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飘过一串字,弹幕是怎么回事

曾经有一句流行语,说的是“天空飘过五个字……”,如今观看网络电影、网剧或网络综艺节目,时常是屏幕飘过一串字,蔚为壮观,甚至对整个屏幕实现全方位的覆盖,形成另一种意义上的“霸屏”效应。弹幕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文艺现象,为何得以兴起并广受青睐?这究竟是一种接地气的话语表达,还仅仅是一个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无聊游戏?听听文艺评论家们怎么说。

南帆:一个奇特的屏幕现象

1.弹幕的评论对象往往是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

弹幕通常是屏幕之中剧情的即时评论,表述形式短小精悍,往往限于一两句话,甚至一个词。即时评论的内容五花八门,从崇拜、感叹、喜悦、剧透,到不解、调侃、吐槽,其中包含了许多弹幕文化的暗语行话,例如“前方高能反应”“大猪蹄子”“劝你善良”,如此等等。还有一些弹幕字符仅仅记录一时的情绪反应,借助“美爆了”“帅”“好想你”这些词语打卡。

弹幕的首要特征是“即时”。弹幕的评论对象往往是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譬如一个角色的相貌,出场那一刻的步态,他或者她的服饰、表情、语调,一句台词,一个镜头,道具是否逼真,如此等等。弹幕评论带有明显的即兴意味,令人瞩目的是现场、此刻与交互性的狂欢气氛,而不是严肃的反思与真知灼见。

2.弹幕的吸引力在于即时性、交互性与视觉经验

即时性、交互性与视觉经验构成弹幕文化的巨大吸引力。许多人觉得,传统的文学批评无法企及这种吸引力,甚至“深度”也无法替代生气勃勃的喧哗产生的号召。

传统的批评家是一个令人仰视的头衔:拥有名牌大学授予的学位,而且博学、深刻、犀利、擅长思辨。他们的成见令人恼火。大众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坦陈自己的快乐或者嫌恶,只要真实即可,没有必要羞涩地附加“不揣浅陋”“抛砖引玉”之类的自谦之辞。

精英主义往往以系统的知识为资本,以传统审定的经典为圭臬,高高在上,子曰诗云,不食人间烟火。然而,精英主义的阵地局限于学院围墙之内,网站开拓的是另一种空间。相信自己的感觉,弹幕形式怂恿他们保持这种的自信。

也许,他们不存在轻慢经典的观念。可是,经典供奉于遥远的文化殿堂,无法呼应此刻的心情。此刻的心情是将瞬间的感觉置换为一句话投射到屏幕之上,不论深刻还是肤浅。出场远比说了什么更为重要。弹幕不仅轻而易举地实现了这个愿望,而且显示了一个不无意外的场面:如此之多的人内心藏匿着相同的愿望。

3.弹幕破坏了“如临其境”的剧场幻觉

纷至沓来的弹幕字符与屏幕之中的影像形成另一个别具一格的小剧场,文字与形象、文字与剧情、文字与文字之间的多重交织产生了种种错综同时又意外的意义,继而制造出狂欢的气氛。事后的评论通常是独立于剧情的反思,相对地说,“即时”的评论往往被现场情景吸收,不知不觉地补充了现场。

显然,弹幕破坏了“如临其境”的剧场幻觉。尽管屏幕之中的悲欢离合惊心动魄,然而,屏幕上方的字符反复提示剧场之外的世界坚硬地存在。除了懒散地靠在座椅上嚼爆米花,剧场之外的某些观众同时还在勤勉地敲键盘。

弹幕文化的“间离效果”带来了什么?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当然,另一些人可能抱怨弹幕形成的干扰:如此之多的字符涌上屏幕,穿插于进进出出的人物之间,视觉是否不堪重负?

然而,那些弹幕积极分子欣然回复,他们的眼睛从未觉得吃力。他们的感官如此自如地存活于电子传媒之间,会不会带来另一种感觉世界的方式以及另一种复合型的意识?

4.弹幕不过是互联网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设计

弹幕的即时评论与剧情的结合制造出某种狂欢气氛,很大程度源于弹幕文字的戏谑与喜剧风格。

许多人热衷于利用弹幕卖弄机灵、聪明与俏皮话。当然,当屏幕上演一些沉重的悲剧时,机灵的俏皮话可能显示出轻佻的意味。“此时无声胜有声”——或许,悲剧或者正剧与弹幕文化存在不可弥合的距离。

弹幕文化的流行再度表明,作为一种美学类型,喜剧正在赢得愈来愈多的青睐。如果意识到这个世界的悲剧并未减少,那么,喜剧的如此盛行成为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动向。

“弹幕”这个词形象地表明了碎片化的状态:电光石火,只言片语,率真,机智,反讽,偶尔一两句奇思异想,还有相当一部分表态式的感叹。碎片化状态缺乏作品的整体理解。

严格地说,作品的整体理解并非弹幕的即时评论愿意考虑的问题。沉浸于弹幕就是抛开种种复杂思辨,利用短兵相接体验即兴的乐趣。

常识显示,屏幕、二次元世界和弹幕字符本身即是生活配置的一个角落,技术、器材、经济收入、居住空间等众多因素构成了配置的基本条件。然而,二次元世界或者弹幕通常无视这些纷杂的俗务。

弹幕文化显示出既丰富又单调的双重特征:一方面群情踊跃,图文并茂,另一方面似曾相识,彼此重复。事实上,这也是相当一部分大众文化产品的双重特征。与生活或者历史脱钩,文化生产仿佛更简单了——面壁虚构,随心所欲,从武侠、外星人到平行世界的穿越。

没有理由否认弹幕文化的狂欢气氛,若干小创意甚至耳目一新。然而,也没有理由否认另一个事实:众声喧哗的表象不是来自思想的真正激荡,而是来自互联网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设计。

阅读原文:弹幕:一个奇特的屏幕现象

郝静静:视觉文化的新生力量

1.打破壁垒:“所见即所得,所弹幕:一个奇特的屏幕现象思即所写”

相较传统文艺评论,弹幕评论用更加开放、多元和包容的姿态,来迎接观众的广泛参与和话语表达,也彰显了大众文化时代的自我言说。

弹幕评论“所见即所得,所思即所写”的便捷特质,跨越了身份差异,使民间文化在多样文化形态中脱颖而出、另辟蹊径。弹幕评论沿袭民间文化自娱自乐的特点,关注日常通俗趣味的自发性表达,在多元话语体系中寻找自己特有的评论方式。

弹幕评论消解了传统文艺评论的特质,而成为全民皆可参与的无门槛表达,其中既有高谈阔论的学术大家,又有平凡质朴的普通观众,既有老成持重的成年长者,也有新潮另类的初生牛犊。

他们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性别差异和个人喜好,暂时被这种直观、当下和即时的交流方式遮蔽,用全新、零障碍、无差距的“新的打开方式”营造出新的话语空间。

2.扭转格局:由单向输出向交互体验的跨越

弹幕评论扭转了观众在信息接收过程中的被动局面,观众从“沉默的大多数”摇身一变为“我言故我在”的传播主体,并形成了一种多面向、多维度和多样式的文艺评论新样式。

弹幕评论的出现使得多面向的相互交流成为可能。无论是惺惺相惜的情感共鸣、拨开云雾的茅塞顿开,还是意见相左的针锋相对,这种虚拟化的社交行为丰富作品的意义和内涵,是对作品内容和信息接收形式的再造和扩充,也是对人际联结的重构与情感自觉的再造。

3.发展方向:别让“志同道合”让位于“信口开河”

弹幕评论的浅层内涵是评点视频内容、把握收看热点和表达自我观点,而深层内涵是参与公共事务、呈现价值判断和满足心理期待

口语化的评论在颜色各异、字体不一和夹杂表情符号的弹幕评论中显得个性十足,不再拘泥于传统评论的连贯成篇和一气呵成,而是具有个体表达特征的公共话语体系,是视觉的延伸,也是思想和情感的延伸。

丰富的视频内容使观众的闲暇时刻有所陪伴,情感世界有所依托,而弹幕评论更激发了观众的言说欲望,并提供了表达渠道。

弹幕在“虚拟社区”中让观众有群体存在和共同观看的错觉,个体观看行为与群体线上评论在虚拟共时中相融,能激起观众的收视欲望,也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振,既有“我与你同在”的陪伴感,也有“英雄所见略同”的认同感。

观众在观看视频内容时获得情感抚慰,在弹幕评论时抒发个体情感,尽管环境是虚拟的,但是情感却是真实存在的,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感同身受,也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青春喟叹。

这种打破时空界限的话语平台,为观众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可能,但也为口无遮拦蒙上了隐形外衣。如果“志同道合”让位于“信口开河”,如果弹幕评论一直被降格为情绪的发泄场、表白的浪漫地、吐槽的留言板和个人的出气筒,成为少数观众肆无忌惮地抒发个人悲欢、宣泄负面情绪甚至传播不当言论的通道,那么,势必会带来诸多消极影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