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这本书,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性格将会截然不同

《老子》这本书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中国人的性格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美籍华人学者陈荣捷说:“假如没有《老子》这本书的话,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性格将会截然不同。事实上,连作为中国历史与思想主流的儒家,也会不同。因为它并没有逃过道家的影响,佛家的情况也是一样。假如不能真正领会这本小书里的玄妙哲思,我们就不能期望他可以理解中国的哲学、宗教、政治、艺术与医药,甚至包括烹饪在内。”

《老子》属于中国文化轴心性的经典,它参与塑造中国文化,所以,陈荣捷先生说,假如没有《老子》的话,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性格都将会不一样。

陈荣捷先生说儒家受到道家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孔子和老子会面时老子告诫孔子的一些话。这些话对孔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老子对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论语》中记载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长》),《荀子》中还讲到孔子说“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宥坐》)。孔子“愚不可及”、“守之以愚”的表述就有老子所说“容貌若愚”的影子。

比如,老子对孔子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孔子也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孔子对“隐居以求其志者”(《论语·季氏》)评价甚高,他自己也曾有“居九夷”(《论语·子罕》)、“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想法。《易传·象传》说“不事王侯,志可则也”,《荀子·宥坐》中还讲到孔子说“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隐遁、不为世用)者志不广”,体现了儒家对隐者的欣赏的态度。

在世传本《老子》中,有“绝仁弃义”的说法,人们以往据此强调儒家和道家的对立,但是,在郭店竹简本《老子》中没有“绝仁弃义”的说法,而是讲“绝伪弃虑”,这样的话,儒家和道家的差异就不是像以往人们所理解的那样水火不相容。

道家也影响了佛教。佛教大概是在公元前2年的时候开始传入中国。一开始传入进来的时候,要翻译佛教的经典,人们便用道家的话语来解释佛教的内容,所以,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道家话语都是中国人理解佛教的中介。一直到了隋唐时期,佛教中国化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这个过程经历了几百年。所以,中国佛教也离不开道家的影响。

《老子》的玄妙哲思影响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像陈荣捷先生所说的哲学、宗教、政治、艺术、医药、烹饪,等等。

除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外,《老子》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也不小,并且正逐步扩大、逐渐深入。虽然西方人接触道家比接触儒家晚,但是,他们对道家思想更感兴趣,对道家的关注程度要比儒家高。今天,在西方很多人讲中国传统文化首先想到的是道家和《老子》的思想,儒家是在其次的。

在国际上,把汉语经典翻译成其他语言,最多的就是《老子》。据说世界上除了《圣经》外,以各种语言最为流行的经典就是《老子》。《圣经》是宗教经典,《老子》是思想文化的经典,宗教经典的传播带有宗教扩张的因素,而思想文化经典的传播主要靠的是它的吸引力。如果说《圣经》的传播带有宗教的“硬实力”的话,那么,《老子》的传播靠的是思想文化的“软实力”。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老子〉衍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