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论场丨贾浅浅的“粗话”诗,文化领域的“圈子”病

□赵志疆

国内诗坛很久没有这么热闹了。

说来尴尬,国内诗坛虽然多数时候都寂寂无声,但却总能以石破天惊之声引起强势围观,颇有些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力。继“梨花体”“废话体”走红之后,“粗话体”横空出世,“教主”贾浅浅,正是作家贾平凹的女儿。

遥想“梨花体”爆得大名之时,诗人赵丽华的“白话式”写作引发巨大争议,甚至掀起了一场关于诗歌意义及创作前途的大讨论。时隔数年,先锋诗人乌青携“废话体”诗作一炮而红,再次引起公众对现代诗人和现代诗的关注兴趣。诗坛代有才人出,尽管公众早已见怪不怪,“粗话体”还是令人三观震碎——那些粗鄙浅陋的描述,真的能以“诗”之名招摇过市?

在所有汉字中,诗无疑是最有“诗意”的,因为其满足了人们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想象。人们不仅乐于如诗如画的美景,而且忍不住憧憬充满诗意的生活,诗不仅可以传情,而且可以咏志,百般况味尽付其中。自“白话”而“废话”,直至“粗话”,诗歌创造的技术门槛似乎越来越低,更令人难堪的是,格调似乎也一路走低,乃至令人不忍直视。

如果说“白话”和“废话”仍属于表达方式的问题,那么,“粗话体”毫无疑问就是思想品质问题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虽然诗歌创作的门槛一路走低,但诗歌评价的门槛却似乎一路高企,以至于无论面对怎样天雷滚滚的诗作,总有人以“你们不懂艺术”之名大加挞伐。

贾浅浅意外走红之后,类似的声音再次响起,除了“你们不懂诗”的习惯性自负之外,还有一种声音是“以偏概全”。言下之意,贾浅浅的诗集中收录了很多作品,“好事者”却偏偏拎出几首来说事。既然收录进专集,想必每首诗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任何诗人都不可能字字珠玑,但终归要为自己写的每一个字负责。这不是文学审美,而是诗家底线,怎么就不容置喙了呢?

坦白说,诗词鉴赏是需要一定文学底蕴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众审美可以被直接无视,更不意味着大家一定要从下里巴人的叙述中,咀嚼出阳春白雪的诗意。现实生活中,有人似乎固执地认为,如果想要评价一枚鸡蛋,你就必须先做一个母鸡。这种“你行你上”的逻辑,看似充满专业的力量,实则不过是“圈子文化”的捍卫者,而这样的“圈子文化”,无疑是文学艺术之类高雅领域,与大众审美渐行渐远的标志。

评价一首“好诗”也许并不容易,不过,评价一首“坏诗”也许并没有那么难。无论任何时代的任何地方,充满粗鄙词汇的大白话,恐怕都很难与诗意联系在一起。因为贾浅浅,她的父亲贾平凹也再次进入公共视线。相比起写诗,以小说创作为业的贾平凹,无疑更加追求“写实”。尽管如此,在贾平凹的代表作《废都》中,他也只是含蓄地以“此处省略多少字”来代替,未尝直接挑战大众审美与公序良俗。相比之下,行事刁钻的贾浅浅也算是用“废诗”弥补了《废都》的缺憾。

其实,用“废诗”来比喻贾浅浅的诗作,终究还是客气了——那些充满不可描述词语的作品,不是“废”,而是“坏”。当此之时,真正应该对这些作品进行综合评估的,不是各路文学评论家,而是扫黄打非部门。文学的表述方式有无数种,“涉黄”无疑是最恶劣的那一种。

编辑:屈晓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