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恋母仇父、马斯洛近亲恋爱:4个故事揭开大神隐秘的角落

终身成长词典已上线1342/10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481天

前段时间,《隐秘的角落》大火,各路心理学大师们也现身说法,把剧中的人物用心理学知识剖析得精辟入里。

比如,为什么老实人张东升会逐渐显现其心理阴暗的一面?为什么小时候开朗的朱朝阳长大后会性情大变?

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要网上随便一搜,都能找到心理学大师们给出的合理解释。

提到心理学大师,很多人觉得他们很神秘,可以看透别人的心,解开他人的谜。

其实,他们并没有我们臆想的那么神秘,他们也是人,跟我们普通人一样,有爱也有恨。

《爆笑吧!心理学大神来了》这本书中,就汇集了许多心理学大师们的传奇经历,今天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二:

01

弗洛伊德

谈及心理学史,弗洛伊德是个避不开的人物。

弗洛伊德出生在一个不错的家庭,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

都说老夫少妻生的孩子聪明,弗洛伊德小时候也的确很聪明,念书很棒。因此爸爸很喜欢他,还公开说弗洛伊德聪明到“他大脚指头都比我脑袋好使”。

然而,有这样一个受尽万般宠爱童年的弗洛伊德,却在成年以后提出了人性恶的精神分析:人人都有病,悲惨童年毁一生。

怎么回事呢?

弗洛伊德小时候,曾经在父母的卧室里撒尿,当时父亲愤怒地责备他:“这孩子将一事无成!”后来,他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认为每个小男孩都恋母仇父。

再后来,弗洛伊德经过研究,又提出了恋父情结的概念,认为由于女孩子的异性爱本能倾向,使得女孩子恋父而妒母,即“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

结果,弗洛伊德最宠爱的小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终身未嫁,始终陪伴在父亲身边,并最终继承了父亲的学术衣钵。

弗洛伊德还提出过一个“性诱假说”:每一例歇斯底里症病背后,总有着一次或多次发生于童年早期的不成熟的性经历

这个假说一出来,他的声誉急转直下。什么问题都是从性的角度去解释,谁还来这个“老流氓”的诊所看病呀?

弗洛伊德有一本很出名的书,叫《梦的解析》,怎么来的呢?

这源于他儿时的一个奇葩习惯:把自己做的梦全部记录下来。

后来使用自由联想治疗精神疾病的同时,他开始关注患者的梦与病的关系。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弗洛伊德曾对几位后继者,比如阿德勒,荣格,都报以厚望,倾心相助,尽力提携,却屡遭背叛。

因为弗洛伊德太过小心眼并且拒不接受批评,他总是固守在自己的理论王国中,不愿接受任何新的理论,新的思潮,还强迫他的继承者完全遵守他的理论体系。这也导致他的后继者们最终与他分道扬镳。

阿德勒后来创建了个体心理学,荣格另建了分析心理学。

02

马斯洛

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大家都耳熟能详: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高峰体验。

尤其需求层次论,心理学导论中要讲它,心理学史要讲它,教育心理学要讲它,管理心理学要讲它……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领域也都讲它,几乎成为普及度最广的心理学理论。

马斯洛的童年凄苦,父母关系恶劣。他的父亲为了逃避母亲,总是避免回家,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与子女的沟通,因此父子关系淡薄。

马斯洛母亲极度迷信,且生性残暴,曾当面打死马斯洛的两只小猫。致使马斯洛即便走向人本主义之路,都没有原谅自己的母亲,一生与母亲关系恶劣,直至母亲过世都没有参加她的葬礼。

马斯洛父母是表兄妹关系,优生没做好,所以小马长得丑,从小自卑。爸爸还火上浇油,和大家说:“你们见过比他丑的孩子吗?”

缺啥来啥,爸妈关系差,对他也不好。学校里的老师、同学也不喜欢犹太人——后来,马斯洛提出了非常有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马斯洛上学时几乎没有朋友,这使他养成了害羞敏感且神经质的性格,只能借由书籍避难。害羞敏感的性格追随其一生,直至成年甚至出名以后,他都非常害怕当众发言。

受爸妈表兄妹近亲结婚的影响,马斯洛中学时也喜欢上了自己的表妹贝莎。但是他自卑又太羞涩,迟迟没进展。

有一次,未来的大姨子安娜实在看不过去了,把小马推向贝莎,上啊,吻她吧!马斯洛就吻了,贝莎没有拒绝,回吻了他。

正是这段经历,启发了马斯洛提出高峰体验的概念

03

斯金纳

许多人谈到心理学,只知弗洛伊德而不知斯金纳,但后者其实对心理学科的影响更大。

斯金纳有两大爱好:一是手工制作,他做过旱冰鞋,可驾驶的运货马车,雪橇,还有用篙撑来撑去的木筏子;也做过跷跷板,旋转木马和滑梯;还做过陀螺、模型飞机、盒式风筝、会飞的竹蜻蜓……

除此之外,斯金纳还着迷于捕捉所有他身边捉得到的小动物:青蛙、乌龟、蛇、蝴蝶、蜜蜂、萤火虫,喜欢观察它们努力逃走的过程。

研究心理学后,斯金纳把小时候这两个爱好结合起来,制造了著名的斯金纳箱,专门摧残小白鼠;最后甚至发明了一个育婴箱,在里面养孩子。

斯金纳第一次上电视,就石破天惊整出一句:“如果在烧掉自己孩子还是自己的书籍之间做出选择的话,我愿意先烧掉自己的孩子。”

这一发言导致舆论大哗,心理学家这样说太吸引眼球, 结果各家电视台就不断邀请他,斯金纳经常露面,就出名了。

04

冯特

冯特出身名门望族,却有一个悲催的童年。哥哥在外求学常年不回家,妈妈又生了两个孩子不幸婴儿期都夭折了。冯特童年只有一个同龄玩伴,还是个智力障碍者,几乎不说话。

年轻的冯特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始于一次自己的好奇:吃盐多少会不会对尿液成分产生影响?

于是他亲自出马,自己吃盐自己尿,自己尿完自己测,实验发表了。一泡尿,照亮了他自己的心理学研究之路。

冯特起初是海德堡大学的生理学系教师,教实验生理学。

不过,他的教职属于无薪岗位,就是学校不给钱,由学生凑学费,选修的学生越多,老师就赚得越多。结果只有四名学生选修了冯老师的课。于是冯老师生了病,去疗养了。

后来,他到了莱比锡大学,冯老师教生理心理学。那时候还没有专门的心理学之说。

大学给冯老师分了一间房子放实验仪器,于是这间房子就成了冯老师的仓库。

后来,因为每次把器材搬到教室太过麻烦,冯老师就干脆在仓库上课。

就这样,实验室建立了。

1879年,冯老师开始深入开展心理学实验,科学心理学诞生了。

冯老师建立心理学之后,各国有志于此的同学都来“朝拜”,其中有个中国人也来了,那个人就是我们的北大老校长蔡元培。

蔡元培跟着冯特学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心理学,后来当北大校长的时候,他还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冯特是个工作狂,他的书稿估计得写了五万多页。当年的他,上午写书读论文编杂志,下午实验室做研究,然后边散步边备课,下午四点开始给学生上课。

冯特的生活一直过得严谨有规律。直到去世,他都很少外出旅行,不热衷于公众活动。除了指导学生做实验外,基本就是写写写,直到85岁高龄才退休。

05

结语

在这本“八卦合集”里,还有其他几十位心理学大神的趣事糗事。

比如“老顽童”皮亚杰,天天琢磨和小孩玩游戏;“老好人”罗杰斯,谁的意见都尊重,找他咨询吧,也不给你出个主意;“小愤青”华生,做实验吓坏小朋友......

总之,这是本用心理学大神们的八卦串起来的极简的心理学史。

每位大神都有独特生活经历,癖好和性格,有的童年悲惨,有的样貌丑陋,有的浪荡多情,有的小心眼,有的爱吹牛,有的爱交际,有的太害羞。但这都没影响他们对心理学的贡献和影响力,心理学恰恰因为有这些人而倍添魅力。

大神不是神。大神又是神。他们都是自己的神。

大神们的生平和传记,告诉我们:不论是熠熠生辉的生活,还是挫折满布的人生,不论是缺陷短板明显,还是优点长处突出,我们都可以选择朝向自己内心的大师靠近,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特质,有趣、真实地活着

正如心理学会理事长韩布新老师说的:

“年轻人应该向心理学众大神学习,直面惨淡却充满希望的人生!”

作者:苏云,精读读友会会员。用时间换天份,越努力越幸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