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比烟花寂寞

前些天“阳了”,看了部电影《她比烟花寂寞》。

该片表现了英国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雷的另一面,根据1997年杰奎琳·杜普雷的姐姐希拉里与弟弟皮尔斯合著的传记改编,融合真实与艺术。本片于1999年获奥斯卡、金球奖、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等各大奖项共10项提名。《Hilary and Jackie》其他译名《狂恋大提琴》《希拉里和杰基》《希拉莉和积琪琳》《中断的琴声》。

上面这段摘自百度,而这其中,我所在乎的,却非它获了什么知名的奖项,而是它的这一中文译名“她比烟花寂寞”,这个译名实在贴切、生动、绝妙。


洒遍牺牲血雨,

浸透奋斗泪泉。

你以为天才是天生的,那倒未必。杜普雷一开始笨拙得很,总是不如吹长笛的姐姐出色。有人的地方就存在12345,小孩子也不例外,尤其在父母面前——杜普雷偏偏自强倔强,开始了废寝忘食般的练习与钻研,总算有了进步,也拿了奖项。

尝到甜头,便沉浸到了大提琴这片海里,前路愈加辛苦,同时也愈加壮阔!也是从那时起,大提琴逐渐成为她生活、生命的全部。

杜普雷是单调的。我看到她总是在练习大提琴,似乎没有其他多样的生活内容与活动,好像她就只是一个大提琴的符号而已,她是个“片面”的人。是的,很无趣。

杜普雷是孤独的。我看到她整日整夜只有与大提琴为伴,与无生命的乐器同喜共忧,形单影只。她独自前往千里之外学习,在暴雨的深夜瑟瑟发抖,她无法再忍受大提琴带给她的心理落寞,想抛弃却又不能。是的,很痛苦。杜普雷是深刻的。她的演绎总是精彩绝伦,震撼感官内部,直击灵魂深处。我看到她与提琴融为一体,每个动作都是音符和生命那刻感情的完美揉合。她以无我之境造就深沉浓郁或是荡气回肠。是的,很辉煌。这毫无疑问。


她比烟花寂寞

“我”比烟花寂寞

事业巅峰期,于她是孤独至极之际,有幸结识了巴伦博伊姆(指挥家),二人算得上是般配知音,一起欢笑,一起演出,以为这么完美的日子会持续下去吗?她也自问过千千万万次,甚至还是鼓起勇气开口问巴伦博伊姆:如果自己没有了音乐才华,作为一个人是否还值得被爱?对方的回答含糊,答案却显而易见——没有大提琴,她什么都不是。

的确好景不长(其实我真的很讨厌这个词),杜普雷极富生命力地投入到生命仅有的依靠——大提琴演奏,殊不知也剧烈地消耗着生命力,她患了多发性硬化症,意味着事业势必终结,生活难以自理,她成为了别人的拖累。如此惨淡境况,她的考验也到了——巴伦博伊姆一段时间看她救治无望,便前往了巴黎另外组建了家庭。

她伤心,孤独感也再次袭来;她崩溃,心理问题愈加严重;她迷惘,没了提琴,她还是谁?从始至终就无人关怀过她的内心想法,一直以来就无人关注过她作为一个“人”的存在。看到她、提到她,就只是大提琴,竟如此表面。

她去找姐姐,姐姐无私地照料她,知道她的心结,接纳她的全部,直至她最后生命尽头,也只有姐姐能使她心里感到宽慰,灵魂得到安宁。

虽然期间有一段伦理性情节,但是我们不该仅凭表面去判定杜普雷,一以贯之的,应看到这位天才的可怜与寂寞——她比烟花寂寞,于是我们体味到这个译名是多么精彩。奋力璀璨过,凄冷而逝去,烟花无心无情本就淡漠,人有心有情却枯萎虚空。

所以,我也在想,很多时候很多人都会忽略作为“人”的存在,尤其是看待别人的时候,大概人与人之间除了亲情,是没有纯粹真挚的感情吗?人际接触都是含有某种目的,若不能满足利用价值,就会离开,因此也不会好奇别人的经历、内心与真正的ta,更不要说共情与同理心。

多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刺激,与其说肤浅,不如说是把人给物化了工具化了,人异化了,现代人时常孤独也很好解释了。


不过也不必悲观,并非所有人都如此。比如杜普雷的姐姐,和丈夫初相识时,处于低谷期,擅长的长笛变得一塌糊涂,而那位男性便是关注、欣赏她作为“人”的整体,依然邀请她出席演奏,陪伴她找回自信与演奏能力,之后生活也很美满和谐。二人属于结结实实的知音伴侣。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