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歌—中原回响】郑州站中牟篇:风光两岸画中收

 



《郑州日报》版面△

风光两岸画“中”收

9月,迎着风,站在被誉为“黄河第一跨”的官渡黄河大桥之畔,雄浑壮丽的大河风光一览无余,滔滔黄河挟一川豪情、裹两岸清风,去路千里,让人不禁胸怀激荡。

官渡黄河大桥的南起点,位于中牟县万滩镇。这里,也正是“官渡之战”的古战场。

遥想千年前,中牟古称圃田,曾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都城;千年后,这座城又身处郑汴一体化的核心区域和战略支点。

时光悠悠千载,黄河奔腾依旧。在这里,推动沿黄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与现实交互激荡。

鹭鸣湖生态水系万亩湿地公园

曾几何时,黄河连年泛滥,每当洪涝来袭,中牟受害颇重……可福祸相依,洪水滚滚,泥沙俱下,却使得这里“冲”出一片地貌特殊的平原。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据统计,黄河在中牟境内长近32公里,流经中牟县3个乡镇,涉及24个行政村。按照郑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的战略要求,中牟县结合当地实际,全方位调整构建生态化文旅产业、防洪工程与水资源保护、科学规划建设、生态综合治理、滩区居民迁建……全力保护黄河生态环境。

初秋季节,站在中牟鸟类栖息保护区内,眺望远处的母亲河,水面阔大而静默,昏黄的水流看似平缓,实则汹汹。

放眼望去,近岸的河面上,有燕鸥的身影飞掠;草丛里,美丽的戴胜闲庭信步,随意啄食;耳畔,时而传来喜鹊的几句闲语,时而灌入麻雀嘈杂的唠叨……偶尔,水流冲刷导致土方陨落黄河的声音遥遥传来,更衬出滩区的寂静。这里,是鸟不惊飞的“天堂”。生态环境的变化,鸟儿率先用翅膀给予“投票”。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随着黄河湿地保护不断提速,安全的环境、丰足的食物吸引了大批南迁候鸟驻足。根据观测记录,截至2020年,黄河湿地观测到的候鸟种类由2012年的169种增长到3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0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0余种,灰鹤和大雁达20000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和东北虎、大熊猫一样珍贵,目前世界上仅有1000只左右,在中牟县黄河滩区一次就观测到48只。

一边是生态保护恢复,一边是加快高质量发展。翻开中牟的施政“答卷”,一组又一组的统计数据,印证着一个又一个踏实的脚印:

加速跑。2019年,中牟生产总值首次突破400亿元,达到428.9亿元,投资潜力首次挺进全国百强县前10名,首次进入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营商环境百强县。

强实体。制造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力。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78%,产业集聚度达到86%,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家。

促农业。去年一年新发展环城都市生态农业两万亩、湿地农业1000亩;9000亩的“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基本建成;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三品一标”总数达到36个。

增绿色。一年新增绿化面积1.2万亩;营造生态林2.7万亩,完善提升森林公园3个;碧水工程大力实施,贾鲁河下游生态绿化全面完成,史公湖生态水系基本完工,新增水域面积980亩。

惠民生。全年民生支出80.3亿元。脱贫攻坚圆满完成,3246户、12300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一期工程圆满完成,6443名群众搬出黄河滩,开启新生活。

增福祉。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城乡低保标准分别由630元、430元提高至700元、490元。动迁群众安置房加快建设,回迁35192人……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如今,陶渊明、王维诗中描绘的意境,在中牟县已成现实。

举棋落子河田间

“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晋代成公绥的《黄河赋》如是描写黄河奔涌。

千百年来,这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着中华文明,也哺育着沿黄两岸勤劳勇敢的中原儿女!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首回荡百年的“治黄战歌”——黄河打硪号子

这是一段如月之恒的壮丽征程。

当九曲黄河来到郑州、来到中牟,又会荡漾怎样动人的歌声?连日来,记者走访中牟县沿黄村镇,进淤地、上堤坝、入村庄,倾听一曲扣人心弦的黄河之歌。

综合施策:盈盈水色润河田

中牟,黄河离开郑州的最后一站。

万滩镇,位于中牟县西北,北临黄河,水利条件得天独厚,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白墙黛瓦的楼房、干净平坦的道路、房前屋后规整的小菜园…… 9月4日,走进中牟县万滩镇七里店村,沿着村里的“便民大道”漫步,处处是风景,恍然让人忘了这是乡村。

72岁的村民贾运河正和老伴儿在自家院里晒着太阳剥花生;柿子树上,满满都是黄灿灿的果实,沉沉坠着;天然气灶台上,正在翻滚的羊肉汤浓香四溢。

院落的一角,崭新的现代化卫生间和留着岁月痕迹的房舍对比鲜明。“你可别小看我们的厕所,这跟城里楼房一样呢!”贾运河笑着说,“这可完全是政府出钱把我们农民每家每户的旱厕全都改造了,贴瓷片、通下水、装门窗……干净又方便!你想想看,我们家现在通了自来水、有了天然气,这么好的日子,以前跟现在可真没法儿比。

事实上,整个村庄的“微改造”还有很多处。七里店村委会副支书安永亮领着记者在村里四处走访。他指着村民院墙上一排排砖头堆砌而成的通风墙说:“咱农民一向有在院子里晾晒庄稼的习惯,镇里开展民居改造的时候,专门考虑到这一点,把院墙上半部分垒成了通风墙,方便晾晒,好看又实用!

看着村民家规整的小菜园、小花园,安永亮说:“在农村,家家户户都习惯在屋前屋后随意圈地种菜,但是以前没规划,种得五花八门。村委会征得大家同意,统一规划起来,整洁有序,大家想种花种花,想种菜种菜。这样既节约了后期绿植养护成本,又提高了群众参与感。”

说着、聊着,一行人走过一片小池塘,只见青石铺路,花草摇曳、绿树遮阴,三两个村民正在闲话家常,“鱼跃公园”的标牌颇有趣味。安永亮说:“你可想不到,这个地方原来是村里废弃的鱼塘,杂草丛生、蚊虫乱飞,大家每次从这儿过,都是捂着鼻子走,现在却成了一个好去处。”

这些变化,都离不开当地实施的一项村庄改造工程。去年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北邻黄河的万滩镇,也被纳入郑州市城乡结合部综合整治试点,七里店村由此成为精细化改造的样板村,安装太阳能路灯、铺设污水管道、设计树脂立面墙体……一系列美化行动的开展,让这个黄河岸边的小村庄焕然一新。

村支部书记安文艺告诉记者:“一年来,我们加快推动村庄管网建设、户厕改造、线缆整治、供气供水改造等,在七里店村完成屋顶改造120户,铺设人行道150米,钢筋混凝土加固雨水渠2500米,修建绿化花池1000米,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提升。”

“先洗脸后化妆”。目前,经过美化改造,万滩镇城乡结合部区域环境有了明显改变,各种各样的私搭乱建基本消除,路面、街面、村庄、楼院卫生干净整洁,通过多举措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绣”出了整洁、有序、舒适、愉悦的乡村新生活。但通过乡村改造促振兴,不仅要靠外貌提升,更需要产业支撑。村民住的环境好起来了,如何致富成为一个新问题。

“‘面子’焕新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通过产业支撑,让万滩镇的‘里子’更加饱满。”万滩镇党委书记马素萍说,“近年来,当地不仅注重外部环境整治,还立足镇情实际,以生态旅游业为产业转型发展方向,注重吸引多方投资,带动村民致富。”

中牟县七里店村自来水、天然气安装完毕,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

距离七里店村不远,在万滩镇关家村的稻草人生态农场,记者看到,开阔的草地里,一排排紫色的豌豆花开得热烈奔放,一串串葡萄闪着诱人的光泽,忙碌的村民,正忙着收获瓜果。“这两年,我们对村里的大部分土地进行了流转,引进了大型现代农业公司在村里开发生态农场,村民来农场里工作,一天能挣100多块钱,解决了附近许多村民的就业问题。”村支部书记吴淑芬介绍说。

“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作为一个黄河边上的乡镇,我们从中受益,也迎来了发展机遇。”马素萍说,“下一步,我们将创新发展沿黄特色产业,依托黄河沿线丰富的湿地资源和深厚淳朴的人文风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把万滩镇打造成黄河沿线旅游带上的观光名镇。”

生态“蝶变”:鱼肥椒红奔小康

黄河一路向东,从中牟县狼城岗镇北堤村畔蜿蜒而过。在秋日的照耀下,这个黄河岸边的美丽村落显得生机勃勃。

14时30分,走在运粮河南侧平坦的柏油路面上,只见红黄蓝绿四色勾勒出笔直的线条。道路两侧,成片的杨树郁郁葱葱,电线杆、房屋、压力罐都穿着漂亮衣服,绘上了美丽的荷花、锦鲤、水稻、甲鱼……来来往往的人流,是一拨又一拨慕名前来的“取经人”。

“为了提升改善乡村环境,今年镇里投资200多万元,打造了这条‘彩虹廊道’。”镇党委书记白钢林告诉记者。站在“彩虹廊道”上向南俯瞰,稻鳖混养示范基地稻浪滚滚,锦鲤养殖池里鱼儿抢食,分外好看。驱车再向西行,是百亩辣椒基地、蜗牛饲养大棚……一幅幅美景交相辉映。

利用黄河水打造生态稻鳖混养基地

“这些都是我们近年来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北堤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向平说。为帮助北堤这个昔日黄河滩区上的穷村,摘掉“省级贫困村”这顶“不光彩”的帽子,王向平和北堤村两委干部这两年没少费功夫。

“北堤村有五大宝,我们这里就占了三宝,锦鲤、黄河稻香大鱼、黄河稻香甲鱼。”北堤村产业项目负责人马海山说,“我们的稻鳖混养基地,水稻能净化水质,甲鱼在稻田里成长,既能吃掉稻田里的虫子,甲鱼排的粪便又能给水稻提供肥料,种植的稻米有机、绿色、生态。”

据了解,每个池塘内循环系统都能容纳一到两万斤锦鲤,市场价每斤20元到30元,刨去成本,净利润也在每斤5元左右,小小的内循环系统,带来的效益可不低。

与此同时,北堤村的蜗牛养殖基地热闹非凡,8000多平方米的养殖房内,一个个白玉蜗牛白白胖胖,一只能有拳头大小。北堤村第一书记王向平说:“蜗牛养殖采取‘公司+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又促进了务工就业,贫困户马瑞江去年仅养蜗牛一项就收入一万多元。而且,白玉蜗牛成熟期短、用途广泛,一般三个月就能出栏,平时喂点南瓜、菜叶什么的,既方便又环保。”王向平坦言:“下一步,我们要打造一个蜗牛产业园,游客到这儿,可以参观蜗牛养殖基地、住民宿、品蜗牛宴、买蜗牛面霜……”

稻鳖混养基地每年产生效益150多万元,可解决50多名群众就业、实现收入30多万元;200亩辣椒种植基地以“村企”合作模式,每亩产量万斤左右,每天可安排30多名群众务工采摘,从6月底到11月底每天收益100元至180元;蜗牛养殖今年扩大规模后,可带动15户贫困群众养殖或扩大养殖规模,为集体经济增加10多万元的收入……“养蜗牛、摘辣椒、种水稻、卖锦鲤,通过发展产业项目,村集体收入增加了,群众腰包也鼓了。”北堤村支部书记朱建忠掰着手指头说。

靠水发展,借河致富。凭借独特的黄河风光,这个小村庄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北堤村的发展,是中牟黄河流域地区百姓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国家实施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让咱沿黄地区的老百姓过得更好。狼城岗镇地处黄河滩,民风淳朴,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身在其中,我们更应该依托黄河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自然风光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把狼城岗打造成黄河岸边特色风情带,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小康之路。”白钢林说。

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

秋日的雁鸣湖,如同一盏巨大的玉盘,镶嵌在绿色乡野,浑然天成。

中牟雁鸣湖原是黄河引水工程的沉沙池,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雁鸣湖水利灌溉和沉沙功能逐步衰退,因低地积沙逐渐形成湿地性湖泊。

毫无疑问,雁鸣湖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美、因黄河而兴。保卫好母亲河、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雁鸣湖地区发展路上必须拿满分的一道必答题。

“雁鸣湖镇水域面积约有3.1万亩,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镇党委书记刘海玲介绍说,“在郑州,拥有这么大比例水域的区域不多。”以雁鸣湖为核心,运粮河、小雁河、赵口总干渠等多个河渠湖泊在这里纵横交错、形成互为连通的水系,加之1.2万亩的自然生态林,衍生出雁鸣湖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黑鹳等78种珍稀鸟类在此栖息繁衍。“泱泱碧湖蒲芦生,穆穆鸳鸯沙诸停。水中时见鱼悠游,草中频闻鸟嬉鸣”,描绘的正是雁鸣湖的自然生态之景。

因湖而生,由绿而兴。雁鸣湖镇努力将“生态”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在保护好环境的同时,反哺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双赢。

沙窝森林公园是雁鸣湖周边生态旅游项目的代表作之一。“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不砍树,保留自然的原始风貌。”沙窝老板朱少锋说。

立足生态资源优势,雁鸣湖加快构建旅游产业立体格局,连年举办的雁鸣湖大闸蟹美食节闻名省内外,带动餐饮业快速发展;农家乐、休闲采摘垂钓拉动周末游、近郊游,促进农民增收。

“环境好了,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就建了这个家庭农场。”说起搞水蜜桃种植带来的效益,辛寨村种植大户徐庆坤脸上溢满笑容,“去年差不多挣了100多万吧。”

走进雁鸣湖北部的九堡村,只见村前文化广场已修整完毕,村支部书记许长兴正和村民们一起谋划干场大事。“借势发展旅游,把俺村打造成了个集民宿、观光、休闲垂钓于一体的美丽黄河渔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美丽的雁鸣湖成为真实的写照。得益于环境之美,在雁鸣湖周边,绿城、正商、永威等7家高端房地产项目相继布局,更为这个宜居小镇未来发展描画出新的愿景。“这些项目建成后,将为雁鸣湖带来更高的城市品位,引领带动居民文明素养提升,促进产城融合,雁鸣湖将迸发新的活力。”刘海玲说。

以河为根,以湖为题,雁鸣湖高质量发展的最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中牟东漳污水处理厂,改善雁鸣湖居民生态居住环境

前行路上,何止是雁鸣湖?进入新时代,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成为沿黄地区重构经济版图、挺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常态。

“当前,市委赋予了中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更大的责任,把中牟放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郑州东强战略、郑开同城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可以说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新时期。”中牟县委书记潘开名表示,将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以勇于担当、奋起赶追的进取心,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推动中牟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从而担起郑开同城化发展“桥头堡”重任,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区域协调发展、黄河战略实施作出积极贡献。

历史,凝练成一次次选择;选择,又必开启一段段崭新历史。

郑报全媒体记者 陈思 卢文军 王红 文 徐宗福 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