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专心看剧,我不得不关掉弹幕

实不相瞒,我在看剧期间爆笑,多半是因为弹幕。

“这些信息好好玩,但是没什么用,还是过滤掉吧。”

文 | 颖宝

本文原载于《新周刊》APP,欢迎下载使用

周五晚上,下班后的新媒体搬砖人士颖宝,点开了刚更新的电视剧,以此欢庆周末。

一个人看剧不够爽,一群人看剧才叫浪。从持续不断飞出、永远满屏的弹幕中,她被一句句热梗逗得捧腹大笑、被吃瓜言论撩起八卦之魂,手指也不受控制地敲起屏幕,跟着刷起“awsl”和“23333”。

一集电视剧看完,颖宝的脑子里,只剩下乐呵的段子,至于讲了什么剧情,完全想不起来。

或许是注意力被弹幕吸走了,也或许是,剧情从一开始就被厚厚的弹幕遮挡。

为了与后面的剧情衔接,她不得不多花一小时重看一遍。

“下次还是关掉弹幕,专心看剧吧。”

她暗暗说道。

生无可恋:又是看完剧后,一秒钟剧情都想不起的一天。

“救命!

集中注意力实在太难了”

关弹幕,这个动作背后的逻辑,可以追溯到最近在年轻人中常见的现象:自设信息门槛

他们选择电影的时间,可能比看一部电影更久,除了“豆瓣评分8.0以下不看”,还会对比故事类别、剧情介绍和演员列表——

“难得能放松半天,要是选中一部烂片,坏了心情不说,还会扰乱我的电影审美能力。”

进入微博,他们不再秉承“什么火就看什么”的信念、把热搜榜全部点个遍,而是只阅读与自身相关的话题——

“谁谁家idol机场照崩了?”“没兴趣,咱只专一地爱自家本命,就不浪费吃别人的瓜了。”

不管实体书或电子书,购买前,他们都要先看书评——

“万一看了半本,才发现这本书写得太烂,被浪费的时间就追不回来了。”

阅读公众号文章时,我会优先打开朋友分享的链接,毕竟有人读过觉得好,总比我抱着“试错”的心态、点开一篇陌生的文章更高效。/图虫创意

以上每一个前缀动作或条件,就是我们自行设置的门槛,目的是过滤对自身无用的、会扰乱注意力的信息。

要知道,无用信息经常掺杂在有用信息之中。

当你阅读专业文献时,广告弹窗忽然出现,你的眼睛就不可避免地瞄到“1000度的近视眼镜长这样”等消息。这下完蛋了,这句话将自动进入你的大脑、瓜分本就不大的容量。

更可恶的是,无用信息就像泥沙,会搅浑大脑里的“纯净信息”。

相信大家都经历过,大脑在考试时自动播放音乐,那些明明全部背下的知识点,一个都想不出来。

这或许是我们复习时,正戴着耳机听歌,或同桌正外放音乐,无意间让歌词与知识点形成连带记忆。

于考试而言,音乐就是无用信息;于大脑而言,只有在接收信息后,才能判断“有用”或“无用”。

也就是说,但我们意识到音乐会降低复习效率时,“动次打次”音乐律动已完成妨碍知识吸收、分散注意力的“任务”

玩过左手画圈、右手画方形游戏的人,都懂那种两边都画不好的无力感,因为我们的大脑就像宽带,如果同时思考N件事,会导致超负荷

开车时看手机会出事,就是注意力被多件事情分散的例子。

经过长时间研究贫穷的命题,哈佛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塞德希尔(Sendhil Mullainathan)在《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中写道,大脑在超负荷情况下,会反向抑制执行控制力,也就是降低信息输入、输出效率

假设你是一个快餐店店员,当眼前的客人点了一份中薯条,你却按下“大薯条”的按钮时,执行效果就出现了偏差。

在客人看来,只需动动手指头的工作,你都能做错,职业素养也太低了。

实际上,当时你可能满脑子想着“窗外的鸽子为什么这么大”,以至于听岔了客人的说话内容。

一瞬间的“神游太虚”,将为你带来一顿臭骂和花费更多的时间认错。

再如刚刚,颖宝一边瞄着弹幕,一边消化剧情内容。结果就是,具体哪一句弹幕好笑、剧情讲了什么?全都想不起来。

“隔壁同学正在看的漫画好好笑哦……”“我刚刚背诵到哪里了?!”/图虫创意

耗费时间却达不到理想效果,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尽量让事情单轨道运行,也就是设立一个门槛,阻止相对无用的信息进入大脑——

为客人点餐时,窗外的世界即便有恐龙走过,也要求自己不能乱瞟;

煲剧时,弹幕再好玩,也命令自己必须关掉。

于是,苦注意力涣散久矣的年轻人,相继走上“自设信息门槛”这条丧失快乐的道路。

全盘拒看是不可能的,

设个门槛或许还能少看点儿

有人说,自设信息门槛多矫情,直接拒看无用信息不就行了。

这话说来轻巧,实操起来难度可大了。

首先,我们已养成依赖互联网信息生活、工作的习惯。

饿了上网点外卖、出门就上网叫车、直接在微信群上发布工作任务,连生病也要在网上挂号,离开了互联网,我们分分钟“活不下去”。

哪天手机关机了,我可能就“与世隔绝”了。/图虫创意

互联网信息的特点是什么呢?冗杂、碎片化。

《全球概览》杂志出版人、美国“网络文化”发言人凯文(Kevin Kelly)在《必然》一书中提到:

“每年,全世界生产800万首新歌、200万本新书、1.6万部新电影、300亿个博客帖子、1820亿条推特信息、4万件新产品……即使只是对过去24小时里被发明、创造出的新事物进行概览,也会花费我们一年以上的时间。”

既然选择活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就得接受这些量大且零碎的信息。毕竟,谁也无法预料,哪一天面试或相亲时,对方会跟你聊起哪一个话题。

面对碎片化信息,注意力也碎成渣渣,怎么办?

只能借信息门槛过滤无用信息、尽量只阅读精华部分了,比如弹幕,就可看可不看。

“什么都了解一点”,能让我们轻松地融入任何群体、接下任何话题 ,也让我们“什么都不懂”。/图虫创意

其次,有些“垃圾”信息,是我们在无意识间接收的。

点开朋友圈,本想关心朋友们都去哪儿玩了,却看到有人转发“L男星深夜劈腿”的吃瓜新闻;

打开网页搜索心理学资料,却看到“即使只有一面之缘,也要对他微笑”等鸡汤金句出现在相似内容列表;

本来只想到超市买一支牙膏,却深深记住了“买电饭煲送大米”等促销语。

这些信息看似微不足道,但已在无形间侵占了我们的脑容量

许多精明的商家早察觉到这种现象,钻研出碎片化商业模式,同时将我们的注意力碾压得更稀碎,比如——

在电梯口播放视频广告,疯狂往等电梯的人们大脑里塞入营销信息;

上线各类短视频产品,牢牢抓住人们通勤路上或排队的时间;

在各种走廊、自动扶梯两边安装平面广告牌,让路人在不经意间、通过眼角的余光瞄到产品信息。

每一块广告牌上的信息,都在潜移默化中印入我们的记忆中,躲不过的。/图虫创意

无论是有意或无意,“垃圾”信息永远能找到机会,消耗我们大脑运转的精力

既然无法完全阻挡无用信息,那抬高信息入口的门槛、搞“限流”,似乎成了目前比较靠谱的方法之一——

起码,这能让我们远离部分干扰,稍微拾起少得可怜的注意力。

生活的野心,

促使我设下信息门槛

你有没有发现,小时候我们是以“小时”为单位描述时间的,就像4点放学、6点吃饭;

如今则变成“分”或“秒”,我每天早上就会规定自己在10分钟内洗漱完毕,并掐着秒表出门,晚30秒都会迟到。

年轻人从享受被繁杂的信息包围,到自设信息门槛,其实是随着生活节奏变快而发生的变化

毕竟,无所事事的时光越来越少,我们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消化那些知道了也没什么用的信息。

当然,开始反思“信息碎片化”的问题,意味着,我们对个人发展的目的性更强——

以前是抱着“扩大知识面”的心态,看到什么信息,就吃进什么。现在呢?是有选择性地阅读对个人有益的部分,并尝试让自己更专注。

如此看来,“自设信息门槛”的本质,是年轻人不满于现状,开始寻找更高质量、高效率的活法

想要更好地活着,就得先学会放弃阅读无用的信息啊。/图虫创意

用一句话形容,那就是:

弹幕虽好玩,但似乎没什么用,还是关了吧。

无论是自设信息门槛,或其他强制集中注意力的方法,说到底,是年轻人对信息过载的反抗:

“别再说上网冲浪能开阔眼界了,该看什么、该学什么,我门儿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