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影响西方世界的“高光时刻”

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和介绍,首先应该追溯其在欧洲的传播,因为欧洲历来作为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充当了西方文化的中心。中国文化在西方流经的路线也是从欧洲逐渐扩展到北美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文化的西传与影响大致经历了以下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考古资料证明,早在文明的朝霞时期,中西方就有了广泛的文化接触,而这些文化接触的主要通道就是丝绸之路。在西方人最初接触或者说了解中国文化的时候,丝绸起了最早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公元前六、七世纪时,就有希腊人到过这个“丝国之都”。公元前5 世纪,一个叫泰西阿斯的希腊人最早提到“赛里斯”这个丝国,他曾在波斯王宫担任御医,著有《旅行记》《印度记》等,首先使“赛里斯”之名在西方传开。

罗马帝国时代的欧亚大陆

公元1世纪中叶,一位生活在埃及的希腊人所写的《爱利托利亚海周航记》,已经记述西方商船经常往来于红海、波斯湾及印度东西沿岸。书中也提到中国,说中国所产丝绸经陆路而至大夏,或从恒河水路西运。

正是通过这两条商路,丝绸在希腊、罗马等地传播日盛。罗马人把东方丝绸刺绣看作“光辉夺目、人巧几竭”的珍品,并以穿这种罕世珍品、饰这类精美刺绣为至上荣耀。

据西方历史记载,罗马凯撒大帝酷爱中国丝绸服装,有一次他穿了一件灿烂夺目的中国丝袍出现在剧院,全场惊艳之声不绝于耳。那时,丝绸价比黄金,每磅丝料的价格高达黄金12两,所以丝绸服装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受。之后,罗马人对东方丝绸的需求与日俱增。公元头几个世纪,罗马城内还为此开设了不少专售中国丝绸、刺绣的市场。

公元2世纪时,中国丝绸已出现在地处罗马帝国最西面的伦敦,其风行程度甚至可与当时的洛阳相媲。及于4世纪,中国丝绸已普及罗马各地。

公元552年,查士丁尼大帝从两位僧侣手中接过藏有蚕种的竹杖

从以上可以看出,正是在罗马时期开通了中国和欧洲直接交往的商路,通过这些商路,中西之间进行物品和思想的交流,从而形成了以丝绸贸易为中心的中国文化与东方美学精神对西方产生的第一次重大影响。

西方人正是通过这种色彩艳丽、图案精美、做工精湛的丝绸认识了东方神秘、高雅的古典美,也认识了生产这种精美工艺品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

第二次高潮: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它是西方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十分活跃。一方面,民间的交往十分频繁,商贾往来络绎不绝;另一方面,元朝与欧洲诸国以及罗马教廷保持着正式的官方接触。

在元代来华的欧洲人士中,最著名和影响最大的是马可·波罗。1271年,马可·波罗随父亲和叔叔来到中国,并于1275年受忽必烈接见而留下任职。他在中国生活了17年,足迹遍布中国。

《马可·波罗游记》第一次向欧洲介绍了亚洲的地理概念,也首次向西方系统介绍了中国的辉煌文化。在这部书中,马可·波罗从10个方面描绘了中国文明,分别是:财富的充裕、人口的繁盛、生活的舒适、政治的开明、物产的丰富、工商业的发达、便捷的交通、纸币的通行、石炭的使用、建筑的华丽等。

除了这10项外,马可·波罗还向欧洲人介绍了中国对于宗教的宽容、伦理道德(如孝顺父母)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等。《马可·波罗游记》“实在更真切地给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创造了一个模范的文明世界”,“唤起了一部分欧洲人之美的与物质的生活之愿望”,“给欧洲人以理想的黄金国”。

忽必烈接见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以及其他来华的商人、教士、旅行家等,把他们的所见所闻介绍给欧洲,同时,中国和欧洲之间频繁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使大量中国文明传播到欧洲,从而给欧洲的文艺复兴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中国文明直接或间接地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有利技术条件的,当首数中国的几种发明。

西传的中国文化除了给欧洲的文艺复兴提供了物质基础条件以外,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对之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马可·波罗游记》就为当时欧洲的文艺界提供了许多丰富的中国题材。《游记》中所述之人名及契丹、汗八里之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家里面时常发现。14世纪末,英国散文家约翰·曼德维尔在其虚构小说《东方见闻录》中述及蒙古和契丹的知识,并将中国文化抬得很高,欧洲文学视其为赞美中国的先驱。

第三次高潮:17、18世纪

法国Cassan的中国式凉亭

中国文化对西方影响的第三次高潮,应该说,开始于16世纪,最集中地体现在17、18世纪。这一时期,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中西文化的交流达到了又一个新的高潮,中国文化的大规模西传盛极一时,进而掀起了席卷欧洲的“中国风”。

由于中国瓷器、丝织、刺绣等工艺品在欧洲大量流传,在与东方美术工艺的广泛接触中,欧洲尽力接受中国的影响,在当时的上层社会中出现了以采用中国物品、模仿中国式样为时尚的“中国趣味”或称“中国风格”,其结果遂酝酿成17、18世纪间风行于德、法诸国的“洛可可”运动与18世纪欧洲的中国园林运动。“中国商品像是拨开了蒙在欧洲人艺术和审美之眼上的一层雾障,像是为欧洲人指引出生活的快乐之门,因此而大受欢迎”。

洛可可时期画家弗朗索瓦·布歇的中国风作品

中国文化在近代欧洲的传播最为重要的意义,是它对启蒙运动的直接和巨大的影响。“中国美术工艺影响法国宫廷的中国趣味,但更重要的是唤起了欧洲一般社会以一种假想中快乐的人生观,给欧洲的思想革命铺平了道路”。

如果说中国美术工艺的影响主要由于通商,那么思想文化之影响则在通商之外,即主要由于传教士的传教和著述。这一时期入华传教士大规模地介绍西方宗教和科学,形成了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而同时经传教士之手,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也被大量介绍到欧洲社会,形成“ 中学西传”。

在文学艺术领域,对欧洲影响最大的当数我国元杂剧《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在启蒙时代传入欧洲,引起了翻译家、批评家和艺术家的巨大兴趣,一时译作、评介、仿作、改作蜂起。特别是著名启蒙哲学家伏尔泰改编的《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和出版以后更是广为人知,对欧洲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

18世纪英国生产的中国风瓷碟

关于当时欧洲的“中国热”,有学者这样指出:“不管怎样,18 世纪总是欧洲最倾慕中国的时代。中国工艺品导致了欧洲巴罗克风格之后的洛可可风格,中国建筑使英法各国进入了所谓‘园林时代’,中国的陶瓷、绘画、地毯、壁饰遍及各地,直接、间接地推动了西方工业革命;更重要的是当时欧洲新思潮——自然神论从中国宗教生活与伦理准则的自然感受中找到了认同”。

总之,17、18 世纪是中西文化对话最好的也是一个最为重要的时期,从此,中国文化深深地渗入了欧洲文明,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精神对西方的影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