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关于空巢老人的电影,做子女的都该看看

  这部片子的野心不止于讲养老

  电影《空巢》剧照。

  继《囧妈》之后,电影《空巢》也在短视频应用上完成了首映。巧合的是,这两部电影都讲述了两代人之间的代际冲突。

  相比于全明星阵容的《囧妈》来说,电影《空巢》是一部没有明星加盟的小成本制作,近九成镜头在主人公的房子里完成,但结构精巧,层层立意,值得剥开细看。

  电影改编自作家薛忆沩的同名小说《空巢》,讲述了一位精明的退休教师被保险推销员骗取毕生积蓄的故事。

  荒诞之下,尽是现实的倒影。

  以爱之名的诈骗

  年过八旬的退休教师赵一梅,独居在高级小区的大房子里。唯一的儿子在北京定居,有钱有事业,但是全片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在母亲的晚年生活中是明显缺位的。

  赵老师有几分知识分子的清高,习惯一个人独来独往,隔壁老太太拉她跳广场舞,被她三言两语“赶”出家门。

  可关上了门,赵老师洗衣服、织毛衣、看电视……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干脆早早上床睡觉,又无法入眠。家里的十几盆鲜花已经全部枯死,就像她的晚年生活毫无生气。

  赵老师的状态也是数千万空巢老人的真实写照——年纪大了,不再被人需要,也不愿开口麻烦别人,生命进入一种社会性死亡的停滞状态。

  而当老太太准备了一杯高浓度安眠药,不是真的想要寻死,又觉得活着没有意思,保健品推销员小雷出现了。

  影片一开始,赵老师断然拒绝了小雷的推销。

  他一口一声“奶奶”,陪老人聊天、做家务,比亲生儿子对老人亲。

  本来,精明的老太太本能上是抗拒的,但小雷一次次上门帮忙,赵老师也开始主动拉着小雷说话,邀请他留下来吃晚饭,当然保健品也买了满满一衣柜。

  故事发展到这里,还只是保健品公司的销售套路,可小雷偏偏在这时欠了一屁股赌债,最终放弃良心的挣扎,串通他人骗走了老人50万元积蓄。

  全片近九成的情节在赵老师家中完成,摄影机在几个房间腾转挪移,运用偏纪实风格的镜头语言,把一个空巢老人生活里的暮气拍了出来,可见导演张唯的场景调度功力。

  81岁的主演祝希娟,早在1962年就凭借电影《红色娘子军》成为第一位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在本篇中贡献了教科书般的演技。这位表演艺术家在一蹙眉一撇嘴间,把长期独居者对外界的疏离展现无遗,又随着与小雷的接触,将人物性格中的爽气和开朗逐渐释放。

  不可忽视的题材

  电影《空巢》的镜头语言平实、克制,擅长用生活细节表现人物状态,全片将空巢老人、老年人孤独死、电话诈骗等问题糅进赵老太太的生活,切中了现代人对晚景的焦虑情绪。

  中国不乏聚焦养老问题的优秀影视作品,远有讲述村妇老无所依的《喜丧》、获奖无数的《桃姐》,近有小成本制作的家庭纪录片《四个春天》。

  尽管老年人的故事不是文艺作品主流,但这几部片子面世后都获得了不俗的反响,侧面证明了养老焦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和文艺作品不可忽视的议题。

  早在1997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就达到7%,进入“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社会。据统计,中国老年人口仍在逐年增长,并将在2030年达到人口25%左右。

  随着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青壮年涌向一二线城市安家乐业,留守老家的空巢老人比例随之提高。据全国老龄委公布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城市空巢率已经接近50%,农村老人空巢率也达到了38.3%。预计到2050年,我国独居和空巢老人将占老年人口54%以上,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

  如果不深入老年人群体,很难想象一个空巢老人的生活危机。但是看看购物中心有多少店铺和设施为老年人所用,可以一窥老年人的公共活动空间被挤压的程度。

  消费主义至上的年代,消费力不强的老年人被主流市场淘汰,成为了被忽略的存在。电商、外卖和移动支付让大多数人享受了更便捷的生活,却在无形中剥夺了老年人的便利。动辄需要线上预约和扫码登记的“便利服务”,对于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来说,无异于一道无形的墙,横贯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

  加上退休后社交圈缩小,行动不便,老年人参加社会事务和群体活动的意愿自然会降低。空巢老人的生活看似清闲,实际上生活半径随着年龄增长递减,最后深居简出,几乎和社会脱节。

  人是群居动物,长久的陪伴缺失对于一些空巢老人来说可能是致命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2014年发布的《预防自杀——全球要务》研究报告,中国每10万70岁以上老年人中,就有超过51名左右选择自杀,而世界各国平均数仅为11人左右。

  不过,《空巢》导演并未把空巢老人的问题全然推给儿女和社会。赵老师作为知识分子,在养老观念上却非常固执,宁愿轻生也不肯请保姆或者去养老院,也折射出中国老人对机构养老普遍的不信任心态。最后在和儿子谈判时,赵老师竟然将去老人院当作一个“自我牺牲”的条件,让人啼笑皆非。

  空巢背后

  更有意思的是,这部片子的野心不止于谈论养老。

  赵老师意识到小雷是共犯,拷问他为何对自己下手这一幕是整个故事最有张力的片段,也点出了这部片子的题眼。

  赵老师恨铁不成钢地问小雷,“生活从来就不是公平的,不能走什么邪门歪道,可你现在走的是一条什么路啊?”

  “我能走什么路?我爸当年摔死在深圳的工地上,那年我只有三岁……我奶奶拿着工地赔的那几万块钱把我养大的,这就是我的路。生下来就得是穷,就没有教养……我不趁着现在年轻去赌一把,我什么时候能挣上大钱?我什么时候能翻身啊?”小雷咬牙切齿地说。

  前浪和后浪的一问一答,精准切中当下现实的代际鸿沟。生活从来就不是公平的,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也是这不公平的一部分。

  赵老师得知小雷是共犯后,愤怒、伤心又替小雷的命运惋惜。

  改革开放后,赵老师来到深圳成为一名特区建设者,乘着城市化的浪头过上了体面的生活,退休后住在自己的大房子里,养花弄草,衣食无忧——那是多少年轻人奋斗一辈子的目标。

  小雷上个世纪末在农村出生,是深圳新一代的建设者,同样渴望在激烈的竞争中敲开上升通道的门。

  可人口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人才竞争变得愈加激烈,无数像小雷一样的年轻人需要离家千里,才可能获得一张名利场的入场券,而后但凡想登上成功的顶峰,努力、机遇、魄力缺一不可。

  对于出身底层的小雷来说,务实肯干的深圳精神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他的生活经验中交替应验,他在踏实和投机的路上来回徘徊。

  当有一天丛林法则占了上风,欺诈老人的悲剧随之发生。

  但小雷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他一开始对老人照料有加,对奶奶自白成长故事,看到老人为自己求情后选择自首谢罪,都是他悲剧命运中温暖的弧光。

  那赵老师的儿子又是真的不孝吗?

  他经常打电话劝母亲请个保姆,每个月给小雷3000元让他多陪陪老人。对于在北京闯荡的他来说,陪伴父母和赚钱是无法两全的难题,再加上母子两人沟通不通畅,增加了老太太的孤独感。

  空巢老人问题表面上看是亲情的缺位,实际更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下的必然产物。从这个角度来说,赵老师不归家的儿子可能也是“小雷”,而小雷的农村老家,也有一个渴望亲人陪伴而不得的“赵老太太”。再深想,曾经背井离乡支援特区的赵老太太,当年在面临父母养老问题上,也有她不可顾全的遗憾。

  大时代齿轮飞速转动的背后,每代人寻求的和拥有的相互交错,浓缩成《空巢》中几位人物各自生活的一声叹息。

  图片来源:电影《空巢》

  值班编辑:肖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