中,从不同的嘉宾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无论任何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点。

我们能看到坚持不婚主义的年轻女孩被父亲呵斥“不结婚就去做修女”,能看到低幼男与飒姐的极致碰撞,也能看到离异群体的自洽与和解……人生百态,各有心酸,看到屏幕里嘉宾们的真情流露,屏幕外的观众自然能心领神会,观感也就渐入佳境。

其次,制作团队需要面对敢不敢赤裸裸地把“亲密关系”的话题摆在台面上的挑战。对于制作团队而言,《想要问问你敢不敢》的具体内容、嘉宾的表达方式、后期的剪辑手法等都没有定数,一切都要以报名嘉宾的具体表现为依据。

为了应对不确定性,制作团队一方面事先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希望能找到愿意自我剖析、吐露心声的优质嘉宾;另一方面,也请到了经验颇丰的纪录片导演任长箴前来监制,程工导演的团队进行策划、掌镜。专业的制作班底,是对作品成色的有效保障。

同时,为保证观点输出的质量,制作团队在两两配对时反复斟酌考量,既保证了观点的全面性,又创造出观点交锋时的戏剧性。再加上后期剪辑时对精彩表达的准确捕捉,才呈现出如今的效果。

看完几集故事后,我心中最深的感触是:要尊重和理解世上的每种爱情观。这也是《想要问问你敢不敢》的最终落点。面对飘缈的爱情,当代人内心的标尺本就不尽相同,这道题从来没有正解。

我们能看到不同年龄段嘉宾对待感情的不同态度。在老年人眼里,从恋爱步入婚姻是一桩理所应当的事儿,就算有朝一日两个人之间的爱情被消耗殆尽,也不能轻言放弃,都要维持下去。

在中年人眼里,爱情是婚姻的基础,聊不聊得来是关键。两个人如果够合拍就可以结婚,如果有一天维持不下去了,分开也无妨。

而在年轻人眼中,打不打开“择偶开关”全看自己心情。在他们眼里,爱情是两人的共生产物,而非一方依附在另一方身上的寄生产物;恋爱也不是一定要以结婚为最终目的。

在老一辈眼里,遵从前人的规则是重中之重,人就该按部就班地做好每个年龄段该做的事,才不至于和身边人格格不入,与社会脱节。而在年轻人眼里,不论是工作还是感情,他们都不想只用一眼就把自己的人生望到了头,他们向往新鲜感,讲究感觉和灵魂共振,如此才能不枉深情地投入一番。

年轻人不用把老一辈的话奉为圭臬,前辈们也无需用自己的规则对年轻人拔苗助长。人这辈子,或找到伴侣互为支撑,或忠于自己乐得自在,无论哪种生活方式,都自有它的妙处。

【文/弈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