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种感动,比得过耄耋老兵的军礼!|重回心中的“金刚川”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全面爆发。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拉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

同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了赶赴朝鲜后的第一枪。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 | 陈海燕 钟卓坚 卢晓锋 卢志科 实习生 | 马青

70年前的那个沉沉黑夜,当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时候,这群勇士拥有一个共同的任务:抗美援朝。

如今,山河已无恙,英雄已暮年。70年改变了容颜相貌,却改变不了军人风骨:当泛黄的相册翻开,当箱底的勋章被捧出,老战士却仿佛置身战时——眼中有一束光,心中有一团火。

回望峥嵘岁月,他们最骄傲的是,凭着“小米加步枪”和必胜的信念,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零下30摄氏度,我藏在山沟里侦察敌情,待了十几个小时”

——炮兵观测员黄玉君

初见这位今年87岁的老战士,他容光焕发,还能一口气爬上数十级台阶。当兵28年,黄玉君练就了强健体魄,直到现在他还坚持洗冷水澡,这是70年前抗美援朝时期的艰苦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之一。

时光回溯到1949年,那时候16岁的黄玉君还在念初中,获悉当地炮兵青年干部学校招生,心生报读的念头。无奈学校严管不让学生离校,他和十来个同学晚上偷偷爬墙,步行30多公里去报名,最终成功考上。经过半年左右的学习,黄玉君被安排到炮兵第一师27团8连。1950年,黄玉君成为一名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往硝烟四起的朝鲜战场,他在冰天雪地的寒冷天气中度过了四五个月。

步兵在前,炮兵带着大炮殿后。黄玉君所在的炮兵第一师27团8连随时候命。“那时候正值隆冬,饥寒交迫”,黄玉君说,零下30摄氏度的寒冷天气,战士们仅靠身上的一两件棉衣裤保暖,困了就把玉米秆铺在雪地上,人直接躺下去,冻得手脚抽筋就起来跑跑步,几个月下来都没盖过被子。

自1952年6月起,交战的中美双方反复拉锯,争夺老秃山高地。1952年9月,黄玉君随队参加了老秃山战斗。空前激烈的争夺战在山谷间展开。黄玉君靠一个能看到1000米远的望远镜,收集情报,哪里有汽车,哪里有碉堡,哪里有敌情······他及时向后方传递有价值信息。他和战友们分别躲在不同的山沟里,往往一待就十几个小时。最终,他所在的部队顺利拿下了“老秃山”并转入阵地防御坚守到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经老秃山战斗,他所在的连荣立集体二等功。

人生辗转落在顺德养老的黄玉君,谈及当年烽火连天的浴血岁月,他记忆犹新。回头看,黄玉君感言:庆幸自己一开始就找对了方向,此生无悔。

“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我感到很光荣”

——坦克班班长卢可飞

“我现在一直记得我的16岁。当时我们家很穷,我们两兄弟都去当兵了。从那年起,我一个穷小子走出了我们那个小村落,到过很多地方。”眼前这位89岁的老人家特别低调,直到近年才有人知道他参加抗美援朝的光荣经历。他的名字叫卢可飞。

卢可飞的16岁,正值1948年。那年2月,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7744部队,隶属第四野战军部队。同年,他参加游击战所属三支二十团,后前往广州军区担任交通员。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前,他刚参与海南岛解放战役,收到抗美援朝的命令后。从祖国的最南边往北边走,步行了20多天到了广西黎塘。卢可飞坐在深圳家中的躺椅上讲述起当年的那些细节,“走了20多天,那是个冬天,很多战士走到鞋子破了,有人甚至光着脚继续走着。到了广西,我们终于可以坐火车至湖北武昌,最后渡船至武汉乘坐火车至辽宁丹东”。

提及抗美援朝,不少人立马想起了鸭绿江。卢可飞骄傲地说道,“我还记得过鸭绿江的那个夜晚呢!”当时为了防止美军白天侦察,卢可飞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47军选择夜间步行过鸭绿江,并且由彭德怀元帅领导指挥接下来的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卢可飞曾抵达三八线、东海岸、西海岸、平阳等地区参加战斗。作为坦克班班长的他,在战场以坦克开路,冲锋向前杀敌,鼓舞并为后面的战士开启冲锋的号角。“那时候敌人的装备比我们先进,再后来我们慢慢跟上来了”,1953年8月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卢可飞随队伍凯旋回国。

缘于在部队开坦克的经验,退伍后的卢可飞在湛江的一家机械厂开拖拉机,而后以机械修理为主。1983年,外交部及专家组从各单位抽取并派出优秀的人才和骨干前往非洲进行支援帮助,卢可飞被选中。他到达非洲分配至机械专家小组,主要以教非洲人民开车,修理机械、汽车为主,在非洲五年时间曾去过共和国、喀麦隆等国家,主要在设立工厂、医疗医务、农业、机械、建筑等方面提供援助。

“战后回家的时候,家人都认不出我”

——侦察班副班长钟顺全

现年87岁的钟顺全定居广州荔湾。1933年出生的钟顺全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家中的老七,经历过亲人在战争中离开,学生时期的他听到广播里的参军动员令,怀着一腔热血瞒着父母参了军,参与了抗美援朝的战争。这场战争,全国各地总计有240万人先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当兵那年我17岁。上战场前其实没想着能回来,但是我们都知道是为谁而战、为何而战,所以我还是坚决跟随部队奔赴朝鲜。”

抗美援朝时期,钟顺全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零二二五部队驻扎在86.9高地上,距离上甘岭20华里。时任侦察班副班长的钟顺全一次又一次主动深入敌营,为了更好地隐藏,侦察任务总在夜间进行,他顺着坑道往前走,危险潜伏在黑夜里。有一次,从敌人主阵地打来一阵排炮,随着爆炸声,整个坑道塌陷下去,钟顺全连退了几步,脑袋“嗡”的一声,晕倒在沟里······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钟顺全醒了过来,只觉得脑袋沉沉,眼冒金星,身子发软,口里又渴又苦。但耳边不停的枪声,告诉他战争还没结束。

“后来我们趁敌人不注意顺利潜入敌后,抓到了几个俘虏,他们身高一米八多,但我们的人比他们敢拼,不怕死的劲救了我们。”讲述着当时坑道里的火力点疯狂扫射,曳光弹从腿边飞过,亲眼见身边的战友倒下再也没起来,钟顺全哽咽了。在战沟里痛失战友和勇擒敌人的经历,在钟顺全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抗美援朝的岁月永久地改变了自己对战争和人生的看法。若干年后,没想到还能活着回家的钟顺全重新回到了祖国,家人相逢竟认不出他。战后他在广州的一家冶炼厂工作,再后来陆续有了自己的儿女。他常常跟后代回忆起当年的故事,也提醒他们:“和平的大门,用战士们的鲜血推开。历史应该铭记当年那些浴血奋战的战士们。”

每一位战士的故事都只是缩影。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

英雄本平凡,不平凡的是他们的精神和这种精神的赓续。70年前的青春华彩,如今已成为一个国家的共同记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向这些“最可爱的人”致敬。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