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六堂人生课(一):立志而圣则圣矣

  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人称王阳明。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罕见的全能大儒。视觉中国供图

  “王阳明是谁?”

  这谁不知道啊,不就是那个提“致良知”的圣人吗?不就是那个立德立言立功都第一的“明朝一哥”吗?不就是那个能呼风唤雨,让日本大将军也“一生惟拜”的传奇战神吗?

  “我不是这个样子!”

  分明听到王阳明一声断喝。

  哪来天生的圣人?我只不过是个肯下笨功夫的庸人;哪来不朽的“第一”?我只不过是个有血有肉、愈挫弥坚、知行合一的普通人;哪来无敌的“战神”?我只不过是一位和你一起切磋践履“心学”的师友和战友:为什么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我们正在出品筹拍电视连续剧《天地人心·王阳明》,就是小心谨慎,不乱拍阳明先生马屁,如果把阳明先生当作一位可亲可爱的师友,相信阳明先生会开心快乐起来,真诚传习,娓娓道来!

  听听王阳明穿越500年分享的六堂人生课吧!

  第一堂课:立志而圣则圣矣

  “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这是王阳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的一句话。当时王阳明九死一生被贬到贵州一个穷荒之地做驿丞,但他依然讲学不辍,无论来的是学者官员,还是汉苗贫民,王阳明都真诚相待。其中,围绕“立志做圣贤”展开的一次次传授、交流,常常令来者乐而忘返。

  自顾都不暇,温饱尚不足,哪还有这等做圣贤的心事?这恰恰是王阳明过人之志,因为在他心中:人人皆可成圣贤。

  他的一生中因为坚持这个当时的“异端邪说”,受过包括自己学生的讥笑和误解。

  比如,个性极傲的学生王艮一直不屑此论,一次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王艮刻意用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王阳明微微一笑,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王艮尴尬一笑:“都是圣人。”

  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王阳明虽然追求做圣贤,却反对自以为是,把“圣贤”挂在口头上居高临下教训人——被教训的“人家”也是圣人啊!若把人家当愚夫笨妇,自己也要成愚夫笨妇,平等无欺。如果扛着个“圣人”去给“俗人”讲学,“俗人”会吓跑,还有谁能用心来听?又有谁能信而学、学而做呢?

  这位王艮后来对老师心服口服。对于这位充满怀疑精神、不求得真理不罢休的学生,爱才惜才的王阳明感慨地对学生们说:“当年我在抓住叛乱的宁王朱宸濠时,内心连一丝波动也没有,今天却因为这个人而感动了。”

  还有一位学生想“将”老师一军,指着门口正在拔草的农夫说:“你说人人都可成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也算吗?”

  王阳明平静地点点头:“尧舜拔草也不过如此!”

  是的,对于王阳明来说,做圣贤的目的不是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而是发现内化于心的本有良知的过程,通过读书学习致得自己的良知,并按良知行事,哪怕是诚外无物地拔草,也都是圣人或君子。

  身为状元之子,王阳明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儒学教育。

  与时人不同的是,他读书学习却不以科举考试为目的,因此还被父亲揍过一顿。王阳明11岁在京师读书时,曾问私塾老师:“何为第一等事?”私塾老师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却并不认同,认为“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此话传到父亲王华那里,问:“你懂什么叫圣贤?”

  小王阳明答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就是圣贤。”

  王华说:“这只是理想主义者的梦话,你怎么就当真了!千年才出一位的圣人,你怎么能比?”

  小王阳明反驳道:“怎么就不能比?大家都是人。”

  状元父亲哑然沉思,从此不再笑话儿子。

  如何才能实现“读书学圣贤”?王阳明开出的良方是:先立志。

  这也不是突然就顿悟出来的。

  王阳明青少年时期是顽皮的,比如爱玩游戏,用怪鸟捉弄家人;在京城读私塾来回的路上(就是今天放学回家的路上),留恋往返于市井街巷;15岁带着好奇心跑到塞外骑马练箭、观察边防;等等。

  虽然王阳明“玩”得各方面都小有所成,但他觉得这与自己立志读书成圣之路有所偏差,也曾产生过思想波动,继续在书内书外拜师访友。

  在这个关键时刻,王阳明遇到了一位对他人生起关键作用的人物——理学大师娄谅。

  王阳明在请教娄谅的过程中,被娄谅一句话点醒——“圣人必可学而至”

  通观王阳明的著作,君子之学,又叫圣学、圣人之学、圣贤之学或正学,就是学为圣人或君子的学问。

  在写给弟弟王守文的《示弟立志说》中,王阳明提出“夫学,莫先于立志”,“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但立志读书学圣贤并非易事,“夫立志亦不易矣”。

  一旦立下志向,必须经过后天磨练。孔子出生时也不是圣人,也是通过后天努力把自己锻造成圣人的。按王阳明的见解,大家都认为圣人不好做,大多数人因为被圣人光环吓唬住,不敢去做,很多人都和成为圣人失之交臂,而王阳明却立志要做圣贤,慎终如始,知行合一,无怨无悔。

  比如王阳明迫于父亲压力,也迫于前路迷茫,还是参加了科举考试。依王阳明之才本该高中状元,可能因为年少恃才有些高调惹来非议吧,终与状元擦肩而过。不过,他自己倒是毫不在乎:“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比如王阳明在学习探索圣贤之路上,经过“五溺”的挫折弯路,也是挫愈多、志愈坚。

  湛若水是王阳明的生死之交,他说王阳明“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

  湛若水指出王阳明“五溺”的“溺”是沉迷之意,过了头可能会玩物丧志。一是沉迷于游侠,二是沉迷于骑马射箭,三是沉迷于辞章之学,四是沉迷于道家神仙学说,五是沉迷于佛学。

  蹉跎了20年,王阳明直到35岁才归正于圣贤之心,就是阳明心学,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使命和方向。可以说,“五溺”之旅非但没有影响他的成圣路,反而帮助他完成了积淀过程,从而才有了日后的一朝顿悟。若“沉迷”是一种中道而行的专注就有价值,人生每一段经历都是宝贵财富。

  在王阳明看来,掌握了圣人之学的秘诀,只要立志去求,便能达成目的。“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

  《教条示龙场诸生》第一条讲的便是立志。在《启问道通书》中,他也主张:“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他的《忆别》诗中也有:“贤圣可期先立志,尘凡未脱谩言心。”

  王阳明曾不厌其烦地向其亲朋好友宣讲立志说。在《寄张世文》信中写道:“学不立志,如植木无根……自古及今,有志而无成者则有之,未有无志而能有成者也。”

  在《与克彰太叔》信中,他对既是其族叔祖又是他弟子的王克彰说:“学本于立志。”还特别叮嘱:这是他最近新体悟出来的为学之道,一定要坚守。

  王阳明的弟子中不少深受影响,终有成就。比如王阳明劝诫追随他求学3年的学生郭庆,把君子做学问比作农民种庄稼。春天择选优质种子,好比学习之初就要树立好志向;夏天,农民细心灌溉、及时除草,守护种子茁壮成长,所以在学习中要不断反省、修正自我,直至确定正确的志向;农民经历风吹日晒辛劳一年,终于等到庄稼成熟,如同我们秉持自己真正的志向,持之以恒勤奋学习,自然而然就会有收获。立下正确志向,不用犹豫疑惑,为之努力即可。

  郭庆回到家乡后努力自学,恪守自己原则志向,成了山东清平县知县。由于他作风廉洁、勤政爱民,深受百姓拥戴。

  王阳明曾说:“求圣人之学而弗成者,殆以志之弗立欤!”“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换成今天的话,立志首先是确立理想和目标,更是要确定信仰和信念。

  王阳明在回答一位礼部尚书请教学问时说,学贵专、学贵精、学贵正固然值得点赞,但学更贵于道。尚书恍然大悟,自叹立志学道太晚,王阳明笑着说:“岂易哉?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王阳明举了从前卫武公90多岁还向全国诫谕的例子,尚书年纪只有武公一半,功业却可以成倍,一切都来得及。

  无独有偶,王阳明《从吾道人记》一文中,记载比他大得多的68岁著名学者董萝石前来拜师,几次被王阳明婉拒,这老先生矢志不渝,隔了一段时间又带着老伴一丝一缕织成的丝帛,诚恳求教:“此吾老妻之所织也。吾之诚积,若此缕矣。夫子其许我乎?”随后干脆强拜为师,王阳明“固辞不获,则许之以师友之间”。

  朝闻道,夕死可矣!立志不在年龄,圣贤宁有种乎?王阳明在《示弟立志说》中,说得更透彻:“后世大患,尤在无志,故今以立志为说。中间字字句句,莫非立志。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

  这是人人都可以同王阳明一样拥有的文化自信。

  (注:此文不是学术论文。尊重经典原义并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对一些古文进行了通俗白话转化,不妥处敬请批评指正。)

《王阳明的六堂人生课》

将通过6篇文章陆续发布,

敬请期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09-01  05版)

原标题:《王阳明的六堂人生课》

作者:张坤

┃责编:张玘云

┃审核:曾繁华

┃复核:王海

©中国青年网出品(ID:youthzqw),转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