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史亦文亦灯——评《史说大商康百万》

作者:曹世忠

邙岭脚下的康百万庄园芬芳飘香,绽放着灿烂辉煌。然而,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这簇浪花早已淡出世事变迁的激流。欣慰的是,古野的长篇散文《史说大商康百万》(团结出版社出版)以坚毅自信、专注执着的姿态与豪情,把康家那一段看上去人人皆知却难以真知、细知的珍贵历史栩栩如生地勾勒出来,让读者从文本里穿越时空隧道,品尝那段古老遥远的峥嵘岁月,感受豫商诚信留余经商致富的思想魅力;对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发展巩义乃至河南的旅游事业,有着开拓进取的现实意义。

一叶知秋,管中窥豹。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生命能够重来一次,我希望生活在中国古代的西域。因为,那是一个文化汇聚的福地。”源远流长的河洛圣地也是这样的“福地”。从古至今,这里孕育出无数的文化名人。远的有被孔子称为贤士的程本,战国纵横家苏秦,汉代名相尹勋,唐代诗圣杜甫;近的有书画大家谢瑞介、陈天然,著名作家柯岗、人民艺术家常香玉等,尤其珍贵的是那一座气魄宏伟的古寨堡与宫殿式相结合的建筑群——康百万庄园。“房舍高低错落,铺展了好大好大一片,似一幅美丽的古代图画,镶嵌在缠绵的邙山前面”。作品追溯了康家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徙巩县(今巩义)落户成家的历史,在续写了其家族由弱小到强大再到衰弱的过程中,作家以史学的眼光,站在现实的高度,提供了一个浏览康百万庄园数百年历史的全景视窗,透过典籍史料提炼精辟的观点并引向深入思考,可谓兼具了历史的价值和文学的价值。

《史说大商康百万》,蕴藏着深邃深刻的内涵。首先,史说不是“工笔画”,尽管全书篇幅与构架复杂,作者却并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是把康百万放到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以及更久远的时代空间中,反思该家族兴衰更替的原因所在。其次,史说不是“戏说”,而是以严肃的治史态度写作,既不夸大其词,也不文过饰非。其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史说是因为康百万庄园有名气,但中国史书对其着笔甚少:即便是当地的《巩县志》也寥寥几笔,再加上在那特殊的过往年代里,缺乏公正理性的态度去认知康百万,使其曾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埃;即使存在一些真实的声音,也往往被湮灭在宏大叙事的话语,藏于历史的裂缝而不被重视。即使如此,古野从部队到地方后,利用参与文物管理的机遇,深入群众中间,寻找挖掘业已被掩盖的真实,也在《巩县志》《康家家谱》等史志的点滴记载中,探寻历史资源,依靠自己积累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知识,进行逻辑推理,辨明是非,将转瞬即逝的康家历史填充丰盈,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下来,带领读者向豫商康百万诚信留余的理念隔空传递深切缅怀与崇敬。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者用几十年时间琢磨如何书写和还原康百万的历史,之后花费整整五年,披阅浩繁史书和民间记忆,寻找有关康百万历史的蛛丝马迹,整理传说故事和历史碎片,在写了长篇小说《神州甲富康百万》之后,又历时八年写作长篇散文《史说大商康百万》,使得这段尘封许久的历史精彩纷呈于世人眼前,再现了康百万庄园本身所产生的炽热与激情以及质朴善良留余经商的生动画面,把读者带回那蜿蜒曲折而充满文化风情的历史长河里荡舟漂流,欣赏沿途的旖旎风光。这些如昨日重现般的情景细节,以及对康家的科学评判和对诗圣杜甫故里的敬仰,让读者在开阔了知识视野的同时,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康百万庄园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它为何要选择背靠邙岭面对洛河这样一个地理位置?此想法是啥时候开始并付诸实施的?实事求是,还历史的真正面目,作者倾注以心血,探究以谨慎,以大量翔实的资料和细腻的情感笔触穿透了历史,将那些微弱的声音一一发掘出来,体悟其中的惨痛和凄凉,使笔下的康家历史不再是简单枯燥的史实,而成为有血有肉的故事。作者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读者宛如一只蜜蜂进入了万紫千红的花园之中,如痴如醉,乐而忘返。换言之,这些历史细节,如果没有作者逐人逐事的“刨根问底”,或许将永远淹没于浩荡的历史长河之中。事实上,也正是作家的这种“刨根问底”式的细腻和求真求实,才使原本人人皆知、其实并不是真正了解的康百万又活了起来。

且读且感且悟,亦文亦史亦灯。尽管康百万的人物和历史还有一些需要挖掘和厘清的地方,但长篇散文《史说大商康百万》在历史和美学的批评标准下收获的众多新颖而有说服力的观点,却依然能给读者带来启迪与教益。

2020年7月31日《河南日报》第15版

编辑:河南日报文艺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