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有风来丨贾樟柯“吆喝”的片 我们有话说

日期: 来源:浙江日报收集编辑:浙江日报

潮新闻 记者 陈宁

图源视觉中国

电影《不止不休》的排片很少,少到有朋友说,没准快下档了,不去看看吗?

这部以调查记者为背景的影片,在拍完三年后才低调登场,即便监制贾樟柯在朋友圈“吆喝”了50次,它也没有爆红。但它依然引起了一些讨论,比如,有人去搜索,调查记者和调查报道是怎样的存在;还有数据统计,目前国内的调查记者只有170多人……

我还是决定去看看。电影院里的观众也少,在片子结束后,有几位坐着不肯离场,他们说:“还不够有力量。”

这个评价,把我的记忆一下子拉得很远。我想起了几个片段,想在这里写下它们。

电影总归要下档,但是那些坚持、胆识、梦想,还有勇气,是真正不止不休的存在。

01 

“追剧”一样追新闻

把调查和新闻两个字叠加在一起,我们并不会陌生。

还记得火遍全国的《新闻调查》吗?央视这档于1996年开播的栏目,率先在国内电视界提出以调查性报道为目标。这或许是全国电视观众距离调查类报道最近的时候。

《新闻调查》生产过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精品,比如《厦门特大走私案》《透视运城渗灌工程》《宏志班》《与神话较量的人》等等,这些知名报道加上王志、董倩、长江等名嘴,让当时的电视观众对调查报道这个新事物有了最基本的概念——冷静、客观、真实。

正如这档栏目给自己的定位: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

《新闻调查》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图源网

《新闻调查》不少栏目都分为上、下集,不记得多少次,全家人准时守在电视机前,追着画面里的采访进度,情绪跟着镜头起伏。我们时不时地提醒自己,这些都不是电视剧,是真实发生的事。

不少调查类报道,也都是以系列的推进,如国内调查报道的名篇“三聚氰胺事件”,也是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抽丝剥茧地一点一点接近事实本身。

优秀调查记者的采访需要多方取证,不会只相信一家之言,更不会只停留于表面现象。

就像《不止不休》里刻画的细节,韩东执意要撤掉聚焦乙肝患者找人代检的第一稿,并通过更深入的采访调查,证实这并不是乙肝患者的错,继而写下了影片结尾那个登上报纸头版的《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

02 

个个是“爆款”

《新闻调查》火了之后,央视涌现了一批以调查、寻访真相为基调的栏目,用现在的话说,个个都是“爆款”。

电视的说话方式就此改变。不少人应该都有和我一样深刻的记忆。不知多少个清晨,我们伴着东方时空的音乐醒来,在那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里开启新的一天;又在晚上新闻联播结束后,等待着那一句“焦点访谈,用事实说话”。

电视节目《焦点访谈》片头截图

这股风刮得很劲。全国各地的电视台,都纷纷开了类似的栏目,同一时期的报纸,不少都开设深度报道专栏,成立深度报道部门。还有一系列调查类的报刊、杂志具有很高的人气,包括至今仍然具有很高人气的《财经》杂志、《三联周刊》《南方周末》《冰点周刊》等等。

试想一下,在调查类报道开始风靡的90年代中期,几乎没有网络,大家通过传统媒体认识这个大千世界。这些报道引人共鸣之处就在于,他们自下而上的反馈社会生活,那是老百姓自己的生活和声音。

可以说,这些报道就像是搭起了一座桥,让我们与媒体的距离变得更近了。

03 

偶遇张洁

作为曾经《新闻调查》的忠实“粉丝”,我没有想过自己能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个栏目。

那是学生时代一堂晚上的课,老师可能是想趁机喘口气,临时说这堂课要由一个“外人”来上。没想到带来一个巨大的惊喜,主讲人是曾经《新闻调查》栏目的制片人张洁。我们全班——一群热血青年,迅速安静下来。

那天,张洁讲了许多《新闻调查》幕后的故事,同学们个个听得着迷。有几句话,我至今记得很清楚。

他说,突袭的病毒并不用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偏见和傲慢;河水被污染了可以治理,人的良知被污染了就难了。

他告诉年轻的我们:记者要有责任,要有理性思维,要勇敢。他用《新闻调查》十多年来鲜活的例子说明了这一切。

张洁出过一本书:《调查<新闻调查>》。

在新闻系学习的日子里,还有一堂课,让我见识到了调查报道的影响力所在。

那堂普通的新闻业务课上,老师只是偶尔提到了当时震惊全国的“三聚氰胺事件”,这个话题就再也绕不过去了。

课堂上本来可能开小差走神的同学们,仿佛被“点燃”了,纷纷举手表达自己对事件本身,或是报道技巧的看法。这节课就被成功“歪了楼”。

其实,我们谁都没有参与过真正的调查报道,对这个事件的理解,也都是从报纸电视,或者查阅资料而来。但是,这组系列报道对当时新闻系同学们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04 

“韩东”印象

《不止不休》的主角韩东,原型叫韩福东,曾在国内多家知名媒体供职。他也是曾经是我在某家媒体实习时的一位前辈。

得知这个信息之后,我想在有风来上写点什么。我用微信联系上韩老师,虽然时隔14年(2009年左右,我们只有QQ),他依然记得我,这令我十分高兴。他坦言,因为这部电影,最近找到他的人很多。但是,出于特别的原因,他婉拒了媒体的采访。

我还有一些关于他的记忆。研究生毕业前夕,我和同学在一家南方媒体的北京新闻中心实习。韩老师当时跑的是两岸关系,他非常忙,我们的所有联系都是通过QQ和电话。

电影《不止不休》剧照。图源豆瓣电影

我记得他的声音很亮,讲话很有逻辑。不过,我对他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居然是:“能帮我整理录音吗?”(求实习生心理阴影面积)。

因为所跑条线的特殊性,他几乎不会出现在办公室——当时,这家媒体的北京中心刚刚成立,就在崇文门附近的小区租了一套房子用作办公。我记得有一次,韩老师打电话到办公室,在办的老师们都抢着接,每个人都要和他唠上几句。

这群活泼、幽默的记者形象,也一直印刻在我的脑海里。那时的我是个心怀新闻理想的年轻人,并不知道韩老师曾经参与过大名鼎鼎的“乙肝歧视案”报道。不然的话,我一定会千方百计要一个签名。

而我真正“见到”韩老师,是在最近(和白客长得并不像哈)。网上检索到他在不久前,在西安的一所学校讲座,他回顾了自己亲历的媒体黄金时代,细细读来,依然令人对这个行业心生敬意。

白客长得“很记者”。图源网络

05 

不止是新闻

调查记者和调查报道的感染力,又何止于新闻本身。

在《不止不休》上映之前,调查记者已经数次成为影视作品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富于的理想主义色彩,自带光环,很容易引起情感共鸣。

其中最有名的,是获得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聚焦》(Spot Light),根据是波士顿环球报的一个真实事件改变,主演马克·鲁法洛用精湛的演技,拉近了荧幕前观众与“寻求真相”的距离。

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海报。图

还有不少国产悬疑类的题材,调查记者更是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人物之一。比如,《沉默的真相》《扫黑风暴》《突围》等等,豆瓣网友笑称,记者是警方的最佳拍档。作为媒体从业者,我们也颇为欣慰:在受众面极广的影视作品里,这个群体始终是那样正直、善良。

关于调查报道本身的许多书籍也很受欢迎。南方日报出版社套共四册的《后台》,以及《真相的力量》,都收录了不少名噪一时的调查报道,还有那本深度剖析《新闻调查》经典案例的《调查<新闻调查>》。虽然已是多年过去,但这些报道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力量,并没有被时间所抹去。

的确,不管媒体生态和语方式如何变化,新闻业的魅力,不止不休。


相关阅读

  • 突发火灾!已致4人遇难!

  • 昨天(10日)16时30分,四川泸州市龙马潭区国之荣耀酒业有限公司实验区域发生火灾。目前,事故已造成4人死亡,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此前报道4月10日下午,四川泸州市龙马潭区石洞街道一
  • 福州:最美人间四月天

  • 图为工业路羊蹄甲花开。记者 池远 摄  春深四月,花事纷繁。榕城的春日,被灿烂的春花所点缀:羊蹄甲、流苏、油菜花、紫藤花等次第开放,呈现蓬勃生机。清风徐来,花香四溢,榕城处处
  • 拥抱ASIC,AMD发布基于5纳米VPU的加速卡

  • 来源:内容由半导体行业观察(ID:icbank) ,谢谢。在谈到为何以350亿美元的估值收购Xilinx时,AMD方面曾表示,未来十年,高性能计算将处于几乎所有影响未来世界的主要大趋势的核

热门文章

  • 实力女神周海媚亮相《实力派》,谈人生聊表演

  • 当影视行业逐渐摆脱了流量控制,开启最本源的以内容为导向的竞争态势之后,那些在演艺圈努力打拼数十年的优秀演员,再度迎来了全新的春天。于是影视界“叔圈”“姐圈”频频破圈,成

最新文章

  • 有风来丨贾樟柯“吆喝”的片 我们有话说

  • 潮新闻 记者 陈宁图源视觉中国电影《不止不休》的排片很少,少到有朋友说,没准快下档了,不去看看吗?这部以调查记者为背景的影片,在拍完三年后才低调登场,即便监制贾樟柯在朋友圈“
  • 华尔街最新投资中国地图

  • “许多人误解了科技行业监管想要达到的目标”。对于投资者来说,就算没有直接投资中国,也无法完全忽视中国。最有可能出现在投资组合里的美国大公司要么向中国消费者销售产品—
  • 与行业同频共振,阳光保险价值突围|公司观察

  • 近期,阳光保险(6963.HK)发布上市后的首份成绩单。2022年,阳光保险总保费收入达到人民币1087.4亿元,同比增长6.9%;实现归母净利润人民币48.8亿元;2022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7.2%至人民
  • 全面注册制来临,首批10只新股全线上涨

  • 注册制改革是一场触及监管底层逻辑的变革、刀刃向内的变革、牵动资本市场全局的变革,影响深远。4月10日,中国资本市场正式迈入全面注册制时代。当日,主板注册制的首批10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